王超峰,许 祥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安徽总队,安徽 合肥 230031)
大荆山水泥用灰岩矿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北东方向约42km。矿区属丘陵地带,山体总体走向呈南北方向,为一大型矿床,交通方便。
区域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Ⅰ)徐淮地层分区(Ⅰ1)淮北地层小区(Ⅰ11),主要出露有晚元古界青白口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第四系,其中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分布最广。区域构造处于华北陆块徐淮地块淮北断褶带北部、徐州—时村镇复背斜的西翼,褶皱变形强烈,由一系列轴向NNE的向斜、背斜组成,其中任山头—老山口单斜控制了矿区整体形态。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近南北向的逆冲断裂、近东西向张性断裂、北西向左旋剪切断裂和北东向右旋剪切断裂,区域内岩浆岩不发育(图1)。
(1)中下寒武统馒头组(∈1-2m)。
分布于矿区西南侧,仅出露上部,为钙质粉砂岩与砂质灰岩不稳定互层,钙质粉砂岩呈黄灰、灰绿色,钙质胶结,粉砂状结构,薄—中厚层构造,砂质灰岩呈灰—深灰色,砂质亮晶结构,中厚层构造。系矿层底板,厚>24.49m(图2)。
(2)中寒武统张夏组(∈2z)。
张夏组下段(∈2z1)分布于矿区中部,底部为浅灰—深灰色鲕状灰岩,亮晶鲕粒结构,中厚—厚层构造;下部为灰色、深灰色核形石鲕状灰岩,亮晶核形石鲕粒结构,中厚—厚层构造;中部为灰色、棕红色豹皮状灰岩与鲕状灰岩互层,以豹皮状灰岩为主,泥粉晶结构,中厚—厚层构造;上部灰—深灰色鲕状灰岩、含白云质鲕状灰岩,亮晶鲕粒结构,中厚—厚层构造,厚度为224.54m。
图1 区域地质简图
张夏组上段(∈2z2):分布于矿区东侧,灰色中—厚层残余鲕粒细晶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亮晶鲕粒结构,中厚—厚层构造,厚度>44.42m。
(3)第四系(Q)。
分布于矿体周边平坦处,岩性为褐红色、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含灰岩碎块,厚度为0~22.30m。
矿区呈单斜构造产出,地层产状变化较大,北部倾向350~45°,倾角8~22°;南部倾向18~78°,倾角10~26°。
矿区有F1~F7七条断层,除F6为逆断层外,其余均为正断层,倾角均较陡(60~85°)。其中F1、F3断层破碎带宽0~10m,由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的石灰岩角砾及铁泥质粘土组成,角砾直径1~15cm,不能满足矿石质量要求,其他断层对矿石质量没有影响。
矿体赋存于中寒武统张夏组下段(∈2z1)地层中,岩性主要为灰、深灰、棕红色中厚—厚层鲕状灰岩、豹皮状灰岩、核形石鲕状灰岩,受地形影响分为Ⅰ、Ⅱ两个矿段,Ⅰ矿段为主,Ⅱ矿段次之。
Ⅰ矿段北起12勘探线北,南至10勘探线,南北长2 300m,东西宽224~540m,平均宽度430m,平均厚度73.32m,呈单斜层状产出,受F7断层影响,造成矿层错位及产状变化,南侧矿层产状18~78°∠8~26°,北侧矿层产状350~45°∠8~22°,出露最高标高(大荆山顶)204.20m,至开采标高+45m相对高差159.20m,矿体裸露地表。
Ⅱ矿段北起18勘探线北西,南至16勘探线南东,矿体出露南北走向长280m,东西宽170m,单斜层状产出,产状48~92°∠12~18°,平均厚度53.80m,矿体裸露地表。
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少量白云石、铁泥质等;主要化学成分为:CaO 45.31%~55.5%,平均 52.44%;MgO 0.04%~ 6.01%,平均 2.07%;其他成分平均为 SiO21.05%、Al2O30.32%、Fe2O30.36%、K2O+Na2O 0.16%、SO30.037%、Cl-0.011%、烧失量43.00%。其中Ⅰ矿段平均CaO 52.40%、MgO 2.08%,Ⅱ矿段平均CaO 53.25%、MgO 1.86%。
CaO含量在走向、倾向及垂向上变化均较小;MgO含量变化较大,垂向上呈水平波状起伏,走向、倾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与CaO含量呈消长关系。
3.3.1 鲕状灰岩
灰—深灰色,亮晶鲕粒结构,中厚—厚层构造,由粒屑和胶结物组成。粒屑主要为鲕粒,次为球粒、生物屑、砂屑等,含量70%~80%。鲕粒呈圆状、似圆状、长条状,大小为0.5~2.0mm,一般1.0~1.5mm左右,多系真鲕,极少数复鲕,鲕核为生物屑,胶结物为亮晶方解石。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呈他形粒状、柱状,含量90%~91%;次为白云石,少量铁泥质及有机质等,含量3%~10%,为矿区主要矿石类型。
3.3.2 豹皮状灰岩
灰色、棕红色含球(团)粒泥粉晶结构,中厚—厚层构造,由粉晶、泥晶方解石及少量球(团)粒、异形石、残余鲕生物屑等组成,其中泥、粉晶方解石呈他形粒状,含量70%~80%;球(团)粒呈圆状、椭圆状,粒径0.05~0.09mm,由泥晶方解石,有机质等均匀组成。异形石、残余鲕粒、生物屑等稀散地分布于泥晶方解石中。矿石中棕红色部分由重结晶的微晶方解石、白云石及铁泥质等组成,形成断续的斑块状、星点状、疙瘩状。灰色部分由粉晶、泥晶方解石及少量微晶方解石、白云石组成,灰色和棕红色混杂在一起,形成豹皮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含量80%~85%,次为白云石,含量10%~15%,少量铁泥质及有机质等,为矿区次要矿石类型。
3.3.3 核形石鲕状灰岩
灰色、深灰色,亮晶核形石鲕粒状结构,中厚层构造。粒屑主要为鲕状,次为核形石,含少量凝块石及生物碎屑,总含量80%左右,其中鲕状占60%~70%,核形石10%~20%左右。鲕粒呈灰黑色,少数棕红色,圆状、似圆状,粒径1~1.5mm。核形石呈暗灰色,椭圆状、浑圆状等,粒径5~20mm,具宽窄不一的同心纹层构造,中心多为藻类碎屑及白云石晶粒。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次为白云石及少量铁质、泥质及有机质等,为矿区次要矿石类型。
矿体底板为中下寒武统馒头组(∈1-2m)钙质粉砂岩,顶板为中寒武统张夏组上段(∈2z2)白云质灰岩,均整合接触。
矿区共有10个同生夹石体,2个断层破碎带夹石体,其中Ⅱ矿段有3个同生夹石体,其余分布于Ⅰ矿段。断层破碎带夹石泥质含量高难以利用。同生夹石按照体积加权平均后,矿区平均化学成分为:CaO 52.23%、MgO 2.19%,仍能满足水泥用灰岩工业指标要求,但矿层产状较缓,开采时需合理布局,进行矿石均化处理。
华北陆块自青白口纪晚期上升后,经过一段时期的风化剥蚀,逐渐下降,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早期,沉积了一套灰、紫红色的砂岩、页岩、灰岩和白云岩建造,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期间泥岩多次出现,表明当时为开阔台地相的氧化环境,地壳间歇性升降运动较频繁;中寒武世,地壳趋于稳定,开始接受碳酸盐沉积,但水动力增强,沉积了一套以鲕状灰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张夏组下段),岩石中富含藻类及生物碎屑,MgO含量局部较高,说明当时是一种气候温暖、氧气充足、阳光较强的沉积环境,海水含盐度高且蒸发量较大;中寒武世后期,地壳回升,海水中MgO含量逐渐升高,形成了张夏组上段白云岩建造。故本矿床属开阔台地相沉积形成的碳酸盐岩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