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亮 邬 炀
党建引领、区划调整、部门报到、建强队伍……东海县通过理顺社区工作体制机制,使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提升基层疫情防控“硬实力”。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疫情防控的关键。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东海县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党组织吹响战“疫”号角,社区工作者和机关党员干部充当主角,联防联控共同构筑起疫情防控坚实防线。
社区能在第一时间动员并发挥作用,得益于社区改革带来的成效。2019 年,在省市委开展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工作部署下,东海县从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优化区域设置、规范人员进入、健全“双全”培养机制、设立“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等方面着手改革,进一步理顺社区工作体制机制,社区党组织统筹能力显著增强,治理架构更加科学,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疫情防控中经受住了检验。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疫情发生后,围绕社区改革中建立的党建治理一体化机制,全县25 个社区纵向上迅速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社区党总支书记、小区党支部书记、网格党小组组长担任成员的防控领导小组;横向上依托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高效链接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物业公司等党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架构,有效激活了多元力量参与社区疫情防控。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各社区党员干部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他们亮身份、作表率,以实际行动织紧织密守护社区居民健康的红色防护网。在他们的感召下,256名社区居民党员报名成为党员志愿者,为小区抗疫服务。
“让党的旗帜飘起来、让战斗堡垒强起来、让先锋模范树起来,强化使命担当,确保社区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东海县委组织部部长徐冰说,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一直冲在疫情防控最前沿,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初心使命。
“疫情还未到达拐点,各社区要加强宣传力度,坚持24 小时值班制,做好交接班,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早上七点钟,一条条指令通过牛山街道社区办主任李烨的指尖发出。
“这在以前问题就大了,多亏开展了社区改革。”疫情面前,李烨感叹连连。因为历史和城市快速发展的原因,全县城区原有的最大社区管辖22730 户居民,最小社区仅管辖378 户居民,大的太大,小的太小,对城市治理和突发事件管理提出了现实难题。对此,东海县将区划调整纳入社区改革重要一环,根据常住居民2000-3000 户标准,把原有16 个社区调整至25个,优化了城市资源配置。
社区划分有多细,防控网就会有多密。借助区域调整成效,各社区在人员、物资和信息等防控资源上实现了均衡配置,县防控指挥部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和动向,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防控效果事半功倍。
走进瓯龙北岸公馆小区,只见小区只留东大门,人员进出都要进行登记。“非常时期确实没有以前方便,但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小区居民的安全。”东海县人大办公室干部陈媛媛介绍,她所在单位和北辰社区结对,共同守好社区、小区“防护门”。
针对社区人员密度大、居民结构复杂、疫情防控难度大等问题,依托在社区改革中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共驻共建机制,赋予社区吹哨权力,真正做到了疫情“社区吹哨、部门报到”。
全县43 个机关企事业单位410 人组成22 支突击队与社区对接,迅速填充到卡口检查点等岗位,形成“不分一线二线都是火线,不分职级都是战斗力量”的抗疫格局。集中利用两天时间,组织76家县直单位1240 名党员干部与社区工作者联合开展“家家到、门门清”大排查,一户一表排查10.03 万户 32.45 万人,排查出“四类人员”2308 人。
各共建单位紧急向社区提供帮扶资金 26.1 万元,提供口罩、手套、防寒衣物等防护物资价值61.2 万元,缓解了社区防疫物资紧缺的难题。
“社区是防控疫情传染蔓延的第一道防线,牺牲我们的时间,换来千家万户平安,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在社区防控一线,社区工作者们话语朴实但铿锵有力。
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离不开一支专业的队伍。东海县在社区改革中采取招聘和转隶等方式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首批公开招聘50 名社区工作者、转隶43 名原社区工作人员,81 人考取“双全”社工证,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疫情防控战线上,社区工作者们每天奔走在宣传引导的道路上,逐户摸排巡查,严格卡口值勤,为楼院卫生消杀,构筑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疫情防控,社区服务也不能落下。针对医疗一线人员家属,他们建立了“天使后盾”微信群,协调驻区单位定期采购生活物资免费赠送。针对被隔离居民,建立了社区微信服务群,社区工作者担任“义务跑腿工”,确保被隔离居民生活必需品不断档、日常生活有保障。对居民日常政务等服务,开设政务服务一网通,让居民可以“一次腿都不跑”。
“特殊时期,宁听一时骂声,不听事后哭声,我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就得为社区尽一份责、出一份力。”康园社区工作者杨辉介绍说,虽然每天身体疲惫不堪,但居民们的问候、点赞,又让内心充满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