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盛芬
摘 要:在人类活动中,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提供的条件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以及使用的资源,会构建活动空间,继而衍生出空间理论。空间理论对人的思想、行为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空间理论视域下,中小学德育在线教研体系的建立,为中小学德育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空间理论 中小学德育 在线教研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6.063
在现代化教育发展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研的方针,要求中小学教师线下教育暂停的环境中,应在线上进行教研活动,并根据教研活动要求,明确在线教研目标,其中德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在线教育快速发展。在线德育基于空间理论,与线下德育教研进行比较发现,利用在线资源实现社会的有效融合,使原有的教研方式发生变化。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建立信息网络空间,在空间理论视域下,会极大地推动德育教研的发展。
一、空间理论视域的发展
1.空间形式发展
沿用原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式,以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客观空间建立的维度,会使科学研究体现出地理性特点。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使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生改变,一方面使空间形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网络在地域上产生的影响,会遵从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并且将文化和历史与地域产生脱离,形成最终的空间理论。
在现代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空间上地域产生的距离,借助信息技术正在不断缩小,人们已经不会受到地理空间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工作以及信息传输,各种工作与人类的生活建立密切的关系,进而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在信息网络空间中,空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物理空间、二是人类社会、三是信息空间。上述空间使人们所在的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使用信息技术即可逐步了解更多空间的变化,并且使用人类自身的力量,对空间进行调整,以此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在实体空间内,信息网络空间与社会交往空间相互联系,建立多维空间产生的信息,会逐步超越现有的社会发展状态,实现全球化网络的建立。在原有空间中建立的网络,人们在交流中产生的思想以及行动,均会受到地理空间的影响,但是在信息环境中,各个区域的观念,体现出空间特点,在现代主义的背景下,时间在空间上的变化逐步缩小。在当代网络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流动的载体,包括资本载体、信息载体、技术载体以及组织交互载体等,上述载体建立的网络空间,会使网络具备发展的能力,并且不同载体会建立紧密的关系,作为空间网络建立的本质,会时刻受到世界观的影响不断变化。
2.空间与人的关系发展
在空间不同纬度内,人在空间中产生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生物行为,二是社会行为,三是文化行为。上述行为均具有自然属性,借助自然属性建立交互的关系,会使人类的行为使空间衍生出更多的结构。在三种行为发展期间,每个行为会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其中以行为为载体的分别为生物空间、社会空间以及文化空间。空间在秩序上会产生不同的特点,其中人的行为变化,会使空间秩序发生变化,在变化根据行为产生的能量创造出不同的价值。空间在不断发展期间,将物理载体作为空间不断扩大的基础,基于信息空间产生的表述,信息在传递中产生的驱动能量,使整个空间会处于不断发展状态,在发展中人的身体和心灵,均会与原有的状态产生较大的差异。
人在思想上与空间建立的关系,会跟随空间结构重塑的过程,空间保持在稳定状态,人们的心态较为稳定,如果空间发展瞬息万变,在空间中人会产生许多感觉。将空间保持在秩序性的状态,不仅需要更多的人努力,还会根据做出变化进行准备以及相应的调整。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发展受到的挑战,正与人们抓住的机遇同步进行。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产生的变化,均会处于向外开放的状态,受到外部资源以及各种力的相互作用,时间和空间会体现出主体性,进一步拓展空间中主体占有的位置。
3.空间形态活动发展
在空间自身产生的变化过程中,空间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属性,在现实社会发展期间,空间内建立的关系以及形成的形态,会按照空间各种特征的发展做出调整。但是在调整中,应明确建立交互关系作为前提,使社会各个环节在实践发展中应保持属性的稳定性,才能使各个环节连接更加稳定。空间将社会作为容器,或者体现出镜面的状态,一部分用于增强社会主体,另一部分用于推动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社会的发展水平。在空间形态活动发展过程中,空间自身的发展,应将空间自身作为核心,核心产生的动力会推动空间不断进步。
二、空间理论下的在线教研体系
1.跨界多元化体系
跨界多元化体系的建立,是由人类社会空间、信息网络空间以及实体物理空间,组建成外部环境,在内部环境基于空间理论构建中小学德育在线教研体系,并推动体系的实践化发展,需要明确以跨界多元的德育教研体系为主体,在校内校长、分管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以及学科教师,在校外教育行政部门、德育研究机构以及家庭,由校内和校外共同创造动态发展的德育教研主题资源,每种资源会与德育教研主体建立关系,在关系中教研活动、德育主题、学科主题等相互融合,在融合中使德育体现出创新特点。使用教研技术工具,围绕不同的主题,借助信息技术支持下德育大系统和大数据,会衍生出更多的系统,包括德育在线课程系统、德育在线教研系统、学生德育专题学习与实践系统、德育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在构建的在线教研体系中,使用直播或者点播工具,建立共同的学习空间,使德育教师在体系中进行不断的教研。
在跨界多元体系中,时空交互与多元教研主体建立关系,使空间和教研主体同步发展。在德育中,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均应参与到德育中,使用互联网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融入在线体系中,借助技术提供的条件,会使整个时空均能为在线教研提供条件,使原有的教研的主体以及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在空间理论视域下,家庭参与在线教研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主要是互联网解决在时空上产生的间隔,可以在纵向和横向上,家庭与德育在线教研有效的融合。
2.动态发展体系
空间理论视域下建立在线德育体系,会使德育体系会跟随空间具有的流动性属性发生变化,在流动性属性中,空间会为在线德育教研主题明确研究方向。空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在线教研主题会按照流动趋势做出相应的改变。在空间中进行问题交互与管理,产生的新问题需要在空间中有效的解决。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居家學习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是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德育受到较大的影响,需要在线德育教研体系建立过程中,可以将主题与网络建立稳定的关系,基于空间的变化,围绕产生的问题深入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捕捉和追踪产生问题的原因。
基于教研体系的建立,需要在确定教研主题时,采用创新的方法明确主题的研究路径,即便在流动的空间中,明确在线教研主题,整个流动过程为教研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教研空间应与社会关切的话题产生融合性,以便由社会热点促进教研体系的稳定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
3.同步协调体系
在空间发展过程中,空间内使用的技术,包括电子通信技术、交通体系技术等,建立非接触性的实践操作环境,使在线德育教研活动同步进行。在互联网内,将互联网与德育在线教研体系建立协调的关系,可以在任何地点和空间,利用信息技术控制空间的流动性,在空间不断拓展期间,使用信息技术是提升教研体系建立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教研体系稳定运行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空间理论视域下,建立中小学德育在线教研体系,并加快在线德育体系的实践,需要基于空间的流动属性,使教研体系与空间建立同步协调的发展关系,以便增强教研体系的实践属性,推动德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燕芬《基于“互联网+”在线教研 助力“抗疫云课堂”》,《浙江教育技术》2020年第2期。
[2] 陈慧平《空间理论的两个基础性概念再思辨》,《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