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婷婷
(合肥市蜀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安徽 合肥 23128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关注“城市病”问题,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紧密围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针对性解决已经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提倡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1]。由此确立了新时代城市建设的策略正在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2]。
2017年3月,住建部出台《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城市双修”作为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推动绿色发展的综合抓手。而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于城市空间形态肌理的建构与场所营造,对于处于衰退阶段的城市空间,可以通过“城市双修”的方式激发空间活力[3]。
近年来,合肥市蜀山区紧紧围绕“魅力蜀山、首创之区”的目标,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以环境优化促进创新升级。区内拥有合肥近郊唯一一座大型山体大蜀山,其独特的生态景观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一段时期,蜀山区面临大铺头等片区城市更新等问题,亟须以“城市双修”为统领,以城市设计为手段,精准谋划、科学定位,将其打造成“山-水-城”共生的高品质门户区域。2018年,蜀山区启动了大铺头片区城市设计工作,运用“城市双修”理念开展城市设计,通过梳理“山-水-城”之间的关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提出修补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具体对策。
合肥市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正在努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而大铺头片区位于合肥市西部门户,南接大蜀山,北临董铺水库,依山傍水,特色鲜明。其中,“梦想大道”科学岛路从地块中间穿过,直达科学岛,因此,该区域被定义为安徽“梦想大道”的南部门户。
本次城市设计规划范围面积0.46 km2(图1),规划研究范围面积1.1 km2。规划范围按照“城市双修”相关理念,以生态优先为宗旨,以建设“第一门户”为目标,挖掘区域文脉,科学定位功能体系,构建特点鲜明的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研究范围内指出城市景观风貌、生态环境、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城市双修”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找准“山-水-城”之间内在关系,提出改善生态环境与优化城市形象的具体策略。
图1 规划范围图
(1)绿色渐行渐远,亟须生态修复优化环境品质。地块南侧紧邻大蜀山,距离大蜀山最高点约2 km,相对高差约230 m,董铺水库位于基地东北侧,基地距离董铺水库约700 m。该地块属于山水轴线的核心区域,但内部大量污水直排明渠,水质较差,植被杂乱,环境脏乱,亟须通过生态修复优化环境品质。
(2) 城市风貌失序,亟须形象提升凸显门户功能。地块内存在有国有建筑、集体建筑、农民自建房等多种权属建筑,建成年代较久,物质空间衰退严重。建筑色彩上不协调,颜色杂乱无序,并且风格上多样,建筑立面形象不足,风格特色流失,亟须形象提升凸显门户功能。
(3)人文空间流逝,亟须有机更新带动文化复兴。地块内建筑布局散漫,特色风貌无序,人文空间流逝,导致原住民没有归属感。而新生代看惯了车水马龙,对颓败的老城不感兴趣,人才很难留住。现在居住在其中的多为老人和外来租客,亟须有机更新带动文化复兴。
规划在尊重现状建筑的基础上,以显山露水为主要原则,采取天际线修补的手法,合理控制建筑高度。且该区域是由市区进入科学岛的必经之地,在不影响主要视廊且不突破山际线的前提下,拔高标志建筑,作为科技形象的展示窗口,塑造门户标志(图2)。
图2 视廊分析图
地块内现状汊西渠生态敏感度较高,现状缺乏管理,垃圾随意丢弃,导致人水关系疏远,滨水空间开发引导不足,缺乏城市使用功能。因此结合城中村改造,对沿渠排污进行截污改造,并且拓宽渠道,满足防洪要求。同时,结合拓宽后渠道,布置带状公园,增强使用性(图3)。
图3 汊西渠带状公园总平面图
对建筑色彩进行修补,降低彩度,提高明度,营造半山半城的“连续时间”意向。设计“半边街”特色街区,挖掘特色文脉,把低端的“镇街”商业开发模式转变为复合高端业态。同时承接科学岛外溢的研发功能与相关生产性服务培养功能,打造“街-坊-慧谷”功能结构,激发空间活力(图4)。
图4 空间功能结构图
“城市双修”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引导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理念。而在“城市双修”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设计,具有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特性[4]。在“城市双修”理念指导下的合肥市蜀山区大铺头片区的城市设计,既是对老城区的转型升级,又是将生态功能进行了修复,城市功能进行了提升,从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