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金
(福建省三明第九中学 福建 三明 365000)
语文课程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到母语的运用上,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它不是理论课,更不是纯知识的课程[1],因此将“跨媒介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放在具体情境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建构十分重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具体的学习内容既包括媒介这一工具如何使用,又包括媒介上信息的判断、媒介立场的辨识和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要将以上内容真正落地,我以《黄鹂——病期琐事》第二课时:鉴赏语言之美为例,将课型确定为课内讨论与课外研究的综合实践课;同时采用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学生分为三组(希望组,月色组,珍君组)按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收集资料,分组讨论与合作。让学生回顾经典课文《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后的课后练习中关于“理解、分析句子”的题型。重温经典,找到语言之美的知识支架。
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找到体现语言之美的句子
月色组:《荷塘月色》
如: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珍君组:《记念刘和珍君》
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1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合各自的缘由并请代表陈述。其中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和小组合作的讨论。样表如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自己的思考组内的智慧参考答案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由嗅觉向听觉转移。如:“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启发:修辞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发言组织成自己答案后,教师给予补充。
3.2 教师以PPT形式补充归纳并插播学生制作的微课《从哪些角度鉴赏语言艺术》
在语文散文教学中,语言的美、语言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优美精当的词语;②巧妙精彩的修辞;③深邃的哲理意蕴;④动人的抒情韵味。
3.3 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1)以小组为单位找出《黄鹂——病期琐事》中词美,句美之处。
如:月色组: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胡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他们飞起来,讯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林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照应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困难。
珍君组:各种事物都有它额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前几年,终于病了。为了疗养,来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岛。
2.教师结合学情,着重引导学生对“极致”一词的深入理解。
我校是美术特色校,学生不论是对艺术还是文学都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此处让学生展示自己觉得最完美,美到极致的绘画创作,这也锻炼了学生,在展示与讲解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美学为文学提供思想和方法论,文学要以美学为指导去研究文学艺术中的特殊问题;文学为美学提供研究范例和标准材料,丰富和推进美。
根据学生小组答案的整合得出:极致就是美术绘画里面形与神完美的结合,是灵感的碰撞。笔者认为这可以是对“极致”一词最好的解释。当然“极致”也是《兰亭集序》里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4 方法指导,由点到面,美美与共。“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归根到底是语文心素养的体现,是其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发展”,在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要能适应高考的大局。因此有必要由点到面,授之与渔。“三步”答题保规范:抓角度、扣内容、析作用。
3.5 牛刀小试,一课一得。
冯骥才《四堡雕版》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2分)
3.6 课后作业。
(1)高考真题回放,2019年天津高考题: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2)各小组对“欣赏句子语言美的角度有哪些”形成思维导图并在下堂课展示。
(3)利用周末时间针对今天上课内容制作“微课”,巩固课上所学,一课一得。
(4)将本次微课上传微信网络,让大家共同见证我们的所得。
本堂课,我们运用了传统的纸质阅读、纸质学案,现代教学技术PPT、学生微课、微信、思维导图等技术的融合。但,无论有多少种传播手段介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仍是以“语言”为最根本最重要的媒介,如何建立并帮助学生理解视频、音频与文本语义的关联,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反复尝试与践行。所以这欣赏语言美也是《黄鹂——病期琐事》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以期让学生了解并明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我们的课程中是可以体现并实现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