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祥 饶芳萍
摘要:通过分析江苏省射阳县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将湿地开发蕴含的白色海盐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海洋文化、金色寺庙文化以及红色战争文化融入其中,为共同推进射阳县湿地农业旅游与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融合发展提出可借鉴的思路。利用文献分析法与总结归纳法分析射阳县农业旅游发展现状,总结湿地农业旅游的定义与内涵,并提出可实施的湿地特色农业旅游开发,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而推动农业旅游转型高质量发展。首先,分析射阳县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主要存在缺少与湿地特色文化的融合、农业旅游全产业链尚未形成、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其次,总结湿地农业旅游的定义与内涵,湿地农业旅游开发的内涵主要包括整体性开发、可持续开发、以及因地制宜开发等;然后,湿地开发蕴含的白色海盐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海洋文化、金色寺庙文化以及红色战争文化融入农业旅游,并提出可实施的湿地特色农业旅游开发。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农业旅游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本文以射阳县为例,提出涵盖环境文化教育的湿地特色农业旅游。最后提出坚持拓宽视野、坚持责任化推进、坚持系统化推进、坚持项目化推进等建议,以期推动农业旅游转型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湿地;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射阳县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气候、提供旅游资源等功能。湿地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具有特殊功能与结构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农业是国家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多年关注“三农”问题,农业亦是“三农”问题关注点之一。农业旅游是指在传统农业与农耕文明基础上,以自然环境与现代化农业景观来吸引城市居民体验与休闲而开发的新兴旅游产品,是农业与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农业文化、休闲娱乐等相互融合的产物[1]。而农业旅游也是乡村产业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农业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型不断增加,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与此同时,农业旅游产业规模扩大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在此背景下,湿地保护与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湿地与农业旅游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在湿地方面,主要研究湿地功能[2, 3]、湿地功能影响因素[4, 5]、湿地与全球气候[6, 7]、湿地生态安全[8-11]、湿地保护等方面[12-15],如荔琢等利用土地生态遥感解译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2],定量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及各个城市不同湿地类型、不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基于此进行功能定位,认为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和净化环境是城市群大部分城市湿地的主导功能;彭凯锋等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研究表明建设用地、降雨、经济发展是影响湿地受损的主要因子,其中人类活动是湿地受损的主要因素[4];李孟颖认为湿地系统,其所具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改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的能力[6];
李悦等基于PSR模型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8],利用综合权重法确定权重,对青岛市湿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市湿地生态安全处于低水平,人口增长、区域开发、水耗增加是降低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来源;Burke V J等美国联邦法规通过划定边界以及缓冲区保护湿地[15]。在农业旅游方面, 主要研究农业旅游开发[16, 17]、农业旅游问题与对策[18-20]、农业旅游作用等方面[21],如颜文华基于市场导向的视角,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层面的设计与开发[16];刘秀珍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发现农业旅游发展存在整体布局、规划不完善、旅游资源整合欠佳以及旅游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等对策路径[18];Pillay M等认为旅游对农业有积极的作用[21]。
根据以上所掌握的文献,湿地特色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旅游类型还很少。农业旅游资源丰度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发射阳县特色湿地农业旅游能够挖掘农业旅游内涵,丰富农业旅游类型,湿地开发蕴含的白色海盐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海洋文化、金色寺庙文化以及红色战争文化能够扩展农业旅游资源的丰度,还能提升农业文化与生态环境意识的深度。因此,本文通过对射阳县农业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界定湿地农业旅游的定义与内涵,提出涵盖环境文化教育的湿地特色农业旅游开发,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而推动农业旅游转型高质量发展,以期能起到提升人们保护湿地意识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湿地作用。目前,国内多见关于农业旅游,却鲜见关于涵盖环境文化教育的湿地特色农业旅游,本文通过对射阳县农业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界定湿地农业旅游的定义与内涵,提出涵盖环境文化教育的湿地特色农业旅游开发,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而推動农业旅游转型高质量发展,以期能起到提升人们保护湿地意识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湿地作用,有助于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
一、研究区域
射阳县位于江苏省沿海中部,濒临黄海,其经纬度介于33° 23'~34° 07' N、119° 55'~120° 34'E之间, 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境内地势平坦, 地面平均高程为0.8~2.2 m,海岸线长达约109.5 km,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的11.5%,陆地面积约2795 km2。其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海岸湿地,滩涂面积约674.6 km2,滩涂上有超过66.7 km2的芦苇荡和广袤的潮间带[22]。众所周知,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而射阳的土地每天都在扩张。射阳位于长江和黄河入海口的中部,长江和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经水流涌入黄海。在两条大河入海口中部的区域,洋流速度放缓并形成环流,也正是环流的原因,让黄海里的泥沙随潮水涌到了射阳的海岸线。这些沉淀下来的泥沙使射阳的海岸以每年将近2.2 km2的速度向海洋扩张,从而形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湿地。
蟹类,虾类,贝类以及软体类等数百种动物生活其间,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片沿海湿地吸引了大批鸟类,被称作野生动物的天堂。每年秋冬季节,有300多万只候鸟在迁徙过程中,来到射阳沿海滩涂觅食。有50多万只水禽在射阳越冬[23]。射阳滩涂和湿地物种的多样性,让这里成为开发特色湿地农业旅游的机遇。
射阳县湿地农业旅游的地理条件极为便利,随着高速、高铁、航空、港口四位一体的交通格局渐近形成,沿海高速公路、青盐高铁、南洋机场、射阳港、黄沙港等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更赋予了这片广袤土地独特的开发价值以及开发便利条件。因此,将湿地开发蕴含的白色海盐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海洋文化、金色寺庙文化以及红色战争文化融入农业旅游是旅游转型升级与发展特色旅游的新时机。
二、射阳县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射阳县不断强化绿色生态,统筹协调,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加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宣传力度,大力提升鹤乡旅游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以創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以水绿生态,鹤乡射阳为定位,迅速启动一批旅游规划。县旅投公司作为全县旅游发展与绿色生态转型的推进者,具体实施合德凤凰现代农业示范园、洋马菊海现代农业园、海河四季果香农业园等,迅速掀起农业旅游大开发的热潮。乡村旅游景观公路建设也是县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县交通局将合理构建县域乡村旅游公路环线,对外与干线路网无缝对接,对内与重点景区紧密联系,构建交旅融合的风景廊道。交通部门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划,快速推进乡村旅游景观公路建设,全面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公路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
(一)合德凤凰现代农业示范园
凤凰现代农业园建成投产于五年前的合德镇,目前该园区已有8家农业企业、16个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60多个规模种植大户入园发展,总投资达3亿元。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主要引进国内外马铃薯新品种,不断进行脱毒技术研发,开展品种系统选育、繁育。脱毒马铃薯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更符合市场需求。而且不同品种的马铃薯有不同的销售渠道,有的适合直接做商品,有的更适合精加工成薯片类、淀粉类。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也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主要包括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
(二)洋马菊海现代农业园
洋马菊海现代农业园坐落于洋马镇,有“十里菊香”的称号,以“认知自然,体验农业”为主题,实现“设施种植和自然耕种相结合、果蔬采摘和亲子活动相融合、种养体验和科普认识相配合”的农旅融合特色,创新菊花旅游产品,发展养生保健、药膳食疗、科普教育等相关产业,重点推进菊花功能食品、精品花草茶品、绿色庭院产品等项目。至2019年为止,园区种植的菊花品种已达1200多种,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园区不断引进新品种,改良种植技术,实现产能不断提升,也增加游客的体验性与趣味性。
(三)海河四季果香农业园
海河四季果香农业园坐落于海河镇,该园区梨园风光清雅秀丽,一派勃勃生机,千亩梨园硕果挂满枝头,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农村经过生态改造以后,呈现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现代化氛围,营造出绿色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海河镇四季果香农业园是一个集鲜果采摘、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小镇。每到春天梨花盛开的时节,县内外数以千计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取景拍照,品味农家乐趣。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黄金梨已成为海河镇农业旅游的一张名片。
三、射阳县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一)缺少与湿地特色文化的融合
射阳县独具海风河韵,要发挥沿海湿地文化与农业旅游的独特优势,将沿海湿地文化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目前我县的农业旅游均以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为主,完全没有体现出我县湿地生成、开发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以及环境文化。
(二)农业旅游全产业链尚未形成
目前射阳县农业旅游产业链还具有不完整的问题,农业旅游开发者不能够将生产、加工、营销有效结合。以洋马菊海现代农业园为例,首先,旅游配套为主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菊花作为中药材在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也不够,这些都不利于后面苏菊品牌的营销和推广;其次,没有迎合市场对菊花的需求,研制出特色的菊花旅游产品,增强加工菊花的能力,延伸菊花旅游产业链的长度;最后,没有重点扶持相关旅游开发企业,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知名品牌,扩大苏菊品牌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弘扬“不慕虚荣、独具风骨”的菊文化,推动菊文化融入现代农业旅游发展。
(三)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苏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农业园区租金低廉。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大都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大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重点建设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如此一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为了使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在农业产业结构上,打造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以高效生态为目标,如种植业方面,发展科学有机种植。
四、基本概念
(一)相关定义
湿地农业旅游是指湿地农业旅游园区内以湿地景观为特色的,并能利用湿地背景进行相关旅游开发,同时能满足湿地观光、农业生产、休闲旅游功能的农业旅游。湿地农业旅游开发是指依据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园区进行开发,开发理论一般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以及生态恢复理论等,开发技术一般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技术、数据统计分析等。
(二)相关内涵
1.整体性开发
湿地农业旅游的开发一定要和当地的环境背景、历史文化以及农耕文明结合起来,保护好原有的自然湿地。同时,内部的生态系统也要充分利用,要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其他元素进行湿地农业旅游的开发,从而形成整体性突出的具有湿地文化的湿地农业旅游开发。
2.可持续开发
湿地农业旅游可持续开发在开发湿地农业旅游的时候,通常会多增加食物链处于中间环节的物种,对物质尽可能多的发挥了循环作用,以此避免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而可持续开发的能源通常就是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水能、地热、潮汐等。如此开发可以在吸引游客观赏的同时,亦能获得大量的可再生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湿地的生态环境,使得湿地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开发
早期农业旅游开发对湿地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的,主要是限于经济与技术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理念的转变,现代技术营造的湿地农业旅游更加地适应自然,把现代农业旅游和湿地资源充分的融合。审视自然的环境特征,充分发挥自然的区位优势条件,可大大减少人力基础设施建设。
五、射阳县湿地农业旅游开发
(一)农业旅游与湿地白色海盐文化相融合
射阳的土地属于盐碱地,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其原因是因为射阳的土地是由不断淤积的沿海滩涂形成的,而海水蒸发滞留下了大量的鹽分,可是代表着湿地白色文化的淮盐、射阳大米、射阳棉花却全国闻名。射阳人在这片盐碱地上创造出了鱼米之乡可以追溯到第一代先民,最早的一批移民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被官府遣散到射阳的流民,先民在这里为官府生产著名的淮盐。由于射阳河道密集,联通南北,为漕运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明朝洪武年间,射阳便开始成为淮盐的重要生产地与输出地。射阳因海盐生产而具有了丰富的人文气息,射阳也正好处于我国南北过渡带上,南来北往的商旅都留下了文化缩影,因此,海盐生产形成了这个城市白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4];从事海盐生产的移民带来了农耕技术,但是盐碱地的改良以及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则是第二批移民的功劳。清朝末年的状元、实业救国的先驱张謇,发动南通一带的农民到射阳沿海滩涂垦荒植棉。由于棉花本身是耐盐碱的农作物,而射阳有平整广袤的土地尚未开发,张謇便决定在射阳建立棉花生产基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射阳土地盐碱化得到了有效治理。原来的盐碱地成了肥沃的良田,射阳大米因其营养丰富、口感独特,被业内誉为“米中之王”。
在农业旅游与湿地白色海盐文化相融合过程中,湿地白色海盐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按照移民历史时间轴,打造湿地白色海盐文化体验馆,以淮盐生产以及南北文化交融为核心,让游客也能亲身参与到生产淮盐中来,更加体会到射阳先民的艰辛及其背后蕴含的白色海盐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继而打造湿地白色海盐文化成果馆,以盐碱地改良知识普及农耕文化为核心,以介绍射阳大米、射阳棉花为重点,让游客体会到射阳先民盐碱地改良的丰富成果以及智慧的农耕文化。在湿地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中,将海盐文化融入旅游,作为科教型旅游,射阳的盐碱地改良不仅仅是恢复土地的耕作能力,更是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旅游与湿地绿色生态文化相融合
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一堤之隔的射阳林场为射阳的湿地绿色生态文化又勾勒了精彩的一笔。这片建国初期开始建造的林地,经过几代人的保护与发展,目前已有上万亩。当初为了抵御台风与保护湿地而发展起来的这道绿色屏障,如今给射阳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林场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目前在林场里栖息的鸟类等各类动物已经达到数百种。很多鸟类白天去湿地上觅食,晚上回到林子里栖息,林场里也有很多野生植物。射阳人营造的海边森林不仅是一道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还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经济产业,他们在林下搞套种,在林内培育稀有树种。在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北方的树种和南方的竹子都能在这里扎根生长,射阳似乎包罗了南方与北方的生态特征。其原因是因为与射阳河平行的苏北灌溉总渠位于我国南北气候带的分界线上,向西延伸便是划分南北方的秦岭和淮河,再加上射阳位于海边,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处在十字交叉点上的射阳,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几十年来射阳人退耕还林、保护湿地的成果,使得南北方的大部分物种都能在这里生长,北方的鸟类在季节性迁徙过程中也把射阳作为重要的栖息地。
在农业旅游与湿地绿色生态文化相融合过程中,要突出显示湿地绿色生态文化的特色。成材林有水杉、意杨、刺杉、刺槐,经济林有杜仲、银杏、果树、竹子等,林间还种有月季、迎春、牡丹、樱花、桂花、郁金香、含羞草、君勿忘等名花异草[25]。在每种树上挂上树牌,树牌上显示该树的目、科、属、种,让游客在观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也体会到射阳先民的艰辛及其背后蕴含的湿地绿色生态文化。亦或是打造“天然氧吧”,形成开放体验森林,让游客在工作繁忙之后,与珍稀动植物近距离接触,尽情享受到身心自由与鸟语花香,切身体会到湿地绿色生态文化。在湿地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中,将绿色生态文化融入旅游,是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优化湿地生态环境,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融合发展。
(三)农业旅游与湿地蓝色海洋文化相融合
射阳因射阳河而得名,在射阳河的入海口,为了防止涨潮的时候海水倒灌,射阳人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了射阳河闸[27]。一闸分二水,在开闸的时候咸淡水混合在一起,被称为“鸳鸯水”。“鸳鸯水”会滋养出一些特殊的生物,也会给当地人带来一些独特的美食,如条虾,产于近海淡水和海水交界的地方;土海参,又名海赖,产于射阳沿海的湿地,也是射阳沿海滩涂所独有的;盐蒿,产于射阳沿海滩涂,具有减肥功效,已经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27]。射阳河闸保护了闸内的绿色农耕文化,同时也为闸外的渔民提供了避风港。黄沙港镇地处黄海之滨,港口来往的渔船充分显示着射阳的蓝色海洋文化。如今的黄沙港已经是国家级中心渔港,规划建成江苏省最大的区域性水产品交易中心。这里常年停泊的渔船有上千艘,年捕捞量达30余万吨。黄沙港的海水产品交易已辐射到北方的京津,东北三省和南方的广东、福建,目前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还将作为上海的菜篮子工程进一步发展。虽然现在的渔民都用上了现代化的渔船,但是几十年前出海打鱼的传统风俗依然没有改变,渔民出海一定要拜祭海神,这不一定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农业旅游与湿地蓝色海洋文化相融合过程中,要突出显示湿地蓝色海洋文化的特色。打造湿地蓝色海洋文化体验馆,分为知识科普区、美食餐饮区、自助打捞区以及相关土特产纪念品购买区。在知识科普区,可以做一个射阳河闸的模型,主要向游客详细介绍射阳河闸修建的时间、原因、“鸳鸯水”名称的由来、以及射阳河闸给当地人带来的一些独特美食;在美食餐饮区,游客们可以尽情享用射阳河闸给当地人带来的一些独特美食;自助打捞区可以携亲朋好友,三五成群,供游客打捞体验,并提供自助厨房,让游客按照喜好自助烹饪;相关土特产纪念品购买区,加大特产的文化宣传与包装,将其与湿地蓝色海洋文化相融合,重点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努力打造知名品牌,扩大特产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四)农业旅游与湿地金色寺庙文化相融合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盐城著名古八景之一“龙祠胜概”里的古龙祠方丈经讲得非常好,每次开讲总是听者上千。其中有位白胡须老头每讲必到,风雨无阻,而且总是站在醒目的位置。白胡须老头其实是一条龙,因为修炼不到家,故常听讲经,希望点化早日成仙。于是老方丈便念起“摩诃咒”,念着念着,原来发现真是一条独角蛟龙。方丈担心他修炼成仙,兴风作浪,危害人间。于是,便把“摩诃咒”改成了“揭谛咒”,因为“揭谛神”是观音的孪生妹妹,专降人间妖魔。这蛟龙眼看性命难保,便抽身经射阳河逃到大海里。为了防止独角龙再次顺河西上,坑害百姓,老方丈在射阳河口处建了一座“镇龙庙”。时过境迁,明代的“镇龙庙”已经不复存在。而在“镇龙庙”的附近却重建了一座“江淮第一名寺”——“息心寺”。“息心”二字出自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其意思是遥望山峦巍峨而尘世烦恼随之平息。息心寺始建于宋孝宗年间,明清期间相继修复,盛于清朝毁于清末,距今约850余年的历史。息心寺景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射阳河风景区内,东连黄海滩涂,北依射阳河闸。息心寺重建后,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万佛塔、藏经楼、内坛、大讲堂、钟楼、五百罗汉堂、药师殿、财神殿等建筑。寺内景点多达30处,其中有万佛塔、缅甸玉佛、佛教文物展览馆、准提佛母等八大景观亮点。渔民们出海前,都要来到射阳河旁边的息心寺,在这里祭拜神,祈求出海平安。这座黄海古刹,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有着“江淮第一名寺”的美称。作为射阳金色文化的代表,息心寺伫立在射阳河口,向外关照着出海渔民的平安,向内观望着农耕文化的安宁祥和。
在农业旅游与湿地金色寺庙文化相融合过程中,要突出显示湿地金色寺庙文化的特色。打造湿地金色寺庙文化体验馆,分为知识科普区、素斋区、礼佛区。科普区可以做个视频,介绍关于息心寺的历史,尤其是涉及保佑出海渔民的平安以及农耕文化的安宁祥和。一方面,介绍独角龙入海后,害民之心不死,经常化作无数害虫毁粮残棉,沿海百姓叫苦不迭,为了防止独角龙再次顺河西上,坑害百姓,老方丈在射阳河口处建了一座“镇龙庙”,后逐渐演变为息心寺;另一方面,介绍渔民们出海前,都要来到射阳河旁边的息心寺,在这里祭拜神,祈求出海平安,体现出息心寺作为湿地金色寺庙文化的特色;素斋区与礼佛区,提供游客积德行善、祈福心静、许愿还愿的机會,渔民们出海前在这里许愿,渔民们出海后还要来这里还愿。
(五)农业旅游与湿地红色战争文化相融合
射阳也是一块革命的红色热土。几十年来农闲时节,射阳农民也会把他们的幸福生活描绘在画纸上,这些作品清新活泼,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目前射阳农民画创作队伍已有数千人,年创作画卷上万张,射阳农民们的新生活随着画卷走向了全国,走出了世界,射阳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可是在众多优秀作品中,有一幅战争题材的画作似乎与农民的生活格格不入,其原因与射阳的红色战争旅游资源有关,画作内容是华中工委在这一带活动的情况。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华中野战军撤出华中后,华中全境沦陷[28]。为了统一和加强华中地区党政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华东局于1947年9月12日决定组建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陈丕显同志任华中工委书记。在解放战争期间,华中工委不仅以射阳茂密的芦苇荡做掩护进行敌后斗争,还培养了大批共和国的高级领导干部,如200多位部省级干部以及100多位将军。如今在沿海滩涂上,射阳人通过种植芦苇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芦苇荡不但保护了射阳的湿地环境,也成为沿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当地人还利用苇秆发展起了国内所有的芦苇工艺品生产。在这片不断生长的土地上,射阳人创造了一道道生态农业文化景观。
在农业旅游与湿地红色战争文化相融合过程中,要以湿地红色战争文化为特色。挖掘湿地红色战争文化遗存, 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农业旅游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对湿地红色战争文化农业旅游进行开发,可以分为知识科普区与民俗文化区。在知识科普区,需要介绍华中工委的诞生与发展过程,通过展出大量图片、声像、文件资料、烈士遗物,以便游客重温那段光辉的历史;在民俗文化区,可以让游客学习制作芦苇工艺品,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体会到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以及湿地红色战争文化。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农业旅游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在各级政府各种利好政策下为我国的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些许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旅游产品同质化、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化等。本文以射阳县为例,提出湿地开发蕴含的白色海盐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海洋文化、金色寺庙文化以及红色战争文化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即涵盖环境文化教育的湿地特色农业旅游,以期推动农业旅游转型高质量发展,起到提升人们保护湿地意识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湿地作用。
(二)政策建议
1.坚持拓宽视野,全方位理解旅游产业发展新内涵
要坚持拓宽视野,全方位理解射阳旅游产业发展新内涵。准确把握射阳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射阳旅游发展优势与发展薄弱环节,重点布局和把控,快速推进射阳旅游产业,从规划引领、项目开发、品牌建设、配套保障等关键环节入手,加快推进射阳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关注营销策划,打造射阳旅游品牌,持续创作一批反映射阳文化旅游风貌的歌曲、戏剧、杂技等作品,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强县战略,将政策扶持面扩大到淮剧、杂技、农民画等更多本土艺术创作。
2.坚持责任化推进,开创旅游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要坚持责任化推进,开创射阳旅游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作为,衔接配合,全程跟进,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也要注意项目的质量,精心组织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建立监督机制。
3.坚持系统化推进,形成旅游高质量转型发展合力
要坚持系统化推进,形成射阳旅游高质量转型发展合力。发展合力是推进射阳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各单位要坚决执行全县旅游规划,以全域协调的理念推进旅游发展。要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旅游与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融合发展,努力形成射阳旅游高质量转型发展合力。要强化组织保障,协调配合,督查考核与担当责任意识,统一认识,合力发展,全力推进射阳旅游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坚持项目化推进,打造旅游高质量转型发展品牌
要坚持项目化推进,打造射阳旅游高质量转型发展品牌。围绕射阳旅游发展目标任务,认真对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表,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制定项目责任清单,明确每个项目的建设主体与经营主体,各负其责。对射阳文旅项目进行全盘谋划、系统设计、统筹布局,利用湿地文化优势,重点普及文化类与文旅融合类项目,明确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打造一批湿地特色文化旅游、精品旅游景区与经典旅游线路,带动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涛,陶卓民,刘锐,等.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8):1391-1402.
[2] 荔琢,蒋卫国,王文杰,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京津冀城市群湿地主导服务功能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19(8):1654-1665.
[3] 李妍妍,王景升,税燕萍,等.拉萨河源头麦地卡湿地景观格局及功能动态分析[J].生态学报, 2018, 38(24):8700-8707.
[4] 彭凯锋,蒋卫国,邓越.武汉城市圈湿地受损程度识别及驱动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19(8):1694-1707.
[5] 张仲胜,于小娟,宋晓林,等.水文连通对湿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及功能影响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 2019, 17(1):1-8.
[6] 李孟颖.低碳新思维——浅谈湿地系统保护恢复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3, 6(1):274-287.
[7] 宋长春.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湿地科学, 2003(2):122-127.
[8] 李悦,袁若愚,刘洋,等.基于综合权重法的青岛市湿地生态安全评价[J].生态学杂志, 2019, 38(3):847-855.
[9] 吴健生,张茜,曹祺文.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深圳市为例[J].湿地科学, 2017, 15(3):321-328.
[10] 廖柳文,秦建新.环长株潭城市群湿地生态安全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9):1217-1226.
[11] 王荣军,谢余初,张影,等.基于PSR模型的旱区城市湿地生态安全评估[J].生态科学, 2015, 34(3):133-138.
[12] 邵媛媛,周軍伟,母锐敏,等.中国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 2018, 27(2):381-388.
[13] 潘佳,汪劲.中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现状、问题与完善对策[J].资源科学, 2017, 39(4):795-804.
[14] 马梓文,张明祥.从《湿地公约》第12次缔约方大会看国际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J].湿地科学, 2015, 13(5):523-527.
[15] BurkeVJ,GibbonsJW.TerrestrialBufferZonesandWetlandConservation:ACaseStudyofFreshwaterTurtlesinaCarolinaBay.ConservationBiology, 2010, 9(6):1365-1369.
[16] 颜文华.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7):123-128.
[17] 唐书转.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河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3):221-224.
[18] 刘秀珍.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0): 101-105.
[19] 闫碧玮.城市化背景下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3):225-228.
[20] 向雁,屈宝香,侯艳林.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4):214-222.
[21] PillayM, RogersonCM. Agriculture-tourismlinkagesandpro-poorimpacts:TheaccommodationsectorofurbancoastalKwaZulu-Natal, SouthAfrica.AppliedGeography, 2013, 36(2):49-58.
[22] 吴小根,王爱军,张建新.射阳县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 2004(2):268-271.
[23] 许遐祯,郑有飞,杨丽慧,等.风电场对盐城珍禽国家自然保护区鸟类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 2010, 29(3):560-565.
[24] 鲍俊林.明清两淮盐场“移亭就卤”与淮盐兴衰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6(1):114-124.
[25] 蔡士魁,顾炎权,陈明伯,等.从射阳林场的发展看江苏滩涂的开发利用[J].生态学杂志, 1986(4):50-52.
[26] 王向明,张新周,窦希萍,等.入海河口闸下淤积机理及模拟技术研究进展[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3(2):87-92.
[27] 王芳,朱跃华.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模式及其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 2009, 31(4):619-628.
[28] 祝猛昌,张冬,刘明兴.中共中央委员会结构历史沿革的考察与分析[J].中共党史研究, 2012(9):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