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璇 赵丙琪 张立新
摘要:基于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日照样本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当前,乡风建设侧重物质层面但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提升;民风建设整体向好发展,普遍重视教育,但移风易俗仍任重道远,乡村精英流失严重导致民风建设后继乏力;家风建设多以最基本最朴素的品质为导向,缺乏家风传承意识和传承载体,普遍存在认识模糊和泛化的特点和趋势,以及传承不规范和不连续的问题。对此,應将乡风、民风和家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乡村精神文化活动;凝聚乡村建设人才,为乡风、民风建设注入新元素与新力量;创新家风多元载体,传承和重塑家风内容,规范家风发展。
关 键 词:乡风;民风;家风
一、引言
近年来,国务院及各部委连续发布了一系列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政策文件,旨在从根本上推进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解决,打造风清气朗的美丽乡村。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并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应通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持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逐渐克服农村婚丧陋习、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并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主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对乡风、民风、家风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乡村“三风”建设的现状和不足,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发展,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一)乡风
乡风是村民在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产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形成的社会风气[1]。参考雷鸣对旅游农业和乡风文明关系的研究,以及才凤伟对于当代农民生活方式的研究,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乡风划分为农村社区风气、生活态度、农民创新意识三个维度[1-3]。农村社区风气主要从村民对所在地活动的参与程度及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入手,包含以下4个测量项目:村民参加社区选举的情况;村民参与村集体活动的情况;村里的卫生情况;所在地图书室建设情况。生活态度衡量的是村民对生活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主要包括以下3个测量项目:大多数村民对待生产生活的态度;更期待哪种生活方式;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农民创新意识是乡风发展的重要体现,包含以下3个测量项目: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在生产中经常尝试新的方式方法;学习意识。各项目通过李克特五点量表测量,按“非常不符合= 1,不太符合= 2,一般= 3,比较符合= 4,非常符合= 5”赋予分值。对于正向题目,分值越高,表示态度越积极;对于逆向题目,分值越低,表示态度越积极。
(二)民风
民风是指社会民众为人处世的态度、习惯和风格,是对民众整体风貌的概括与描述[4]。参考学者李敏和徐学庆对农村移风易俗行为的研究,以及王敏等学者对农村民风现状的研究,结合访谈过程中对民风的了解和认识,本文采用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状况、教育重视状况、不良风气4个维度对乡村民风进行测量[5-7]。封建迷信维度包含以下2个测量项目:您相信鬼神存在;您平常会烧香拜佛祈求保佑。移风易俗状况体现了乡村整体精神面貌,包含以下4个测量项目:村里的年轻人结婚时,女方索要的彩礼超出男方的承受范围;村里有红白喜事时,会大操大办;村里孩子考大学时,会请亲朋好友吃饭;村民在“人情”方面的开支状况。教育重视状况维度主要衡量村民和当地对教育的重视情况,包含以下3个测量项目:当地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在地上学(幼儿园、小学)的便利程度;当地学校(幼儿园、小学)师资力量。不良风气是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中着力消除的对象,该维度包含四4个测量项目:村民坑蒙拐骗现象;当地偷盗现象;当地子女不孝现象;村民黄、赌、毒现象。各项目均通过李克特五点量表测量。
(三)家风
家风是指家庭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形成的生活原则、处世之道和道德习惯[8]。刘保中从教育期望、教育支出、教育参与等方面出发,研究城乡家庭教育的具体差异[9]。陈波、罗荷花基于CFPS的经验数据,研究父母幸福感与子女教育投入的关系[10]。参考这些研究的做法,结合访谈过程中对家风的了解和认识,本文从家庭教育、家庭亲密度、家庭环境这三个方面来测量[11]。家庭教育主要从教育参与和教育理念的角度考察,包含以下4个测量项目:主动践行家庭责任,承担家庭义务;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教育孩子待人友善;在言行上为子女提供榜样。家庭亲密度衡量的是家人间的关系,使用以下2个项目进行测量:组织家庭旅游的次数;亲子活动的参与度。家庭环境是营造优良家风的核心,使用以下2个项目来测量:处理家庭内部矛盾的方式;家里面临重要事件时的决定方式。各项目通过李克特(Liket)五点量表测量。
三、调查实施与样本基本特征
(一)调查实施
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山东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即支持10个县、100个乡、1000个村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化模式和成功经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标杆。其中,山东省日照市已有5个乡镇和50个村入选山东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本次调查选取日照市五莲县松柏镇、岚山区巨峰镇、五莲县叩官镇、东港区西湖镇和莒县招贤镇5个入选乡镇为调研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首先分别从5个乡镇中各随机选取4个行政村,被选取的20个行政村分别为:五莲县松柏镇的窦家台子村、王家口子村、刘家南山村和松柏村,岚山区巨峰镇的薄家口村、后山旺村、后黄埠村和辛庄村,五莲县叩官镇的夏家庄村、大槐树村、大旺村和常林子村,东港区西湖镇的万家坪村、大石头村、范家庄村和董家岭村,莒县招贤镇的大罗庄村、凤凰庄村、小土岭村和后门官庄村。然后,在每个行政村又随机发放约25份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4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约为96.0%。本次调查于2019年暑假期间进行,由1名专业教师带队,调查队成员包括经济统计专业的3名研究生以及7名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同时开展个案深度访谈,以深入了解目前乡风、民风和家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样本特征
被调查者年龄在40岁以下者占51.6%,但16岁以下的“留守者”较多,26~40岁者仅占20.3%,40岁以上的中老年占比较大,这表明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的结构不太合理。受访者中女性较多,占55.5%,且已婚者占73.3%,表明婚姻是部分中青年留在农村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学历者占26.5%,高中或中专学历者占20.4%,这表明被调查村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可為乡村“三风”培育奠定文化基础。家庭中人口数大都为3人以上,占样本的94.4%,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较多外出务工者为了照顾老幼,采取两代或三代同居的方式。从家庭收入来源看,以务工或务工务农兼有者居多,占51.0%,这表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民们已由务农向务工转变,打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由此也带来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从受访者年收入来看,以3万元以下者居多,占62.5%,这说明留乡村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总的来看,调查所选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数据分析
(一)乡风
乡风的3个维度及其测量项目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现分别分析如下:
1.农村社区风气
农村社区风气的4个测量项目中,仅有“所在地图书室建设情况”这一项目的均值稍小于3且标准差大于1,这表明农村的图书室建设情况接近一般水平但存在较大差异。在访谈过程中,当问及“所在地图书室建设情况”时,村民回答普遍较为犹豫。统计结果显示,有28.1%的村民回答“比较差”,认为“非常差”者占15.7%,认为“一般”者占比16.6%,三者占总体的60%左右。通过走访发现,大部分农村都没有图书室,有一些农村有图书室但利用率并不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看书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多数农村经济能力不足且对图书室重要性认识不足,村干部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图书室建设上;三是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或就近打工,或者忙于农事,能抽出时间看书的村民非常少。农村社区风气的其他3个测量项目的均值都大于3,表明被调查村民对农村社区风气的评价较高。尤其是对于“村里的卫生情况”这一项目,有95.3%的被调查村民都认为农村的卫生情况比以前有了改善。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都有意识的改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12]。通过访谈发现,农村社区风气改善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部分返乡下乡人员为农村带来了资金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动了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新经济业态的发展[13];二是国家长期重视“三农”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秩序日渐和谐,整体风气也不断改善;三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下,农村普遍开展了“勤劳家庭”“最美媳妇”“最美婆婆”“最美庭院”等各种典型和榜样的评选活动,带动了农村风气的整体优化和提升。
2.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的3个测量项目中,“大多数村民对待生产生活的态度”和“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的均值都接近于4,并且标准差都小于1。具体而言,对于“大多数村民对待生产生活的态度”这一测量项目,回答“比较积极”者占58.7%,回答“非常积极”者的百分比为19.1%,两者之和为77.8%。对于“您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这一测量项目,有高达62.9%的村民“比较满意”,21.1%的村民“非常满意”,两者之和为85%左右。这说明被调查村民对于生活普遍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较高。而“更期待哪种生活方式”均值小于3,其中有19.6%的村民选择“非常稳定”,有53.3%的村民选择“比较稳定”,两者占73%左右,但是这一项目标准差大于1,这表明村民们对生活方式的喜好存在较大差异。访谈结果也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待生活普遍更有动力、更加积极乐观,中老年人更喜欢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而有部分年轻人倾向于尝试新颖刺激的生活方式。
3.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3个测量项目的均值都在3.44~3.70之间,除了“您在生产中经常尝试新的方式方法”这一项目的标准差大于1外,其他测量项目的标准差均小于1且相差不大,说明该地村民的创新意识比较稳定,超过一般水平。“您在生产中经常尝试新的方式方法”这一项目的均值最小,为3.44,其中回答“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者超过半数。这表明,村民愿意在一定范围内接受新鲜事物,摸索生产方式方法,积累生产经验。访谈结果也显示,多数村民都能接受新鲜事物,并希望多学一些新知识,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生产,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家庭生活;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子女,希望能找到可聊话题并与之进行有效沟通,这是部分中老年受访者较普遍的想法。但大部分老年人则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尤其是购物时面对的电子支付方式,一些老年人颇感无奈。访谈结果还发现,村民获取知识的途径普遍是手机网络、电视新闻和收音机广播,其中手机网络是主要渠道,较多受访者表示经常性通过手机上网搜索获取所需知识。
(二)民风
民风的4个维度及其测量项目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现分别分析如下:
1.封建迷信
封建迷信的2个测量项目,均值都较低,表明被调查村民整体上不相信鬼神,不会烧香拜佛,但观点差异较大,仍有部分村民存在封建迷信的思想和行为。其中“相信鬼神”这一项目的均值最大,为1.81,回答“非常不符合”者占57.8%,回答“不太符合”者占16.2%,两者合计为74.0%,这说明大部分村民是不相信鬼神的。同时,在走访调查中得知,大部分村民不信鬼神,也不会有烧香拜佛的行为,这与问卷结果相符。
2.移风易俗状况
在移风易俗状况这一维度的测量项目中,“村里孩子考大学,会请亲朋好友吃饭”这一项目的均值为3.36,其中回答“比较符合”者占比为37.8%,回答“非常符合”者占比为13%,三者合计占比为50.8%,这一方面说明升学请客的现象还存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农村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深入访谈发现,大多数村民都把教育视为孩子的重要出路甚至主要出路,考上大学是孩子有出息的一种表现,因此多数村民都会通过请亲朋好友吃饭这种方式来庆祝一下。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其中不乏炫耀、收礼金等心理在作祟。“村里有红白喜事时,会大操大办”这一项目的均值最低,为2.43。其中,回答“非常不符合”者占20.7%,回答“不太符合”者占31.9%,两者合计占52.6%,这说明农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现象已开始得到有效遏制,但移风易俗仍任重而道远。其他两个项目的均值也都小于3,表明农村结婚礼金和人情支出也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民风整体有向好的趋势。而从标准差来看,4个测量项目的标准差均接近于1,说明被调查村民在各个项目上的表现差异不大。通过走访发现,多数农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红白喜事一般不会再大操大办,会员之间会相互帮忙,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成本,大大的减小了红白喜事的规模。
3.教育重视状况
教育重视状况这一维度的3个测量项目其均值均大于3,尤其是“当地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所在地上学(幼儿园、小学)的便利程度”这两个项目的均值分别为4.10和4.01。具体而言,对于“当地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一项目,回答“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者分别占49.7%和32.1%,两者合计占比为81.8%。对于“所在地上学(幼儿园、小学)的便利程度”这一项目,回答“比较方便”和“非常方便”者分别占51.2%和29.7%,两者合计占80.9%。对于“当地学校(幼儿园、小学)师资力量”这一项目,回答“比较好”和“非常好”者分别占54.8%和15.3%,两者合计占70.1%。这表明,一方面,基层政府比较重视基础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较强,孩子上学比较便利;另一方面,村民普遍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从标准差来看,3个测量项目的均小于1,表明农村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差异不大,农村教育状况比较乐观。在访谈中,村民们多次提到“以前日子穷,没钱上学,现在生活富裕了,肯定重视孩子教育啊”“交通便利,孩子上学挺方便的”“孩子上学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话语再次验证了村民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同时也表明村民对当前孩子的教育状况较为满意。通过访谈还发现,农村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大都留在外地发展。而乡村精英的流失使得民风建设缺乏持续强劲的动力。
4.不良风气
不良风气这一维度4个测量项目的均值都小于2。其中,“附近黄赌毒现象”这一项目的均值最低,为1.42,其中回答“非常少”和“比较少”者占比分别为67.4%和25.2%,两者合计占比为92.6%,这说明被调查农村的黄赌毒现象非常少;对于“附近村民坑蒙拐骗的现象”这一项目,回答“非常少”和“比较少”者合计占86.3%;对于“当地偷盗现象”这一项目,回答“非常少”和“比较少”者合计占比为88.5%;对于“当地子女不孝现象”这一项目,回答“非常少”和“比较少”者合计占比为81.4%。4个项目标准差均小于0.9,说明被调查农村在不良风气方面的差异不大,当地民风较好。通过走访进一步发现,大部分农村村干部都有“包户”任务,旨在帮助贫穷落后家庭,一旦出现不良风气,就会影响相关村干部的绩效评价结果,因此村干部都会采取各种措施对贫穷落后家庭进行帮扶,杜绝不良风气的产生。此外,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多数农村都安装了摄像头和节能路灯,这也使得农村的偷盗现象无所遁形。
(三)家风
家风的3个维度及其测量项目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现分别分析如下: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這一维度的4个测量项目其均值均大于4,尤其是“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教育孩子待人友善”这两个测量项目,均值分别4.38和4.39,这说明村民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且4个测量项目的标准差都小于1,表明调查结果差异不大,具有稳定性。据走访调查得知,村民们的家庭生活虽然不同,但是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村民普遍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较高。走访得知,当地村民一年中用于孩子课外辅导的费用较低,阅读的书籍也相对较少,而用于孩子辅导费用的多少在不同的村民之间的差异较大。大部分中年村民由于忙于工作或者忙于耕种没有时间读书,而老年人则是由于不识字或识字慢,只有一小部分年轻人会读一些书来提高自身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村家风的培养与传承。
2.家庭亲密度
在家庭亲密度的测量项目中,“组织家庭旅游的次数”这一项目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2.76和1.47,表明家庭共度休闲时光的机会较少且家庭间差异较大。“亲子活动的参与度”这一项目的均值较低,为3.46,且标准差较大,为1.05。通过访谈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参与机会存在差异。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他们通常只有节假日或晚上才能和孩子在一起,较少有机会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而留村务农的村民则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与孩子互动的机会较多。第二,收入差异。对于收入较低的村民,其收入仅能勉强维持正常生活,没有多余的财力用于参加亲子活动;而收入较高的村民则可以在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同时,将一部分收入用于参加亲子活动。第三,观念差异。据统计结果表明,有63.2%的村民认为和孩子参加亲子活动很重要,能够增进自己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愿意拿出时间来去参加这些活动;另有36.8%的村民认为这些亲子活动可有可无,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参加这些活动。
3.家庭环境
在家庭环境的测量项目中,“处理家庭内部矛盾的方式”测量项目的均值为3.21,即趋向当面沟通交流,这表明在面临家庭矛盾时,村民们普遍认为当面沟通解决比较有效。“家里面临重要事件的决定方式”测量项目的均值为4.39,标准差为1.17。即大部分家庭趋向于由父母商量决定或者家人共同商讨决定,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在有重要事件时做决定的方式较为民主。但标准差较高,说明也有少部分家庭的决策方式不太民主,即不同家庭间的决策方式差异较大。差异较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成员对家庭财务的贡献程度。在农村家庭中一般挣钱较多的家庭成员在决策时更有发言权。二是家庭的传统观念。对于传统观念较强的家庭,家中决策主要由父亲决定;对于比较民主的家庭,家中决策主要由父亲、母亲或父亲、母亲和孩子共同决策。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山东省乡村振兴实施的“十百千”工程日照样本,对乡村“三风”建设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在乡风建设方面,大多数农村更多地注重改善物质层面的问题,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已经趋于完善,社区风气整体优良,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但在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二,在民风建设方面,整体有向好的趋势,但移风易俗仍任重而道远,普遍重视孩子教育,但由于乡村精英流失严重而使民风建设后继乏力。第三,在家风建设方面,多以最基本最朴素的品质为导向,缺乏家风传承意识和传承载体,对家风认识普遍存在着模糊和泛化的特点和趋势,在家风传承上普遍存在不规范和不连续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乡村精神文化活动,优化文明乡风。一方面,基层政府应通过举办演出、展览、比赛、宣传讲座等形式,激发村民文化参与的自觉性,鼓励支持村民文化自办,简化自办文化的审批手续,积极组织文化自办交流活动,传播新思想、新风潮,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创新图书室的利用模式,图书室的创新服务要结合地域特色和当地村民的需求,可以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夜校学习班、读书比赛等活动,营造融洽的文化氛围,激发村民的学习热情,提高图书室的使用率。
第二,凝聚乡村建设人才,为乡风、民风建设注入新元素与新力量。基层政府一方面应该利用国家的惠农利农政策,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积极争取大学生村官、驻村第一书记以及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免费师范生等重点群体返乡、下乡、留乡工作,引导乡风、民风和家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要积极推动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的升级,为乡村三风建设提供教育基础和保障。首先,针对乡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建立城乡统筹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扩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完善农村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与此同时, 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教育领域,以增加乡村学校教育资金的来源。其次,应建立乡村教师激励机制,提升乡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使乡村教师能够引得来、留得下、留得住,自愿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第三,创新家风建设载体,传承并重塑家风发展内容,培育优良家风。新时期家风建设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政府可以充分发挥新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引导作用,创新家风的传承载体和形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微电影等方式将良好家风家训植入传统节日、民间戏曲、好人好事以及群众文化阵地之中。同时开展优良家风家训的征集活动以及最美家庭的评比,充分发动群众,通过评选优良家风家训,激发人们对家风建设的关注与热情。其次,创新家风内容,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挖掘和收集当地优良家规家训和历史文化资源,以树立道德榜样和传承优秀历史。同时,引导人们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核心价值观变成看得见、感得到、行得通的具体实践,以家风家训教育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基层政府应将乡风、民风和家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乡风、民风和家風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内在联系,因此应该将三者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安排,通过建设良好家风塑造淳朴民风、带动文明乡风,同时以优良乡风民风深化良好家风。首先,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途径,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着力点,积极倡导弘扬优良家风,唤醒广大家庭的道德自觉,以良好家风塑造优良民风,推进文明乡风。 其次,基层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特色家训评选以及村中好人榜、“最美庭院”“文明家庭”“好婆媳”评选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效地把乡风、民风和家风建设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达到乡风民风反哺家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华,贺志强.红色文化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 32(3):73-76+99.
[2] 雷鸣. 旅游农业与乡风文明[D].湖南:中南大学, 2011:13.
[3] 才凤伟.中国当代农民生活方式及其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J].兰州学刊, 2011(8):78-83.
[4] 张书林.论“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兼论党风与政风、民风的互动关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1, 27(3):40-45.
[5] 李敏,张利明.当前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态势、成因及对策——基于全国200多个村4000多家农户连续3年的调查[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2):94-100+114.
[6] 徐学庆.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若干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2(1):36-39.
[7] 王敏,汤敏,陈燕华,等.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民风现状调查——以粤东地区为例[J].传承, 2015(6):84-86.
[8] 林伯海,师晓娟.家风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33(5):111-115.
[9] 刘保中.我国城乡家庭教育投入状况的比较研究——基于CFPS(2014)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7(12):45-52.
[10] 陈波,罗荷花.家长幸福感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影响分析——基于CFPS的经验数据[J].金融教育研究, 2018, 31(6):61-68.
[11] 刘世宏,李丹,刘晓洁,等.青少年的学校适应问题:家庭亲密度、家庭道德情绪和责任感的作用[J].心理科学, 2014, 37(3):617-624.
[12] 张立新,孙立扬.县域城郊新农村改造:主体满意度及其制约因素——基于山东省寿光市城郊农村288份个案调查的实证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 17(6):80-86.
[13] 苗薇薇,戚晓妮,张立新.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1990—2017年)[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8(3): 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