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希克
(福建省诏安县边城中学,福建 诏安 363500)
2017版物理新课程标准在有关课程性质的论述中指出:“物理学基于观察与实验,建构物理模型,应用数学等工具,通过科学推理与论证,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1]其中,利用函数图像研究物理问题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近年来,有关“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电阻非线性图像问题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频繁出现.此类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读取、分析图像,依据灯丝电阻变化规律全面、深入分析问题,通过实验探究锻炼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针对此类问题,首先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在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教材只要求学生利用所测出的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依据P=UI算出小灯泡在不同状态下发光的电功率.实际上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此时教师应注意把这两个实验联系起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深度探究以下问题: (1) 根据学过的知识,利用测出的U、I数值,还可以算出小灯泡的什么物理量?(2) 算出不同发光状态下灯丝电阻,你能否发现有什么变化规律?为什么?(3) 依据所测出的I、U数值(尽量多测几组)作出小灯泡的I-U图像,还会像我们以前所作出的定值电阻的I-U图像一样,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吗?为什么不是一条直线?(4) 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出的图像(事先补充曲线斜率的相关知识),此曲线的斜率如何变化?为什么?学生在深入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作图与缜密的思考,基本上能在头脑中建立起I-U非线性图像模型.感知到由于小灯泡亮度增大时,灯丝温度升高,电阻增大,因此I与U不会成正比例关系,作出的I-U图像不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而是变成了一条曲线.[2]
图1
图2 图3
解答图像题很关键的一点在于一定要学会看图、读图、用图.深入挖掘图像中有用的数据与信息,而后再应用相关的物理公式或规律来解决问题.读图时,首先要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所对应的不同物理量,千万不能张冠李戴;接着要分辨出图像的形状,是属于线性图像还是非线性图像,厘清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然后就要结合题目已知条件找寻出对解题有用的数据点了.一般来说,图像上的起点、终点或者位于对应坐标轴上的整数点,都是解题中常用的数据点.对于非线性图像,还要特别注意根据灯泡不同的发光状态找出不同的对应点,因为每一点对应的电阻值都是不同的.
以下结合典型考题加以说明.
图4
例题.(2019年福建省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题)现有1个可调电压电源,1个滑动变阻器R( 铭牌上标有“50 Ω ,2 A”的字样) ,1只电压表,A、B、C3盏小灯泡规格分别为:A灯“6 V,3 W”、B灯 “6 V,4.8 W”、C灯 “6 V,6 W”,3盏小灯泡的U-I图像如图4所示.
(1) 将A、B、C3盏小灯泡并联接在可调电压电源两端,电源电压调节为6 V,求经过25 min,小灯泡C消耗的电能;
(2) 将A、B、C3盏小灯泡串联接在可调电压电源两端,调节电源电压,使A灯正常发光,求此时B、C两灯的总功率;
图5
(3) 将电路元件按如图5所示连接,电源电压调节为20 V,当滑动变阻器滑片在某点时, 电压表读数为15 V,滑片从该点向左滑动的过程中,求滑动变阻器阻值允许变化范围.
解析: (1) 3灯并联接在6 V电源两端,3灯两端的电压均为6 V,都能正常发光,故C灯电功率Pc=6 W,2.5 min消耗的电功即为WC=P0t=6 W×150 s=900 J.
图6
这是一道典型的充分利用图像信息解答的计算题.它充分考查了学生读图、识图、用图、析图等利用数学图像工具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