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

2020-06-06 11:25国家航天局
国防科技工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航天卫星

国家航天局 /文

1970年4月24日,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遨游九天,毛主席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号召与誓言终成现实。这是继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的又一里程碑式的奇迹和壮举。值五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孙家栋、王希季等参与这一重大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深情回顾当年他在梁家河听到这一喜讯的激动心情,充分肯定老一代航天人的非凡成就和功勋,希望新时代航天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东方红一号”成为中国航天的里程碑之作

“东方红一号”任务的成功,显著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提振了中华民族信心。“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标志中国航天科技的重大突破,改变了国际航天力量的旧有格局,打破超级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向世界证明了“我们能把卫星送上去,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进一步夯实国家安全发展的基石。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协作的成果,彰显了举国体制的巨大优越性。悠扬的《东方红》成为激励一代人最雄浑、最振奋的音符,极大增强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奠定了中国航天根基。“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这是艰辛奋进的中国航天确立的目标。在基础薄弱、条件简陋,无参照样本、无完整资料的情况下,老一辈航天人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工艺难关,从元件、材料到单机、分系统以至整星,系统综合集成,实现工程整体优化与协调,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成为航天工程管理的“传家宝”,自主创新的技术与能力成为攀登科技高峰的“压舱石”,不怕困难、不惧挑战的豪情与斗志成为航天不断发展的“动力源”。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造就了一批科技大师、工程两总、大国工匠,打造了一支老中青三代梯次接续、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林熙每周都会到位于北京市亮马桥商圈内的官舍商场地下一层逛市集。这个市集可不是普通菜市场,而是有个特点——这里的农夫只卖自家种的蔬果,他们不是中间商,因此对蔬果极为了解,讲起种植经历,他们的话一串串止不住。市集有个有趣的名字:“F2N MARKET从农场到邻居”农夫市集。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我国形成“箭、弹、星、船、器”的完整体系,在轨卫星超过300 颗。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广泛运用于众多领域,航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日益增强,培育打造了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商业航天、“互联网+卫星应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航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空间信息应用已深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航天技术与产品服务助力扶贫攻坚、提升大众生活品质,北斗导航终端持有量超过3000 万台套,超过2000 项航天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领域,孕育了智慧城市、太空育种、太空制药等新业态,产业经济规模由百亿量级跃升至千亿量级,辐射带动了区域和产业发展。在今年突如其来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高分、北斗组合精准化标绘、高精度定位,全网见证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国速度,为战疫提供新“武器”,科技报国、科技惠民、科技抗疫辐射效应凸显。

上式通过将低值变异概率动态赋予低适应度个体,促使其发生变异,有效保护了优异个体。在与变异概率比较后,再拣选n对个体,利用配对算子遗传形成子代新个体。当前配对算子中,扩展算术配对算子通用性较好[19],计算公式为:

航天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代标志

5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系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弥足宝贵的经验财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举国体制政治优势是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血脉基因,系统管理、狠抓质量是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是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

从图1可以看出,感官评分随VC的添加量增加而提高;从0.5%到0.7%,感官评分急剧增加,添加量在0.7%时,感官评分与0.8%、0.9%时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所以在正交试验中VC添加量的选择水平为:0.6%、0.7%、0.8%。

统一审议是人大立法审查的主要方式,该制度试图依靠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的职业技能,辅助人大代表更好地在审议过程中形成共识并作出决策。这是统一审议的设置目的,也是实现立法的科学和效率价值的重要保障。但实践中法律草案的修改由法律委员会主导,但又由于法律委员会本身功能有限,这才引出了法工委的职能扩张。因此,问题的根源在于通过制定更加精细的程序性规则,进一步明确并激发专门委员会的固有职权,释放其潜在功能,与法律委员会共同承担统一审议任务。

1)气象广域网:采用“双路由器+双线路”冗余备份模式,使用全省统一的OSPF路由协议实现链路冗余,任何一条线路故障,均能通过OSPF自动收敛实现链路自动切换,保障气象业务的连续性;配置两台链路防火墙用于风险防御和访问控制。

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为了托举中国第一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航天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有的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有的告别繁华喧嚣的城市,扎根深山、转战大漠,隐姓埋名、奉献青春,群策群力、攻坚克难,以许党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永存史册的业绩功勋,诠释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积淀了独具特色和创新品质的军工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永攀科技高峰的记忆丰碑和精神象征。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动员令,寄语航天全线和科技工作者“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伟大的事业都基于创新,伟大的事业都成于实干”,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中国航天再度扬帆起航,有决心、有能力为国家发展再立新功。

引领国家科技进步的新高地。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强大引擎。中华民族实现千年飞天梦想,中国航天高度不断刷新,诸多领域填补国内国际空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接续实施,捷报频传。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任务圆满完成;嫦娥三号、四号落月探测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四号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完成全球组网全球服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陆续投入使用,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具备探索更远深空能力,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两栖发射能力。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起,长征系列火箭已完成330 次发射任务,第一个100 次发射用时37 年,第二个100 次用时7年零6 个月,第三个100 次仅用时4 年零3 个月。航天技术的跨越发展,显著带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牵引自动控制、计算机、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空间物理、空间天文、空间生物等重要领域开展大量科学探测和试验,取得一批重要原创性成果。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永无坦途。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50年来,航天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航天奋发图强、砥砺奋进,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助力民族复兴,增进人类福祉,不断书写时代辉煌。

以航天梦助力强国梦复兴梦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名片。航天事业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既立足于自力更生,也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梦想的力量、探索的历程、合作的胸怀,体现了中国航天的自信,宣示了和平利用太空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形成开放合作新格局:工程合作捷报频传,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中意电磁卫星、中法海洋卫星相继成功发射。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启动“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多任务小卫星等多边合作项目,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为28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实施50 余次发射任务,提供近20 次搭载服务,共发射80 余颗卫星,宇航产品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靓丽名片。加入联合国外空司设立的空间任务计划咨询组、国际小行星预警网,提升我国作为负责任航天大国的国际影响力。

始终坚持抢抓机遇、自主创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蕴含重大机遇,也带来重大挑战。2020 年,探月三期、北斗导航、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工程即将实施。中国航天将聚焦国家需求、承担国家使命,围绕集中力量办大事,抓住重大科技工程、抓住急需尖端需求、抓住关系未来的根本和基础,充分发挥重大专项对技术、科学的牵引和“扳机”作用,带动国家科技水平整体提升。强化底线思维,坚持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大航天基础能力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影响制约发展的瓶颈短板问题。

始终坚持集智攻关、协同创新。航天是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甚至是跨工程的集合,是大融合大协作大联动的创新。要按照总书记强调的“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的要求,更加注重有效统筹各类主体,统筹协调工程总体及各大系统单位,协同各层科技力量,形成航天重大项目的战略布局和系统安排;更加注重有效打造航天科技创新生态,崇尚首创、鼓励冒险,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悬赏招贤、“比武招亲”,激励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矢志创新、专注创造;更加注重有效汇聚社会优势资源,拓展完善国家航天发展创新体系,实现中国航天由大向强的行稳致远,带动整体实力攀升。

始终坚持共享共赢、开放创新。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世界航天进入大发展时代,同场竞技、联袂展示。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航天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推动大科学计划、工程与中心建设,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国际交流,扩大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坚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以开放合作姿态积极参与国际外空规则制定和全球防灾减灾等国际创新治理,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设置合作议题,持续使更多人享受航天新技术新发展带来的福祉。

中国航天人将牢记总书记的期望重托,大力弘扬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探月精神,发扬中华民族在抗击疫情人民战争和支援全球阻击战中展现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传统,向世界一流看齐,向航天强国目标聚焦,直面风险挑战,战胜艰难险阻,继续追天揽月征程,让太空探索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奋进新时代,致敬先辈,致敬英雄,礼赞奉献!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航天卫星
中国航天基金会
中国航天基金会
我的航天梦
中国航天,叩门“天宫”
航天梦,我的梦
miniSAR遥感卫星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静止卫星派
逐梦航天日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