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特大冰雹侵袭山东省十余个县市,甘肃、辽宁、贵州、河北等地日前发布的气象预警信息亦提示局地近期或有冰雹。天气已经热起来了,为何冰雹反而变多了?
暖热季节更易形成冰雹
其实,冰雹虽然姓“冰”,但其形成与夏季的高温并不相悖。相反,正是夏天和春夏之交这种多发强对流天气的季节,才最有可能下冰雹。
这是因为,冰雹诞生在强盛的积雨云中,这种云也叫冰雹云。这种云必须在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下才能产生。春夏季节,天气转暖,太阳把大地烤得滚烫,近地面极易形成不稳定的湿热空气,当高空有弱冷空气时,“上冷下暖”就容易引起空气的强烈对流,湿热空气迅速上升,形成积雨云。而在冬季,近地面气温很低,不能产生强大的快速上升气流,所以冰雹在寒冷季节很难形成。
当积雨云发展强盛时,云顶高度可以达到10000米以上的高空,那里的温度低至零下20℃以下。云中的下沉气流可将上部的冰晶、雪花带到中部,过冷水滴和冰晶碰撞凝结就形成了冰雹的核心。在气流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冰雹核不断粘水、结冰,像滚元宵一样越来越大。一旦冰雹块超过上升气流所能承托的重量时,便下坠至地面。
冰雹越来越“懒”了
数据显示,1961年以来,我国年冰雹日數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0.2天。并且,冰雹总体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在年代际变化上,我国年均单站冰雹日数时间分布从多到少依次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6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10年代。不难看出,进入20世纪以来,冰雹越来越“懒”得出动了。
冰雹为何越来越“懒”呢?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有研究提出,冰雹减少有可能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差减小,从而使对流活动减弱导致的。
不过,冰雹虽然从概率上发生得少了,但其带来的灾害仍十分显著。并且,如同龙卷风、短时大雨、雷暴等其他强对流天气一样,当前针对冰雹的预报技术与消雹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提高防雹意识。(摘自《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