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霞
摘 要:立足地理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整合课程教学资源,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地理思维并感悟学科思想,通过感知、发现、探究、反思逐渐形成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7-01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63
核心素养是影响个体生存与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最重要的品格与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地理核心能力和地理学科品质。核心素养是体现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品质与能力。人工智能时代,为了使中华民族在经济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东方巨龙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如何通过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一直是地理教师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一、树立地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提出“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根本任务,而很多学校管理观念依旧陈旧,口头上宣传的是全面发展,考核上是以成绩决定结果。改变以“应试”为目的的管理机制迫在眉睫。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求以趣激思,心思动能,教师要增加趣味性强、知识面广,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字和图片,启发学生多思考,勤探索,乐动手。以“人—自然—持续发展”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人口、全球环境、地球资源,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同时应将乡土地理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改变以往教师独占讲台,师讲生听的单一流向的封闭式教学,充分运用好现代多媒体等多种方法的开放式教学。
二、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属性,培养学生兴趣,发挥主体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地理知识所涉及的地域看,大到宇宙空间,小到乡土文化;从地理知识所涉及的现象和物质看,既有自然现象,又有社会现象,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既有生命物质,又有非生命物质。宏博的知识系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迅速提高,地理教育在人口观、生态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等现代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它在协调人与自然中的使命,决定“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的公民所必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兴趣,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探求知识的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成功之母,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了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巩固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能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强的求知欲。中学地理广博的知识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又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之所在。教师应巧妙抓住这个有利条件,潜心研究,悉习设计,结合学生实际,联系身边事物,积极探寻教学中的可激发兴趣因素,尽可能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因素带入课堂,使学生在愉悦、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掌握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核心素养,两者缺一不可。因而,教师应把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知识的呈现不应是知识的堆砌,而应成为一处处迷人的景致,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尽情游览美丽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神奇的魅力,拍摄亮丽的风景,采撷芬芳的花朵;教师应该是导演,让学生扮演故事角色,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参与。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善于和学生交流,要善于针对某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步步诱导,引入情境,抓住关鍵,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必任何问题都亲自去讲,而要保证启发性,保证主导与主体的合理结合。
三、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发展核心教育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场所,那么,地理课堂教学则是地理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核心阵地。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地理教学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比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因此,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发展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应该有一个好的开头。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充分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同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悉心设计导语。教师一方面要紧扣学习内容,不能因为追求新奇而偏离教学主题,进而引起学生思维的偏离;另一方面应合理控制所设计导语的时间,如果所设计的导语时间过长,不仅致使课堂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而且容易使学生忽视教学主题和课堂的核心内容。此外,设计的导语要能充分激起学生兴趣,如趣引、设疑、诗词、歌谣引入等。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当下,视频以及动画演示能起到很好的引入效果。除了导语引入,教师的状态也至关重要,饱满的热情,端庄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上课情绪的因素。
(二)结合年龄特点,合理利用时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课中随时间的延续呈现出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变化规律,教师应根据这一规律合理利用时间。首先,上课后先进行简短的总结性复习和地理趣味知识引导。总结性复习要力求简短,侧重点明确,不必对以前所学知识面面俱到。另外,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既可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自然衔接即将学习的内容,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融入课堂气氛中。地理趣味知识引导即上文所述导语的引入。其次,自然过渡到所要学习的内容。往后的一段时间是讲授一节课的核心时间,力求重难点同时突破(大致20分钟),要求教师张弛有度,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力求讲透、讲通知识点,让学生明确重点内容,加强理解。同时,对难点知识,教师要做到举一反三,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教师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趣味性的练习,以巩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灵活运用教法
在注重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的同时,教法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心理学家认为,人和人的交流,70%来源于情绪,30%才是内容,如果情绪对了,内容自然通畅。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学习方法穿插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带领学生踊跃参与课堂,与教师积极讨论互动,使地理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井然有序,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地理知识。教师要讲练结合,讲不能满堂灌,练不能无的放矢。一要围绕难点、重点、疑点进行讲点,二要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讲联系线,三要针对问题讲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的焊接点理清知识的联系性,即以点理线。以点理线顺线找点(新焊点),点线构面(知识小系统)最终达到以面(旧知识系统)引面(新知识系统)的学习效果(知识的迁移)。练要巧,练要乐。在关键处,要练深化知识,培养技能,增强能力。教无定法,教须有法。教不能呆板地固定一种模式,而是因时、因人做及时调整,力求使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直观教具、电化手段、人工智能充分带入地理课堂
形象直观的教具,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电化教学、人工智能有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而成为人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通过人机对话浓缩时间跨越空间,化实为虚,化虚为实,拥有庞大新颖的信息,以典型、直观的事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引导思维,还是培养能力,发展核心素养都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四、寓德育于教学,加强地理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一起成为教育的重点。地理教师应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有利时机及地理学科的特点,开展环境教育、国情教育和爱国教育。教师应善于挖掘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进行多种方式、多种手段的教育。运用形象生动的事例把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交代清楚,并逐步灌输其思想。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口问題、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人们对地理学科的研究不断加深和拓宽。无疑,未来的地理学科将对人类社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地理教育将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虽然地理教育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低谷期,但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它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神圣使命,尽快转变观念,调整心理,以崇高的敬业精神,积极投身于地理教学和教改大潮中去,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吴岱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
[2]吴岱峰.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解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7).
[3]赵雯雯.浅议现代教育技术在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作用[J].科学时代,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