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大雅含宏”

2020-06-05 12:23朱千华
同舟共进 2020年4期
关键词:园主砚池山房

朱千华

邬氏望族

岭南文化的融合与多元性,建筑是最直观的体现。散落在丘陵山野之间的建筑物,异彩纷呈。客家的围屋、碉楼、园林,百越人的干栏、吊脚楼、鼓楼、风雨桥,殖民者遗留下来的西洋楼宇、教堂等,风格之繁多,风情之奇特,让许多初来岭南者感到十分惊异。诸多古建筑中,岭南古典园林数量急剧减少,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园林,有许多早已湮没。能够经受风雨,完整保存至今的十分稀有。其中,被誉为岭南四大古典园林之首,广东番禺的余荫山房,至今保存完好,并以其精致、高超的艺术性,成为岭南古典园林中的代表之作。

番禺区,为广州辖,地处粤中南珠江三角洲腹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始建,著名的鱼米之乡,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余荫山房,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南村镇地形,南高北低,中西部为丘陵,北部为平原,有塘步涌、官塘涌、员岗涌、陈边涌等多条小河道,汇入北面珠江。水运之便利,使得南村逐渐成为繁华小镇。南村一带盛产的陶瓷与丝织品,都是在这里载船外运。

古代广州地区水域面积广大,部分南越人捕鱼为生,善水和航行。广州这类与水有关的地名很多。他们称河流为“涌”,如著名的蓼涌;称水沟曰“滘”,如鹿步滘;池沼叫“塘”;水上交通,需辅以码头,多以埔、浦、甫、步、埗、布等名之。

南村位于七星岗北麓,宋代以后,南村陶瓷业与缫丝业兴旺发达,渐渐形成了几个大家族,主要有邬、朱、彭、唐、周、胡几家。据《邬氏家谱》记载,邬姓岭南开基者,邬律,于宋治平年间(1064—1067)自南昌经大庾岭,过梅关入粤,迁居南雄。子邬大昕游学河源,后中进士,任广州佥判。任内开凿鹿步滘:延袤十余里,阔十丈,舟行安利,人皆德之。

咸淳七年(1271),元兵攻入广州,干戈屡起。孙大昕五世孙邬鼐,乃避居番禺洲南,卜居银竹岗之阳,成为邬族居南村之始。明代,蓼涌下游平原成为多数人选择的栖息地。他们选址定居,修建祠堂,广置房产,直至清代,南村、罗边、板桥、市头等村庄,成为今南村古镇区的基础。清末,南村邬姓逐渐取得番禺南部万顷沙等地区的开发权,蓄积大量财富。

邬启祚(1830—1911)在南村建邬氏宗祠,主持疏浚通往珠江的蓼涌,以利舟楫。清同治、光绪年间,邬姓逐渐发展成为番禺地区的望族。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建成了一代名园:余荫山房。

余 荫

余荫山房原主,为邬姓后人邬彬。邬彬,字燕天,1824年生于南村,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其子二人,亦中举,一门三举人,成为佳话,轰动一时。后来,邬彬辞官还乡。由于在岭外做官,邬彬耳濡目染,接触了许多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而此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已至登峰造极地步。邬彬请画师设计一座园林,想把这种精致幽美的建筑艺术带回岭南。回来之后,耗费白银三万,建筑历时五年,1871年竣工,命名为: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原坐西南向东北,现新修门楼,坐南向北,门前一条小河,东西走向。余荫山房的正大门,为现代设计的牌坊式,高大巍峨。迎面即可看到两座气势恢宏的祠堂。一是潜居邬公祠,一为善言邬公祠。潜居公和善言公,分别为邬彬的祖父和父亲。

余荫,桑竹垂余荫。由正门入内,过门厅,迎面是一砖雕照壁。步入山房,可见两墙之间,植夹墙竹。竹之于园林,自古为造园之必选植物。李渔说过,种树欲其成荫,非十年不可,最易活者莫如杨柳,求其荫可蔽日,亦须数年。唯竹不然,移入庭中,即成高树,能令俗人不舍,不转盼而成高士之庐。竹子在园林造景艺术中疏密有致,或单片成景,或与山石、水景、花窗、粉墙等互为配景,无不相宜。余荫山房,于墙间植翠竹,别有新意,可避墙壁之单调与寂寞。夹墙翠竹,倚墙翠蔓姿豐,新篁叶探出花墙,把一缕春曦,扯入苑中。

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首先见到的是门上的一副名联,红底黑篆,为山房故主邬彬所撰,名士陈允恭题写。联曰:“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这是嵌字联,鹤顶格。首两字即为余荫。余地者,意为地方小、边角料的意思。三弓,那三箭之地。古称一箭为百步,三弓约三百步。在这样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地方,却有红花妖娆,满庭花雨,一个足字,让人感觉满目所见,皆是盈盈花意,嫣然百媚。此外,园中深柳堂有百年老藤一株,俗称炮仗花。顾名思义,其花列成串,红黄色,垂挂树头,像串串鞭炮,炸成一片,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喜庆。炮仗花多在元旦、春节绽放,直到5月份后才慢慢消失。花至盛期,满墙如怒放焰火,南方之百姓人家,多钟情此花,墙头檐下栽种,希冀日子红红火火。

“荫天一角绿云深”。树成荫而众鸟息,园中山水相连,翠竹密布,绿树如云,仿若垂荫万亩。置身这三箭之地的园林,感觉花红柳绿,庭院深深,而没有任何因地方狭小而显示出局促与紧凑之感。园林之美,就是在有限空间,创造出无限意境。置身小小园林,与漫步山间林荫道,有息息相通之妙趣。

深柳堂

进二道门,左边为园中第二座建筑,名临池别馆。此建筑外观精美素雅,装饰朴实,前廊临池,长栏依傍。两旁有花窗,楣额有吞虹、印月字样,真是步月寻诗、凭栏钓影之所在。此为书斋,是园主临池挥毫之处。亦称砚池。

砚池,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砚台上的砚池。砚台上贮水之凹处,称为砚池,磨墨处,称为砚堂。另一层含义是指书斋前后的水池,为取水磨墨与洗砚之用。各地有多处书法家的水池,被命名为砚池。最著名者,有三国时魏书法家钟繇砚池,在河南长葛市老城镇小南门里;王羲之砚池,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东坡砚池,在江苏常州。据说这些砚池有一个共同特征,池水呈墨青色,久旱不涸。实为后人附会之说。

与临池别馆隔池相望,为余园精华深柳堂。这是当年园主邬彬与宾客雅集之处。深柳堂之造型,融入多种建筑风格,其屋身为江南建筑风格,屋顶系岭南风格,屋角则为北方园林风格。深柳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堂前设抱厦廊,廊前为石柱铁架花棚。凌霄花攀绕棚上,怒放时宛若红雨一片。深柳堂大门上方,有园主当年手书牌匾,题“大雅含宏”四字。余荫山房给人以儒雅大方之印象,完全来源于园中精心刻制的近百条对联、楣额、题咏、横匾、楹诗,有门必有楣,逢景必有联。走进园中,随时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脉脉书香气息,随着步移景换而潺潺流淌。

深柳堂,此典源于唐人刘慎虚的《阙题》。茂密的柳林深处,有一个读书所在,每每春天,桃红柳绿,荷叶田田。于此可远离世俗功名,于清风明月之中,融入自然,安顿于此,可终老一生。后来,清朝雍正皇帝为圆明园十二景题诗,其中即借用深柳读书堂为题。余荫山房园主,也借用此典,题读书处为深柳堂。

举步登堂,堂内布局装饰果然大雅含宏,堂中有珍贵木雕多处。厅内明间装隔扇门,镶松鹤延年落地罩。两次间置满洲窗,西次间镶松鼠葡萄花罩。两件皆为木刻珍奇,其中尤以松鼠雕刻最为奇特,从正面看是一只松鼠,从背后看又是另一只松鼠。此谓双面雕刻,工艺极之精巧。

室中,有一面西洋镜。此为园主的荷兰朋友送给他的礼物,那时,国人把外国那些棕红色头发的外国人,称做红毛鬼子,故又称红毛镜。此镜是块半身镜,但无论你站在哪个位置,总能照到全身。因此镜有轻微凹面,故此。

最引人瞩目者,是一组紫檀木屏风,其雕刻极精细。原来,雕刻的内容,乃是咸丰皇帝所赐的圣旨,一字一字雕成木匾。古代文人士子,说到底,骨子里还是想建立功名、光宗耀祖的。哪怕是处江湖之远,或者是归田隐居。皇上的这一道圣旨,即为世代之荣耀。

此紫檀屏风刻匾,高一米,长近五米,红字红底,字体雕刻,用心精良,庄重古朴。当年,皇帝曾诰封邬彬为通奉大夫。造园时,邬氏请来木雕高手,选用上好的紫檀木,将圣旨雕刻为木匾,终于成为岭南木雕中的珍品之作。紫檀木,是世上名贵木材之一,木质甚坚,色赤,质地细密,入水即沉,非千年不能成材。用名贵紫檀木雕刻圣旨,可见园主的一番苦心。虽辞官还乡隐居,圣上赐予的这份荣耀,已成为他人生中的得意和辉煌。由于此件屏风用料非凡,雕工精湛,整体形象浑厚凝重,成为镇园之宝。

卧匏庐

深柳堂中堂左侧,有一间庐舍,名卧匏庐。卧匏庐,又称榄核厅,东向,硬山顶,宽约六米,深近十米,内设一厅一房,正门置隔扇四幅,裙板雕四季花卉,南门两侧为菱形蓝白玻璃窗。东侧过道可通善言邬公祠。此系园主为宾客憩息而设之小庐舍。庐中陈设简朴,卧匏庐之窗饰,为欧洲进口彩色玻璃。此建筑为硬山顶风火墙。

厅前植白山茶、红春梅、紫薇、丹桂等花木。此庐中最奇特者,为窗户设计,别开生面。后面是一排百叶窗,可通风,亦可采光,前面是一排镌嵌着蓝白相间的玻璃满洲窗,透过蓝色玻璃的重叠变换,观看窗外景色,即能观赏到一年四季美景。尤其在南方,难得一见的千里冰封和香山红叶景致,会奇妙地展现在眼前,令人不可思议。

从一块蓝紫色玻璃向外望去,可见屋檐与各样植物叶子上,如寒冬腊月,白雪堆积,一片北国风光。此园林之机巧,岭外园林并不多见,为岭南所独有。若再从两层玻璃窗向外观看,又出现了一幅意想不到的画面,正是万山红叶的景致。

此卧匏庐,后面有一排窗户,百页状,可通风,亦可透光,此种窗式结构,在岭南比较湿热的地方非常有用,具有换气的效果。从百叶窗远眺,可见岭南常见民间艺术之灰塑。内容为中国传统山水古画意境,高山、流水、小亭、古庙等。上有题匾,曰:畅叙。一壶清茶,三两知己,于庐中谈天说地,无所顾忌,也是人生惬意之事。

水榭八景

园有一泓池水,池中荷叶田田,荷花轻摇。莲池东部为八角环流,池心结石为台基,上筑玲珑小榭,以曲廊跨池,连接听雨轩。水边亦缀以孔雀亭、来熏亭诸小景建筑。玲珑水榭,呈八角形,立于八角形水池中,取八面玲珑之意,又名八角亭。此水榭大而实用。厅内八面,皆以木雕装饰玻璃窗格。当年园主于此吟诗作赋,品茗会友,窗外有叠石,有压檐花树。一沟池水,日可观鱼,夜可望月。

由水榭四周而望,四面窗开,清风自如。可看到余园八景。在中国古代,为风景命名,是文人雅士常做的一件事。风景一旦被命名,就被注入了情感,使你低回、徘徊、怅然,或者欣慰。在宋代,就出现了羊城八景、西湖十景、潇湘八景等人文景观。明代与清代,文人对于风景的命名,更加专注与详尽,那些人迹罕至的野景,一经被发现,即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自然的四季变化,山与水,动与静,视觉与听觉,俯瞰与仰视诸多因素组合,经文人推敲锤炼,遂形成一个个诗意的名称。这些风景名称,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精致而诗意的体裁。时间再久,都能耐得咀嚼,让人品味再三。每个风景,以四字命名,每处地方,多以八景为一组。翻开任何一部地方志,大到一州一府一县,小至私家庭院,都可以看到引以为自豪和荣耀的十景八景。

余蔭山房里的玲珑水榭,是园中赏景之最佳处。四面八方,景景殊异。经人们反复斟酌,最终形成了余荫山房的水榭八景:丹桂旭日,高台垂柳,南窗梅花,咫尺山林,虹桥清波,卧匏听琴,兰径清幽,孔雀来薰。

余荫山房内,处处桂花。玲珑水榭东门,一侧金桂,一侧银桂,所谓金银满堂。水榭西窗,悬以“闻木樨香否”大幅匾额。桂花别称木樨,可见园主之于桂花,何等的喜欢。在古代,桂花对于天下学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芝兰秀发,折桂争先。一旦中举,则仕途昌达。余荫山房,曾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之佳话。遍植桂花,也是喜庆之事。

水榭正南窗外,有一株百年古蜡梅。植梅于南,是为避北风。古梅多于寒冬腊月开放。此时赏梅,北风呼啸,霜陈满地。可关闭东北西三面花窗,独开南窗,古蜡梅尽现于眼前。蜡梅为我国特有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梅文化。唐代诗人李商隐称腊梅为寒梅,有名句:“知访寒梅过野塘。”腊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北方,腊梅花开之日,多瑞雪飞扬,欲赏腊梅,待雪后,踏雪而至,故又名雪梅。在南方园林中植梅花,是一种心境的向往。很多百越人都没见过雪是什么样子。踏雪寻梅,对他们而言就像个梦。梅花是如期而至,没有雪的梅花,在温暖的南方实在庸常之极,她们被那些铺天盖地的花海淹没。但是文人雅士的梅花情结,并没有因为地域的变化而改变。岭南造园,梅花是重要的庭园植物,成为主人心境的一种寄托。

在水榭正北面窗外,有一条清幽兰径。兰花娇嫩怕晒。为此,造园时,在兰径上种有玉兰花、凤眼果、木菠萝等大型植物,夏天则浓荫蔽日。兰径迂回曲折,植兰数十盆。兰者,百花之英。其情态之清新,叶丛端庄素雅,其花清逸淡雅,不以色香自炫,不以无人不芳,俗称王者之香。漫步兰径,荷花池畔兰香阵阵,幽香飘逸,忽而东来,忽而西去,风送兰香过荷塘。自古以来,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象征。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被视为花中君子。此兰径风热适中,生势极好,每年春天和秋天,兰蕙盛开。从八角亭处远观,则兰幽径曲,果树参天。空谷幽兰,得天地自然之原气,生山野水畔之逸姿,所谓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余荫山房南侧,紧邻一座细小精致的园林。此园为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为园主第四代孙邬仲瑜所建,故称瑜园。此楼是在余荫山房竣工后20年建成。起初作息居宴客之所,其子女亦曾居于瑜园。后来,瑜园渐为女眷们起居所,非至亲不得进入,俗称小姐楼。瑜园小巧精致,占地面积只有400多平方米。因面积狭小,在布局上更为巧妙,建筑愈加紧凑。徘徊瑜园,物是人非。佳人已去,闺阁中有“种花移石自殷殷”联语。昔日小姐们花前月下,移石种花,栽下黄兰树,没有被风雨和虫子吃掉,还在香香地开着,撑着一片小小的天空。围墙外的世界,已然千里万里。墙内的时光,还停留在黄兰树上,不肯离去。

瑜园北面即余荫山房,只隔一墙。登瑜园二楼北望,余荫山房之水榭台阁、山石花木,一片风光尽收眼底。瑜园与余荫山房,浑然一体,成为岭南土地上的一颗美人痣。

猜你喜欢
园主砚池山房
杨砚池:“斜杠青年”搭建“连心桥”画好“同心圆”
后素山房
专注
重庆拾山房民宿
锺磬山房藏石欣赏
鍾磬山房藏石欣赏
还原
洗砚池
生活的三个秘密
康熙御笔点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