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平:从新四军走出的战地音乐家

2020-06-05 02:12赵东云
党史纵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服务团战地支队

赵东云

“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把花开……”相信很多人都熟悉歌剧《红珊瑚》主题曲《珊瑚颂》那格调清新、优美动听的旋律,但知道这首歌曲的曲作者胡士平的人可能就不多了。新四军是一个大学校,既培养捍卫祖国的勇士,也塑造各方面的人才,胡士平就是从新四军走出来的一位著名军旅音乐家。

胡家瓦屋又一兵

胡士平1924年出生于长江之滨、安徽无为县东乡的白茆洲。胡氏家族人口众多,他家的房屋被当地人称为“胡家瓦屋”。胡家是一个革命大家庭,胡士平的五叔胡竺冰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大革命时期即参加革命,被誉为“党外布尔什维克”,抗战时期曾担任无为县长,与新四军亲密合作,为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胡士平的大哥胡珀光,土地革命时期即担任无为县委委员。正是在胡竺冰、胡珀光的影响下,胡家有30余人先后参加革命,其中,胡竺冰、胡珀光、胡斯林等6人为革命牺牲。一门六英烈,足以荣门庭!

受家庭影响,胡士平很早就梦想着参加革命,但最开始几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离家成功。最初,由于胡士平年龄太小,成年的哥哥、堂兄又都参军走了,因此家人对他参军有很大顾虑。一次,胡士平准备跟随皖中工委委员桂蓬到武汉去投身革命,可刚走出30多里路,母亲便不放心托人把他找了回去。过了不久,胡士平又和堂兄胡师坦等几个人,到庐江一带寻找新四军,但寻找、等待了好多天,也没有找着新四军,后来只得回家。虽然两次参军均以失败告终,但胡士平初心不改,总是寻找机会参军。1938年夏,开明的父亲洞察儿子的心事,做通了妻子的工作,同意胡士平投奔军营。离家那天,天色阴沉,母亲给胡士平准备好包袱,反复叮嘱道:“出门在外,全靠自己当心呵!”就这样,胡士平带着对革命的向往离开了家乡。

年仅14岁的胡士平,先是参加了无为游击队,不久被调往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服务团团长为程启文,副团长为汪道涵。

战地服务团主要做服务抗日、动员民众工作。1938年秋冬,服务团在皖西、皖中活动,无为、庐江、舒城、六安、霍山、岳西等地的乡镇、山村都留下了胡士平和战友们艰难跋涉的足迹。他们在一个地方召开群众大会、抗日演出,往往只停留三五日便赶赴另一处开展工作。居无定所,时常转移,是服务团战士们生活的常态。但即使再辛劳、再艰苦,战士们也从不叫苦叫累。

在皖西两河口活动时,四支队领导决定发展战地服務团武装组织。团员们立即行动,分散到各地动员青年参军,队伍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战地服务团还争取了一个“新四军第四支队抗日游击先遣队”的番号,程启文、汪道涵分别担任司令、副司令,一些团员被下派到连队担任指导员。但由于部队扩充过快,政治上把关不严,一些土匪、游民也混进了队伍,使部队成分复杂,不够稳定。这些人受不了军纪的严格约束,又过不惯艰苦生活,不久就脱离了队伍。部队随即进行整编,先遣队建制被撤销,武装人员编入游击团,战地服务团也趁机组建了警卫连。

誓留军营不旋踵

1939年2月18日,是传统的农历除夕,服务团夜宿肥东梁园,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团部驻地也在附近。当地群众热情地将战士们请到家中吃年夜饭,丰盛的饭菜、热情的接待,驱散了战士们心中的乡愁。吃过年夜饭,撤去桌凳,就地铺上稻草,战士们挨着睡下,希望晚上能做个回家过年的美梦。

突然,一声“有敌情,紧急集合”的命令和急促的哨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战士们闻警迅速打起背包,打开大门冲了出去。在路上,大家才获悉,日军从合肥、巢湖等地倾巢出动,企图偷袭八团团部。八团很快与日军交火。服务团战士手中没有什么武器,只得遵令撤离。当时寒风凛冽,雨雪交加,乡间小路泥泞湿滑,加之四野茫茫,道路难辨。服务团战士们艰难奔走,连续行军一天一夜,滴水未进。到了宿营地,大家早已疲惫不堪,许多人双脚走出了血泡。这次“沐风浴雨、冰天雪地”的急行军,给胡士平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39年7月初,以原新四军第四支队老八团为核心组建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在藕塘安子集举行支队成立大会。原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一分为二,胡士平等17名团员被编入第五支队战地服务团,胡士平的三哥胡斯林也在第五支队,他在司政机关担任干事。

五支队担任着开辟津浦路东根据地的重任。司令员罗炳辉不仅能打仗,还很重视军队的文化工作和抗日宣传,他曾说:“有了革命的武化,还要有革命的文化。”罗炳辉身边有两个“宝”:一个是学兵连;另一个就是战地服务团。胡士平所在的服务团,经常跟随罗炳辉南征北战,胡士平渐渐地也就熟悉了罗炳辉。胡士平发现,罗炳辉虽身材高胖,但身手敏捷灵活,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对士兵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他常到服务团看望团员,与大家谈心聊天,讲长征故事,深受干部战士和群众的敬佩和爱戴。

1940年7月,胡士平得知三哥胡斯林牺牲的消息。原来,在开辟皖东根据地的古城会战中,罗炳辉率老八团等新四军部队与顽军作战,在梁兴集小高村附近的一次激战中,八团政委刘树藩等10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时任八团青年干事的胡斯林也不幸在其中。胡士平闻讯无比痛心。过了几天,胡士平随服务团到老八团进行慰问演出。演出前,举行了追悼牺牲烈士大会。团部将胡斯林烈士的两件遗物——一条淡紫色带花的被面、一支钢笔,郑重地交给胡士平。

1941年3月,当时正值皖南事变之后,江北形势十分严峻,第五支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五旅,胡士平所在的五支队战地服务团改为隶属五旅的前锋剧团。一天,胡母因思儿心切,赶到路东根据地来找胡士平。母亲见到胡士平,泪流满面,口中说道:“士平,见到你就想起了斯林,又欢喜,又伤心。”一番叙谈,胡士平明白了母亲的来意,她希望自己回无为到新四军第七师工作。胡士平虽知母亲想离儿子更近一些的心意,但仍然狠心拒绝了。次日,部队接到命令要赶往前线,恰好经过母亲住的村庄,胡士平远远看到母亲在一户农舍前门,手杵着拐杖,眼睛直直地注视着行进中的队伍,部队走出了村子好远好远,胡士平依然看到母亲眺望儿子那令人心碎的身影。

1948年11月,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即将打响,当时华东野战军提出了“消灭七兵团,活捉黄百韬”的响亮口号,纵政宣传部副部长卢文光找到胡士平,要求他将诗人天兰的长诗《咱们的连队》谱写成歌曲。受领任务,胡士平很快就投入创作中去。那时,淮海战场激战正酣,胡士平随部队连续出征、转移、阻敌,可即便是在行军时,他的脑海中也时常盘桓着曲调、音符、节奏。11月22日,前方传来捷报:我军全歼黄百韬兵团!就在同一天,胡士平也胜利完成了《咱们的连队》的谱曲任务。在谱写这首歌的过程中,胡士平转战200余公里,转移了11个宿营地,遭遇到两次敌机轰炸,真可以说是烽火硝烟伴随着军歌诞生!

1950年2月,胡士平随所部调入海军,任华东海军文工团副团长。1951年夏,他带领文工团一支朝气蓬勃的37人歌舞小分队作海上巡回演出。40天的巡演中,他体验了水兵的战斗生活,深入汲取了创作源泉,收获了现实素材,写出不少歌曲,受到了海岛部队的热烈欢迎。此后,胡士平创作了大量有关“大海”和“水兵”的歌曲,如《宣誓》《第一面红旗》《军舰就是我们的家》《水兵之歌》《苦学苦练》《人民海军战歌》等。这些歌曲歌词比较口语化、大众化,曲调朗朗上口,好学易唱,鼓舞士气,在海军初创大练兵中,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非常及时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前期,胡士平创作了不少歌曲和舞蹈音乐,较著名的有《人民子弟兵》《解放区风光好无边》、大合唱《咱们的连队》等。他既善于谱写激越雄浑的军歌,又长于创作抒情优美的歌剧。蜚声神州大地的歌剧(及电影)《红珊瑚》中的经典唱段《珊瑚颂》《海风阵阵愁煞人》等,即是胡士平与海政文工团老团长赵忠以及钟艺兵、林荫梧、单文、王锡仁合作的经典力作。1989年,《珊瑚颂》荣获新中国成立40周年“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优秀作品奖和“五洲杯”广播金曲奖。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胡士平从一名懵懂少年到一名新四军战士,从一名战地服务团员到一名人民音乐家,经历过战火硝烟,品尝过无尽艰辛,咀嚼过生活甘苦,领略过艺术妙味,可謂此生无憾!晚年的胡士平,有了难得的闲暇时间,他用键盘敲击出一个个字符,流淌出无尽的心声,一部50余万字的《步履无声》,诠释了人生的不懈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那饱含深情的文字,依然是那样的如诉如泣,深沉而彰显出力量,仿佛在天际不断回荡、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音乐交响……

(责任编辑:章雨舟)

猜你喜欢
服务团战地支队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政治印度教的“团党平衡”:新变化与新挑战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舞阳县开展技术服务
野菊
浅析强化和改进交通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战地黄花
我省选派第四批“博士服务团”赴基
我省启动第三批“博士服务团”
战地训练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