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琴 关颖卓 赵秋红 宋玉暄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为了解我院ADR 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对2013年1月~2019年12月上报给国家ADR 监测系统的80 例ADR 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指导我院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将ADR 根据因果关系判定[2]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6 级,前3 个级别计为ADR 报告有效。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9年12月ADR 报告80 例。
1.2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表进行统计分析。
2.1 ADR 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80 例ADR 报告中,男37 例(46.25%),女43 例(53.75%);60 岁以上病例数最多,共45 例(56.25%),见表1。
表1 ADR 报告中病例基本信息
2.2 ADR 类型分布80 例ADR 报告中,68 例(85.00%)为一般的ADR,4 例(5.00%)为新的一般的ADR,8例(10.00%)为严重的ADR。
2.3 ADR 病例给药方式分布80 例报告中,静脉给药所致ADR 最多,共51 例(63.75%),其余依次为口服给药所致20 例(25.00%),皮下注射给药所致3例(3.75%),吸入给药所致2 例(2.50%),口腔/咽 喉给药 所 致1 例(1.25%)、动脉给 药所致1 例(1.25%)、膀胱给药所致1 例(1.25%)、肌肉注射给药所致1 例(1.25%)。
2.4 引发ADR 病例数居前几位的药品分布及临床表现所报ADR 病例数第一位的药品为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第二位为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第三位为盐酸莫西沙星,并列排名第四位分别是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紫杉醇注射液,见表2。
表2 引发ADR 例数居前几位的药品分布及临床表现
2.5 引发ADR 的联合用药分布80 例ADR 报告中,单药引发ADR 65 例(81.25%),二联用药引发ADR 12 例(15.00%),三联用药引发ADR 2 例(2.50%),四联用药引发ADR 1 例(1.25%)。
2.6 用药评价80 例ADR 病例中52 例(65.00%)评价等级是“可能”,23 例(28.75%)评价等级是“很可能”,3例(3.75%)评价等级是“肯定”,2例(2.50%)评价等级是“待评价”。
2.7 发生ADR 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我院发生ADR 最多的药品种类是抗生素,38 例(47.50%),其次为中成药,14 例(17.50%),见表3。
2.8 发生ADR 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我院ADR 发生涉及器官或系统共124 例次,最多为皮肤及其附件41 例次(33.06%),其次为胃肠道25 例次(20.16%),见表4。
2.9 引发ADR 的抗菌药物种类及构成比我院发生ADR 最多的抗菌药物是β-内酰胺类,19 例(23.75%),其次为喹诺酮类,13 例(16.25%),见表5。
表3 发生ADR 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表4 发生ADR 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表5 引发ADR 的抗菌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3.1 ADR 病例基本信息构成分析80 例ADR 报告中,男37 例,女43 例,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60岁以上病例数最多,共45 例(56.25%),这可能与我院就诊人群及ADR 样本量收集较少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病增多,机体代谢相对减弱,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因此要关注社会老龄化伴随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3.2 给药途径对比综合分析我院ADR 情况,从给药途径看,由静脉滴注引起的ADR 病例数最多,共51 例(63.75%),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3,4]。分析原因,首先是因为静脉滴注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系统,对机体的作用速度快,刺激性强,同时受到渗透压、pH、微粒以及污染等影响因素较多;其次,虽然提倡减少静脉输液量,但实际工作中静脉输液量仍呈逐年增加趋势,由此增加了ADR 的发生率[5]。我院ADR 上报主要来自住院部,住院患者治疗手段以静脉滴注为主。
3.3 ADR 与药品使用的关系根据表2,ADR 发生率高的前几位药品是抗生素,这与我院的用药范围和用药数量有关,也与抗微生物药本身的ADR 发生率较高有关,当前我国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仍非常严重,其临床使用存在无指征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及遴选药品不适宜等问题,造成ADR 的发生率增高[6]。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显示,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的1/3 由抗生素引起,因此应加强抗生素的管理。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可能会造成ADR 的增加,还会使耐药株不断增加,最终造成无药可用的局面[7]。本研究中,ADR 评价等级为“可能”的病例最多,为52 例(65.00%),符合ADR 发生的因果规律,这与我院上报ADR 质量较高有关。
3.4 发生ADR 的药品种类构成分析由表3可见,我院2013~2019年发生ADR 的药品种类有18 类,其中主要的有抗生素38 例(47.50%)、中成药14 例(17.50%)、抗肿瘤药6 例(7.50%)及平喘药5 例(6.25%)等四大类别。由表5可见,我院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主要为β-内酰胺类与喹诺酮类,此与文献报道相符[8,9],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前3 名有注射用头孢美唑钠6 例(7.50%)、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各3 例,各占总ADR 病例数3.75%,喹诺酮类使用量以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8 例(10.00%)为首位,其中1 例是由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起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ADR 发生原因是与该药使用量较大有关。
3.5 发生ADR 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分析由表4可见,ADR 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与文献报道一致[10~13];我院ADR 发生临床表现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头晕、抽搐等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症状;心悸、血压升高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加重等呼吸系统症状,过敏性休克(其中1 例死亡),这些都是容易发现的ADR 症状。其中恶心、呕吐、头晕、抽搐等症状容易被发现,不会和其他症状混淆,但有些功能异常的反应,如血液、肝肾功能异常等,要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确定,对于某些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短时间内不易发现。这些情况提醒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护,熟悉药物相互作用,了解ADR 的诱发因素,尤其重点观察发生过ADR 的药品,加强实验室检查数据的收集和保存,使ADR 的发生率降低。
3.6 引发ADR 的抗菌药物种类及构成比分析有报道我国儿童输液量占门诊输液总量的93.7%,其中97.3%的儿童输液含有抗生素[14]。据某医院的调查显示,28 个临床科室单联抗生素的使用率为69.9%,二联抗生素的使用率为43.8%,三联抗生素的使用率为22.5%,四联及以上抗生素的使用率为7.6%[15]。由此可见,联合使用抗生素的现象非常严重。我院发生1 例死亡病例是由于使用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所致。
另外,有些患者欠缺医学知识并且由于一些固有观念,主动要求用药、自主用药停药、用药依从性差等原因都能促使抗生素的滥用。一项1 269 名参与者的调查研究表明,23.0%的人在过去1年曾自主服药,25.1%的人未遵医嘱,其中14.7%的人过早停药,5.4%的人自行改变剂量,5.0%的人自己更换药物[16]。这些都是不合理用药的隐患,是发生ADR的潜在因素。
3.7 ADR 上报数量偏低2013年1月~2019年12月上报不良反应报告80 例,与我院的床位数和门诊量不符,分析其原因:上报ADR 报告多为住院病例,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发生ADR 未能及时填报ADR表,我院上报的ADR 病例都是容易发现的ADR 症状,对于一些慢性的、损害隐蔽的不良反应不易鉴别和发现,某些ADR 如血液、肝肾功能异常等要依据医学检查结果才能确定,医护人员未能及时上报。
总之,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医改形势下,临床应加强并重视ADR 的监测与报告工作,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不良反应循证数据。发生ADR 的较多因素中,主要涉及ADR 患者的性别、年龄、个体差异、药物因素、药物相互作用等,更要引起医务工作者关注的是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本调查总结了我院ADR 发生的基本特点和药品使用的临床表现。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很大程度上受医生用药行为的影响,关系到我院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大多数医生了解抗生素的序贯疗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应用,绝大部分药师未参与临床用药[17]。建议临床医生、药师、护士在日常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应特别重视老年患者用药,按照“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的用药原则,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途径,医护药协同工作;医生使用抗菌药物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师要发挥自身药学专业特长并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管,护士执行医嘱时,实时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上报,同时加强行政干预,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ADR 发生对患者的伤害,加强对ADR 事件的处理,合理选择药物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