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婷,陈维肖,徐辰,张璐璐,姚士谋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赡养比约为1∶10)[2],当老年赡养比达到1∶5,该国家或地区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3-4]。1999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首次超过10%,标志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2017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1.4%[5]。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进程快、地域分布不均、未富先老、未备而老和孤独终老等特征[6-7]。江苏省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截至2017年底,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 20.85%,其中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07%,标志着南京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8-9]。
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态势正在成为新时代下的新国情[10],养老问题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11-12]。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和人均期望寿命的逐步增加,老年人群在社会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13-15],对养老设施的内容、数量和布局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中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16],其中居家养老方式除了注重家庭,也强调社区服务的支持。社区是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的纽带,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载体,社区的环境与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的宜老性水平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17]。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宜老社区和老年友好型城市是目前的一大研究热点,也是中国城乡规划中亟待解决的课题[18]。
宜老社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5年,第18届老年病学和老年医学 IAGG 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老年友好型社会”这一理念,指面向老年人群、适应老年人生存与生活需求。老年友好型社会包括老年友好型城市和宜老社区[6]。宜老社区是适宜老年人群居住的社区,由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的老年住宅和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医疗、文化、体育等养老服务的社区医疗设施、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构成的居住社区[19]。根据社会经济背景和自然条件开展社区宜老性调研,构建宜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对宜老社区建设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20]。
国内外已有众多关于宜老性社区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有长者友善社区的特征[21],宜老社区的概念和特征[22],优化社区环境、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23]和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生存质量[24]等。国内的研究主要有老年人的需求分析[25],宜老社区特点[20],宜老空间设计[26],宜居环境建设[27],适老化改造[28]和宜老社区评价[19]等。中国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住宅类型空间异质性显著[29],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各异[30],有必要结合各地的自然和社会背景构建宜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20],社区服务设施研究重点需要从关注数量到质量,从关注个体设施到空间环境,从关注建设到关注评价,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等方向转变[17, 31]。
本研究以南京市为例,选择4个典型社区,借助实地调研和可达性分析进行社区宜老性评价,从供给角度探讨不同社区的服务供给水平及其差异;同时,利用访谈调查方法把握总结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状况、出行行为特征及其对社区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尝试将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与调研数据相结合,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互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社区宜老性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南京市各类社区的宜老性与老年群体需求状况,以期为宜老性社区建设和改进提供参考和建议。
在物质空间上,社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居住区和居住小区,较大的相当于居住区,中等的相当于居住小区,较小的相当于居住小区中的组团,总体上接近居住小区的概念[19],本研究中的社区是指居住小区。根据不同地理区位、建造年代和类型选择4个典型社区进行宜老性评价,分别为中海凤凰熙岸、九华山社区、东方城和尧辰景园,社区的地理位置及基本信息见图1和表1。
图1 案例社区地理位置Fig.1 Geographical locations of the case communities
基本信息中海凤凰熙岸九华山社区东方城尧辰景园建造年代1期2013年,2期/3期2015年土壤研究所小区1998年,九华山公寓2000年启明园1995年,朝霞园/晨曦园/拂晓园2000年,旭日园2001年,初阳园2002年2017年小区类型二类居住、商业混合用地单位宿舍小康型住宅示范小区动迁配套房地理位置鼓楼区玄武区玄武区栖霞区绿化率一般一般高适中总户数380092012002300住户特点职工及家属,离退休人员职工及家属,离退休人员,租户职工及家属,离退休人员,租户拆迁户,租户
社区矢量图层由OpenStreetMap地图插件矢量化得到,社区的地理位置、建造年代和类型等来源于安居客、链家和我爱我家等搜房网站,采集时间为2018年3月18日,各社区的15分钟步行圈范围基于ArcGIS的可达性分析提取,各类服务设施POI在OpenStreetMap地图插件上提取,其他数据(社区安全、环境舒适和公共空间)于2018年3月26—31日实地调研得到。
2.2.1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
1)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相关研究[32],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出行便捷、购物娱乐、银行金融、医疗养生、养老服务、公园广场、教育设施、社区安全、环境舒适和公共空间10个指标构建社区宜老性评价体系,如表2所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参考“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相关研究[33],提取社区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将之与服务设施POI数据叠加获取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服务设施类型和数量。
表2 社区宜老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age-friendly level of the communities
2)社区供给层次模型构建与指标赋值
已有相关研究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构建适合城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层次模型[32-34]。本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社区供给层次模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等级由低至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35],而在社区服务中,即使是最基本的服务,也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差异。基于此,对社区服务供给进行划分,由低至高分为低端、中端和高端服务,如图2所示。低端服务是社区具备的能够满足居民日常基本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供给,如ATM机等;中端服务是社区能够提供的介于基本服务和高端服务之间的服务供给,如银行网点等;高端服务则是社区所能提供的各类相对高端、品质优良的个性化服务供给,如社区银行等。
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需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将各项指标根据数量和品质依次映射到社区供给层次模型中,对低端、中端和高端服务分别赋值为1、2和3分,各项指标与分值的对应关系见表3。根据表3,对社区宜老性水平进行评价,共有4位调查人员同时参与调研,进行独立打分,判断各项指标对应的供给层次,进而对指标进行赋值,社区宜老性水平为所有指标得分之和,分值介于10~30分之间,最终以平均值作为评价结果。
2.2.2 老年人群访谈
社会撤离理论最早由美国的Cumming和Henry提出[36],该理论认为人在年老后应当退出社会,让年轻人作为社会的主要角色发挥能量[20]。尽管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它指出了老年群体在经历社会角色退出后回归社区和家庭角色的过程[20]。根据社会撤离理论,老年人群主要活动在社区范围内,以此为指导,参考相关研究[37-38],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社区随机选取20位左右老年人,对老年人进行一对一访谈。
表3 宜老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社区供给层次的对应关系Table 3 Correspondence betwee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age-friendly level and community supply level
主要采集性别、年龄、居住状况、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日常活动场所、出行方式和出行频率等信息。通过访谈调查旨在把握老年人群的日常活动特点和对社区服务的需求特征,可与社区服务供给角度的宜老性水平研究相互补充,共同探究社区宜老性特点及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社区宜老性提升建议。
3.1.1 案例社区宜老性评价结果
各社区的内部空间环境状况,周边服务设施类型、数量和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如图3所示。
资料来源:照片由作者拍摄于2018年3月。图3 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各类服务设施与调研照片Fig.3 15-minute walking range, service facility distribution, and field research photos
根据表3的评分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分值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案例社区中,中海凤凰熙岸得分最高(27.25分),在各项指标上都比较突出,但在公共空间上不是最优。该社区地理位置优越,出行便捷,周围各类服务设施完备,且品质相对较高,设有中海环宇城购物中心,集多种消费功能于一体,社区银行服务业发达、具有针对老年群体的理疗店等相对高端的服务设施。社区安保系统发达,内部绿化状况良好,环境舒适,但存在容积率较高,低层冬季采光较差等不足。九华山社区排名第2(20分),该社区位于九华山下、玄武湖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休闲健身场所充足。社区周围各类服务设施完善,尤其是学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有利于老年人群与年轻人进行交流。但该社区进出较为自由,且存在房屋老化较为严重、绿化率低和公共空间缺乏等问题。东方城排名第3(17.75分),该社区坐落于紫金山脚下,交通便捷,周围各类服务设施齐全,但数量不多,生活较为方便。社区安保和绿化良好,内部公共空间较多。尧辰景园得分最低(14.75分),内部环境和公共空间良好,但交通出行和购物等方面表现较差。该社区交通便捷度一般,15分钟步行圈内无地铁站点,周围各类服务设施较少,可达性一般。社区安保和绿化良好,公共空间充足。
图4 案例社区各项指标得分Fig.4 Evaluation scores for the indicators of the case communities
3.1.2 社区宜老性的一般特点
通过案例社区的宜老性水平评价可以发现,社区宜老性水平受地理区位、建造年代、社区类型等众多因素共同影响,大体具有以下特点:
1)在地理区位上,社区宜老性水平与社区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呈反比,距城市中心较近的社区宜老性水平通常高于距离较远的社区,原因在于社区周边服务设施以城市级别为主,具有较强的区位依赖性[39]。各类服务设施具有明显的从市中心向边缘递减的趋势,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所能享有的各类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差异显著,靠近市中心的社区,各类服务设施数量丰富,可达性较好,而位于城市边缘的社区,各类服务设施数量相对较少,可达性较差。
2)在建造年代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的宜老性水平在不断提高,新近建造的社区宜老性水平往往高于老旧社区,尤其体现在内部环境和服务设施上。老旧社区建造之初老龄化问题尚未如此严重,较少考虑到未来年龄结构老化后社区所应具备的宜老性配套设施和场所,因此存在绿化不足,公共空间匮乏的现象。伴随城市建设的发展,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不容忽视,老年人群生活需求也日益受到重视,新近建造的社区更加注重居民的生活体验,在社区内布设适合老年人的休闲空间,配备宜老服务设施,因而宜老性水平相对较高。
3)在社区类型上,宜老性水平因社区类型不同而差异显著。不同类型社区的定位和服务人群不同,高档商业住宅社区中低龄老人、高收入高学历老人较多,对服务设施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现代化。社区多拥有专供社区使用的养老服务设施,如社区医院、银行、超市等,宜老性水平较高。而相对普通的社区,如保障性住房,享受优质服务难度较大,出行距离较远,周边服务设施往往较少,宜老性水平较低。
3.2.1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况
实地调研中,在中海凤凰熙岸、九华山社区、东方城和尧辰景园分别随机采访到15、20、15和16位老年人,剔除访谈信息不全,访谈被中断等样本,各小区有效受访者分别为15、17、12和14位老年人,共58位有效受访对象,样本有效率为87.88%。其中年龄在60~70岁、70~80岁和≥80岁的人数分别为36、19和3个,分别占62.07%、32.76%和5.17%。分析访谈结果发现,老年人群的活动场所较为类似,主要集中在社区及其周边场所,涉及的服务设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有公园广场、菜市场、超市、银行、学校和市内景点等。老年人的日常出行方式以步行和公交为主,少数为自行车、出租车或私家车。
通过梳理总结受访者的年龄、居住方式、健康状况和日常活动特征,将受访者归纳为4个类型。1)多代共居-照顾孙辈型:该类老年人普遍年龄相对较小、身体较健康,与子女共住,日常多往返于菜市场、学校与住宅之间,辅助下一代照顾孙辈。2)多代共居-相对独立型:该类老年人虽与子女共住,但没有照顾孙辈的任务,日常活动较为自由,但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行动不便,远距离出行困难,日常主要在社区内活动。3)夫妻独居-休闲活跃型:该类老年群体年龄较小、身体较健康,爱好社交、健身和旅游等,日常出行活动丰富多彩。4)空巢独居-孤独居家型:该类老年人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一般,日常主要在家听广播和看电视,或在社区内室外晒太阳,与同龄人聊天等,出行活动较少。
3.2.2 老年人的生活轨迹变化状况
为了解老年人日常活动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特点,我们对其中9位年龄大于75岁的受访者作进一步访谈,调查他们60岁后的出行活动变化,以便了解他们对社区服务需求的时间变化状况。他们的出行范围随年龄增加的特点可以归纳为3类,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类型老年人出行范围随年龄变化的趋势Table 4 Trend in travel scop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elderly people with age
通过对老年群体进行访谈可以发现,在进入老年人角色之初,他们的身体条件普遍较好、兴趣广泛,其社会角色并未随其步入老年阶段而立刻消失,依然活跃在社会层面。此外,不少老年人还承担着辅助子女照顾孙辈的任务,日常活动围绕孙辈展开。但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退化,行动能力不同程度受限,他们的活动空间逐渐向社区层面收缩,对社区的资源和环境依赖性日渐提高,对社区层面的老年服务需求也有所增加。老年人的活动轨迹随年龄变化千差万别,其活动强度与健康、经济、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息息相关。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构建社区宜老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市4个典型社区各项指标的供给层次进行测算,评价社区的宜老性水平现状,调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况、活动范围和出行方式。主要结论如下:
1)社区宜老性水平差异显著,不同社区宜老性水平因所处地理区位、建造年代和类型等的不同而差异显著。总体上,接近城市中心、建造年代较近或高端商业社区宜老性水平较高,而位于城市边缘、建造年代久远和普通的社区宜老性水平相对较低。
2)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和需求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其出行主要集中在社区及其周边场所,出行方式以步行和公交为主。从受访老年人来看,因年龄、身体状况、家庭和经济等因素呈现不同的日常活动特点,并且老年人的活动半径整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大呈缩小趋势,逐渐集中到社区层面,对社区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3)未来社区的宜老性水平提升需要诊断社区在宜老性方面的不足,因地制宜地实施宜老性水平提升策略。具体而言,对于老旧社区,内部环境和公共空间是重点,需进行更新改造,加强环境整治,适当布设小型公共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对于高端社区,需考虑部分设施存在使用率低的问题,避免造成设备闲置、资源浪费;对于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等社区,需适当加强社区层次的供给服务配套,方便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此外,社区的宜老性水平提升需从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广泛征求业主及老年人群的意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研究基于不同角度选择4个典型社区进行宜老性研究,但难以全面反映整个社会的现状,即使是同一类社区,也具有一定差异,并且社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不尽相同,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社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尤其是老年人口比例与宜老性水平的关系研究。老年人群访谈需扩大样本量,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需求。此外,宜老性社区的构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利、舒适的交往活动空间,但老年人除身体不便带来的行动受限外,其心理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未来可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情感关怀研究,更加全面地研究老龄化及其相关问题,全方位提升社区的宜老性水平,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