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2020-06-05 07:33姜光明顾秋明顾雪林江晓中
科学养鱼 2020年4期
关键词:吴中区测报病原

姜光明 顾秋明 魏 宾 顾雪林 江晓中 钮 静

(1.苏州市吴中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苏州 215104;2.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农林服务中心,江苏 苏州 215107)

苏州市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吴中区是苏州市主要的水产养殖区域。至2018年,吴中区有养殖区与限制养殖区面积1.46万公顷,形成了以虾蟹为主导品种的养殖格局,但是病害给养殖业主造成经济损失。吴中区高度重视辖区水产动物病害检测与防控,2011-2019年,吴中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持续开展了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从2016年起,在完成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重大疫病监测和病原菌药敏检测工作,引导精准施药,确保水产品的质量,为广大消费者输送安全的水产食品。

一、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

1.疫病发生趋势

吴中区主要养殖品种为河蟹、青虾,还有少量加州鲈、南美白对虾、常规鱼类、克氏原螯虾和黄颡鱼。从2011年起,吴中区承担了江苏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项目,至2019年已连续9年完成了水产动物疫病测报工作;2016年起增加了重大疫病的检测工作,并扩大了测报覆盖品种,不断完善检测项目。2011-2019年的疫病检测结果见表1。表1显示,吴中区2011-2019年每年检测的样品本数在51个到92个不等,其中,2014、2015、2017、2018年的阳性率较高,为20%~30%。天气预报数据显示,2014、2015、2018年3年的5-8月雨水偏多、气压低、水体溶氧偏低,给病原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温床,暴发多种疫病;2017年5-7月上旬雨水多,7月下旬开始至8月连续多天出现38℃以上的极端高温,池塘水位低,造成养蟹池水草腐败,病原暴发,导致疫病加重;而2019年的天气较好,5-7月间雨水不多,阳光充足,7-8月没有出现高于38℃的极端高温,因而,水产动物的发病率很低,只有2%。因此,在5-8月水产动物快速生长期,在前期雨水多、后期极端高温的情况下疫病高发的概率很高。

从检测到的疫病种类分析,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菌能使所有水产养殖动物发病。此外,以虾蟹养殖为主的吴中区,主要疫病还包括白斑综合征、颤抖病、累枝虫等固着类纤毛虫病,以及弗劳地柠檬酸杆菌、腐败希瓦氏菌引起的疫病。以加州鲈、黄颡鱼、常规鱼类为主的池塘的疫病还包括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以及车轮虫、鳃隐鞭虫、指环虫等引起的疫病。从养殖动物死亡率、经济损失分析,白斑综合征、嗜水气单胞菌与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高发,克氏原螯虾与河蟹死亡率最高;而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对加州鲈鱼的危害最大;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对所有养殖动物的危害均较大。

2.非病原性疾病

水产动物疾病包括病原性疫病和非病原性疾病。在这几年的疫病测报工作中我们发现,水产动物非病原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亚于疫病。主要包括:①池塘不规则,池塘因未供电而无法长期增氧,高温季节因缺氧引起养殖动物大量死亡;②因长距离运输扣蟹失水严重,放养时因蟹种直接入池而引起缺氧导致当天上岸,使得河蟹第1次壳蜕不整齐,或蜕壳不遂,成活率下降;③因营养不均衡造成河蟹蜕壳不遂、鱼类肝胆综合征;④因梅雨季节不开增氧机缺氧泛池;⑤夏天放养青虾苗种时干法运输或低温运输造成青虾成活率极低;⑥早春低温季节用菊酯类农药诱捕青虾种而使青虾后期蜕壳困难,造成青虾养成率极低、连年亏本;⑦因乱用药物造成河蟹大规模死亡;⑧因池边果树喷洒农药造成养殖虾蟹大量死亡。上述案例,都是因养殖者缺失科学养殖理念、操作粗放造成的。

表1 2011-2019年吴中区水产动物疫情测报统计

二、水产动物病害防控对策

1.进行池塘标准化改造,营造良好养殖环境

针对池塘多年失修、尚未供电的养殖老区,吴中区制定计划,在财政资金支持下进行池塘标准化改造。至2019年,已完成总水面达4600公顷的养殖池塘的整改,对符合标准化改造条件的1333公顷养殖池塘实施改造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3466公顷养殖池塘积极清理清退,确保养殖环境改善到位。标准化改造的池塘做到进排水分开,配备增氧设备,养殖尾水净化处理,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从源头控制疫病的发生,减少非病原性病害的发生。

2.加强疫病检测预报,控制疫病的发生

自2011年开展疫病检测工作以来,病害测报品种和疾病种类在不断增加。测报品种从刚开始的青虾、河蟹,增加到翘嘴红鲌、细鳞斜颌鲴、鳗鱼、鳙鱼、银鲴、银鲫、黄颡鱼、蒙古红鲌、花鮰、青鱼、锦鲤、水蛭;从2016年起又增加了重大疫病监测项目,加强了白斑综合征、桃拉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鲤春病毒血症、锦鲤疱疹病毒病、小瓜虫、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指环虫等疫病的监测力度,为严格控制重大疫病的发生与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

3.多形式培训,增强养殖户科学养殖理念

为增强养殖户的科学养殖理念、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水产技术人员在开展疫病监测的同时,开展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基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培育养殖者;发现共性问题及时编发服务短信,指导全区养殖户有的放矢做好当前养殖生产工作。逐渐改变养殖者“轻防重治”的落后观念,树立生态、科学的养殖观,重点防控非病原性病害。

4.对疑似病原菌的药敏试验,做到精准用药

针对吴中区近年来细菌性病害有所上升、常见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现状,2016年开始对发病动物上分离到的疑似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已连续4年对疑似病原菌进行了57批药敏试验。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养殖户,或通过预报的形式指导养殖者精准施药,控制疫病的暴发,减少乱用药造成的环境污染。

三、今后工作的思路与建议

1.常抓科技培训,根植科学防病理念

科技服务是水产技术推广的主要任务,吴中区长期注重养殖技术的培训,每年多次组织养殖户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生态养殖、疾病防控。但是,由于养殖从业者年龄偏大,“有病才治”的理念根深蒂固,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因此,科技培训需常抓不懈,重点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养殖从业者进行系统培训,让年轻人带头实施科学防病、生态养殖,以点带面推广技术,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加强病害预测预报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近年来的测报工作对本地区疫病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水产动物疫病测报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应进一步提高测报员专业化素质,规范测报工作的程序和系统性,建立预测预报档案,实现可追溯、可预警。真正能指导养殖者实现科学、有效地防控病虫害,减少损失,增加收入,并确保水产食品的安全。

3.加强检验检疫服务,减少疫病传播风险

近年来的大量生产实践证明,水产动物疾病的暴发与苗种携带病原密切关联,尤其是海水育苗、淡水养成的河蟹与南美白对虾苗种,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调运,疫病传播的风险不断加大。所以,在虾蟹主养区应该引进检疫设备,提高检测人员专业水平,加强对来苏的外地苗种的检疫,实现对白斑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螺原体、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肠孢子虫等病原的检测,从源头把控,防止疫病传播。

猜你喜欢
吴中区测报病原
苏州吴中区创新精准执法工作见成效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孝义市草地贪夜蛾高空测报灯投入使用
吴中区14家企业列入 苏州市示范智能车间公示名单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地标性大米品牌吴中大米的建设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