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旻
(本文系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 吴文仙)
旅游业是贵州省的支柱产业,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影响面广,疫后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尤为重要。
今年1 月以来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国肆虐蔓延,贵州1月24日宣布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旅游业进入休眠期。此次疫情对整个服务行业,特别是包括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旅行社、住宿、餐饮等在内的大旅游行业带来了严重冲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疫情结束后社会秩序将很快恢复,经济将会快速复苏。
但作为消费并不是刚需的旅游,无法实现延迟消费;加上受疫后生产、生活必须尽快恢复的影响,国民闲暇时间将大幅减少;以及经济下行的宏观趋势叠加疫情的负面影响等原因,旅游需求恢复将会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所以今年旅游业疫后恢复发展困难更多、挑战更大。
旅游业是贵州省的支柱产业,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影响面广,疫后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在积极做好疫期防控工作的同时,建议尽快部署推进疫后旅游业恢复发展的相关准备工作。
经济主战场容不得急减速。近3年来贵州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均超过30% ,受益于旅游业井喷式增长,贵州经济、就业特别是脱贫攻坚等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按权威专家“大面积疫情有望在4月底5月初结束”的预判,旅游业因几乎所有细分领域均涉及人群聚集与社交的特征,其正式恢复生产的时间可能还要适当延后。据此估计贵州旅游业一季度受影响约70%~80%,二季度受影响约30%~50%,假设三季度全行业完全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则全年的影响预计下降超过30%。因此,今年旅游业的疫后恢复发展快不快、好不好,这一主战场是急减速还是快启动,对全省经济全局影响重大。
就业大户容不得慢启动。据统计,全省旅游业三大主要细分行业星级饭店、旅行社和A级旅游景区固定从业人数约6万人。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的乡村旅游,自2017年以来已累计实现就业98.64万人,帮助89.7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脱贫;仅2019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总收入达1381.98亿元,同比增长33.8%。粗略估计,全省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近100万人,涉及数百万人的生活保障和数十万人的脱贫与返贫。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旅游是扶贫脱贫主手段,就业大户恢复发展得快不快、好不好,对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影响不可小觑。
产业成长期容不得闪腰。近年来,受益于独特的资源、良好的生态和内外交通的快速改善,贵州旅游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旅游业正处于成长期,虽然各类业态的数量和质量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影响力大的头部景区、乡村旅游区、民宿区,各类配套设施快速跟进,短腿、短板明显改善。但是大量的旅游项目尚处于市场开拓期、建设期、还贷期,普遍面临负债高、盈利差的问题,全行业抗风险能力不高。疫后旅游业恢复发展得快不快、好不好,事关全省旅游业这一支柱行业的市场主体能不能活、活多少、活多久,事关全省金融风险防控。
旺季来临容不得慢慢来。由于纬度较低和海拔较高的共同影响,形成了寒暑适中的气候特征,贵州省夏季旅游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依据往年的经验,贵州省旅游旺季总体在5—10月,黔东南、黔西南、黔南以及遵义等地区,受纬度和海拔影响,旺季来得更早。预计全国层面的疫情管制解除期正好衔接贵州省的旅游旺季。因此,旅游业恢复发展得快不快、好不好,事关全省旅游业能不能抓住疫后暴发式旅游需求的市场机会,也事关能不能从容地扩大即将到来的避暑季、毕业季带来的市场规模。
先发行业容不得慢上。此次疫情影响最大的是服务业,而旅游业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快的服务业龙头,且疫情仅仅影响了旅游业的经营,包括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等全行业设施并未受到损坏。因此,可以预计疫情结束后,各省市均会将旅游业的恢复发展作为本地区经济复苏的先发产业。受区位影响,我省远离优势客源市场,且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相较于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和周边的云南、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尚有一定差距。因此,贵州省旅游业疫后恢复发展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旅游业恢复发展得快不快就可能决定了恢复发展得好不好。
鉴于旅游业的综合地位和当前疫情带来的压力,贵州应高度重视,统一认识,提前谋划,积极作为,以在疫情结束后第一时间启动、全行业启动、全省启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稳定企业信心、从业人员信心和市场信心。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用足普惠性政策。目前,中央和各部委已经出台了税收减免,取消、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稳岗补贴或返还定比失业保险费、下调保险金费率或允许延期缴纳,减免房屋、土地、海域租赁费、资源使用费、水费、电费和燃气费等扶持或鼓励政策。建议贵州省原则上采用,并全部适用旅游业。
美景尚在,共盼春来。图为荔波小七孔景区逐渐恢复开放。(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供图)
研究制定分类扶持措施。贵州旅游业态丰富、类型多样,各地疫情影响程度以及旅游旺季时间存在差异。建议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一是针对新建旅游景区、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大型度假设施等重资产类型项目,出台延期还贷、贷款贴息等政策,缓解资金压力,降低金融风险。二是针对乡村旅游、国有观光型景区等,重点从用工稳岗角度,加大员工保险返还、降费率以及其他普惠性政策力度,以稳定企业经营和就业。三是制定鼓励业态目录。基于疫情后的市场需求结构变化,鼓励企业加快推进疫情后的旅游产品提升。这次疫情再次让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后贵州旅游应发挥贵州省生态优势,鼓励创新,加大“旅游+研学+环保”产品供给。
加快制定疫后旅游促销措施。建议制定全省疫后整体旅游促销方案,储备包括免景区门票、公园环保车票、索道票和交通费等的惠民旅游政策;突出山地、生态气候等优势,制定针对湖北、广东、浙江等疫情重点地区的健康旅游计划;加大对重庆、四川、湖南等周边客源大省的营销。建议向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所有医护人员发出邀请,免除在黔吃住和大交通以外的全部旅行费用,以这种特殊方式启动旅游市场,展示贵州旅游形象。
加强疫情影响调查与持续监测。旅游业是环境敏感型行业。作为贵州的支柱产业,当前旅游业受到断崖式的直接影响,将会与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叠加,甚至诱发新的问题和风险。因此,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加强当前疫情对旅游业影响和疫后恢复发展过程的调查和动态监测,有利于客观评估旅游业发展态势,及时发现问题与困难,为制定旅游业快速复苏的精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适时全面评估本次疫情对贵州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形成主动防范、快速应对、系统有序、规范有效的经验,提升旅游业抗风险水平和行业治理能力。
组建旅游业恢复发展专家指导组。建议依托省旅游专家库,邀请部分国家级的旅游营销、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民族旅游、体育旅游等方面的专家,组建省旅游业恢复发展专家指导组,协助省委省政府研判旅游发展态势,参与制定扶持政策,指导地州市开展疫后旅游业的恢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