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有机农业发展战略思考与若干技术对策

2020-06-04 08:46刘朋虎赖瑞联罗旭辉黄金泽王义祥翁伯琦
台湾农业探索 2020年2期
关键词:技术对策有机农业发展战略

刘朋虎 赖瑞联 罗旭辉 黄金泽 王义祥 翁伯琦

摘 要:【目的/意义】深入探讨有机农业内在规律与发展策略,引领新时期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方法/过程】通过资料收集,阐述有机农业科学内涵与主要特点,分析有机农业发展成效与面临挑战,总结梳理相关发展经验与管理机制。【结果/结论】针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与未来趋势,结合现代绿色农业特色与优质安全产品生产实际,从政策、机制、技术层面,提出相关发展思路与过程管理机制及其系列技术对策,为新时期乡村产业绿色振兴与现代有机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有机农业;发展战略;技术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F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37-5617(2020)02-0033-08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The internal law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were deeply discussed to lea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new era. 【Methods/Procedures】Through data collec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were expounded. Then the development effect and challenge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Last, the relevant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were summarized. 【Results/Conclusions】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future tren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at home and abroad, b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green agriculture and the actual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and safe products, the relevant development ideas, proces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a series of technic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mechanism and ttechnolog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reen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in the new era; organ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technical countermeasure; thinking

众所周知,若想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绿色农业是重要基础,而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壮大已经成为绿色农业的新亮点。因此,深入探索新时期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突破相关技术难点制约,以科技创新带动乡村有机农业创业,力求为乡村产业绿色振兴与转型升级创立新的途径,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 有机农业的科学内涵与主要特点

1.1 有机农业的科学内涵

作为绿色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有机农业有以下3个主要内涵:

1.1.1 有机农业是特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原理与大自然规律,统筹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效结合并注重有序平衡的一种生产方式[1-2]。实施有机农业生产不仅有助于解决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对环境造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还能尽可能地避免产生能源过度消耗以及物种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实现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以及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特别是山区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1.2 有机农业具有严格的生产标准 欧洲对有机农业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农业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而获得的生物种苗及其副产物,也不能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的化学类添加剂;在种植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料,有效满足作物的營养需求;在养殖过程中采用有机饲料,有效满足畜禽的营养需求[3]。由此可见,有机农业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高目标的农业生产体系[4]。

1.1.3 有机农业主要生产与供应有机产品 有机农业若想实现保持土壤肥力和良好耕作条件,持续供给作物养分,有效防治病虫杂草危害的目的,就应当依靠合理轮作、家畜粪尿、秸秆返田、种植绿肥、生物防治、机械中耕以及适当补充含有无机养分的矿石粉末肥料等生产技术与方法,进而生产与供应优质的有机农产品[3]。有机农业的核心就是要建立生态良性循环和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1.2 有机农业的主要特点

有机农业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2.1 生产优质安全有机产品 在常规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农药虽能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产品不同程度的污染,给城乡消费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发展有机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有机产品。很显然,由于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农药,也不使用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可能造成污染的物质,所以其生产的农产品不仅品质优,而且食用比较安全,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7]。

1.2.2 有效减轻乡村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由于化肥利用率只有35%~40%,未被利用的大量化肥往往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影响鱼类与水生生物的生存,引起恶性循环。同时,一般农药在作物上的附着率不超过10%~30%,也就是说有大量未被吸收的农药流入到周围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虽然农药能消杀病菌害虫,但同时也会杀死一些有益生物及中性生物,引起病虫害的再度猖獗;而且经常使用农药还会增加病虫的抗药性,导致施用农药的次数变得更多且用量变得更大,进而造成更大的污染[9-10]。有机农业这一生产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有效地减轻农产品污染。

1.2.3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有机农产品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无污染、高品质的安全食品。现如今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受关税调控的影响愈来愈小,其受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影响则越来越大。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贸易无疑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养方式和过程质量控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有可能打破贸易壁垒。很显然,实现有机农业产业化生产,将有利于我国未来在国际市场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而有效增加出口创汇收入[7]。

1.2.4 有利于山区乡村农民增收 由于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而且有机农业也是涵盖诸多先进绿色理念的系统工程,诸如发展观念的创新、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资金的投入与良性运作等,从而才能更好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与洁净生产场地的维护[5]。因此,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有机农产品价格通常要比普通农产品高出20%~50%,更有甚者高出一倍以上。因此,有计划并有规模地发展山区乡村有机农业产业,将有助于增加农村就地创业,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水平,进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乡村可持续发展[5]。

国家标准(GB/T 19630.1-2011)中就明确了有机农业(植物)生产的7个方面基本要求:(1)洁净产地环境。在远离城区、工矿产区以及交通干线的洁净区域设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其附近无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产地的环境质量应符合土壤质量(GB 15618标准的环境指标)、灌溉用水(GB 5084的农田水质指标)以及环境空气(GR 3095中二级标准和GR 9137质量要求与指标规定)这3方面的基本要求。(2)生产转换期限。一年生植物、草场和多年生有机饲料作物、饲料作物以外的其他多年生植物的生产转换期分别为24个月、24个月、36个月[6]。对于使用新开垦、撂荒地作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要选择36个月以上未使用禁用物质(GB/T 19630.1-2011标准)的地块,而且需要至少12个月以上的转换期。如果使用了禁止使用的物质,处于有机农业生产转换期的地块,必须重新实施转换期管理。(3)隔离缓存地带。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要在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生产区域之间,有效设置种植缓冲区带或者物理隔离屏障,防止有机农业生产地块受到污染,避免相近的常规生产区产生飘逸污染的风险。(4)生产资料選择。就种植业而言,选择高优品种的植物繁殖种质是重要环节。应选择适于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虫的优良种苗;应采取有机生产方式培育而非经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的种苗。(5)作物栽培方法。要注重优化间作、套作等方式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合理种植与利用绿肥来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一年生植物、一年两季水稻的地块应分别采取3种、2种以上作物轮作的方式;冬季休耕区通常可不进行轮作;因地制宜制定滴灌、喷灌、渗灌等合理的灌溉方式;利用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增强土壤肥力与养分供应水平,促进作物健康生长,进而有利于提升有机作物生长过程的抗病能力。(6)土壤肥料管理。要集成推广生态循环模式与耕作栽培技术,有效维持生态平衡和提高土壤肥力;要采用种植豆科绿肥、保护性耕作、轮作套种、土地休闲等措施进行土壤肥力的恢复,包括秸秆回收、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等方式来有效补充土壤有机质;并有效弥补因植物收获而从土壤带走的土壤养分;一方面依靠施用有机肥来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维持营养平衡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体系,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因过量施用有机肥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尽可能使用有机生产单元产生的农牧废弃物,避免使用不明来源的有机肥;可选择溶解性小的天然矿物肥料作为肥源补充与调节,但不作为有机生产系统中主要营养的供应源。(7)病虫害防控。从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与应用合理套种模式出发,因地制宜创立并构建各种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力求营造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阻控病虫草害孳生与危害,优先采用诸如选用抗性品种、种子灭菌处理、壮苗移植、清园等农业措施,此外还应尽量应用诸如灯光诱杀害虫、人工除草等物理防控措施。目前中国有机农业的技术进步与经营模式创新正处在不断发展阶段,新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也正在创立与成长,如“有机农业+乡村电商”“有机农业+品牌消售”“有机农业+休闲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正助力与促进新时期中国有机农业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

1.3 有机农业的认识误区

现实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等于有机农业”是许多人对有机农业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施有机肥”就等于有机农业,当然还存在着“传统小农耕作就等于有机农业”“野生栽培就是有机农业”等诸多认知,但这些看法其实都是过于片面且不够科学的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有机农业?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实现有机农业产业化呢?目前,就国家关于有机农业的标准定义[1]而言,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并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构建并维持一个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产中不使用基因工程种子、农药、化肥、调节剂、添加剂等物质,采用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的一系列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与生产模式。在这个定义中,前半句“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实现有机农业的关键所在。而“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及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则是表面的硬性要求。就狭义概念的角度来理解,有机农业本不需要任何外来的投入品,仅仅依靠体系内生物之间的自然循环即可。很显然,可持续的循环农业生产体系本身就已排除了外来化学投入品,因为化学投入品往往是不可持续和不稳定的,且不能够达到循环。当然,目前的有机农业标准是允许使用符合有机生产的外来投入品。例如,一个地方的牧场所生产的有机肥,可以被送到另一个地方的有机农场使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有机生产体系形成的难度。反过来说,要实现狭义上的有机体系循环,必须要同时进行有机养殖和种植才行。总而言之,有机农业体系强调依赖于自然和生物之间的循环,即农业中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来实现可持续的投入与产出。因此,做有机农业不用化学投入品,其落脚点重点在于“建立有机农业体系”,而不是单纯的“不使用化肥、农药”,再者单单使用有机肥是形不成循环的有机农业体系的。在得到认证的有机农业体系下所产出的农产品,才能够被称为“有机农产品”。由此可见,有机农业并不是农业的复古,而是一种被赋予时代新内容的现代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

2 有机农业的主要成效与发展趋势

2.1 有机农业的主要成效

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农田土地存在着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对化学农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评估,引发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发达国家率先并陆续开始新的探索,如先后研究并提出了再生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综合农业等模式,力求设法以多种农业方式替代常规的化学农业,但收效甚少,难成规模;直至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应运而生,这才促进并加快了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近年来,有机农产品正逐渐成为城乡消费者的关注点,但有机农业尚未得到规模化的大面积发展,有机农产品的供需尚未完全匹配。随着城乡居民对安全消费的关注热度不断升级,人们对优质安全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农产品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市场与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因此,有机农业在未来10年内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机农业甚至会引领中国农产品高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方面,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业土地面积为5780万hm2(包括野生采集的农产品面积),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2710万hm2),而美国、中国、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等国家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都超过150万hm2[7]。由此可见,目前有机农业的生产面积还比较小,其仅占全球农业用地的1.2%,但欧盟国家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在其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达到了6.7%。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超过1000亿美元,欧盟国家有机食品销售额每年增长12%;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其中有机食品销售额位列前3名的美国、德国和法国分别为389亿、97亿和67亿欧元[8]。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也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近年来中国有机农业耕地面积(160万hm2)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5%;有机植物总产量为1335.6万t,其中野生采集产量为37万t;有机农产品产值和销售额分别达到1323亿元和450.6亿元。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探索乡村产业振兴与新的绿色发展方式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发展有机农业,对于如何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内生动力、促进物质高效循环利用、强化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发展山区乡村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宜居环境等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甚至有专家估计,中国10年后的有机农业规模将达到66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18;它将引领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2.2 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

2.2.1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逐步规范,发展速度加快 国家认监委主要负责统一管理有机食品认证,统一按照《認证认可条例》要求严格操作,以求有机农业认证更加规范,进而有利于全面促进乡村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9]。随着我国有机农业认证标准、生产标准以及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政府部门的监管与社会监督力度的不断强化,有机农业生产企业的行业自律意识在不断增强,有机农业生产必将进入快速与规范发展时期。有专家认为,随着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市场的巨大需求态势突显,我国也必将成为全球有机农业的主要生产大国。

2.2.2 有机农业生产将多元化发展,产品更加丰富 就目前而言,中国有机农业生产态势是:植物性产品相对丰富,动物性产品比较缺乏,野生采集品数量最大。植物性产品中,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比重较大,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的主要品种包括有机茶叶、有机大豆和有机大米等,而作为有着较大日常消费量的果蔬类有机产品则相对偏少,有机蔬菜水果的生产量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我国将逐步改变以种植业独大的有机农业格局,逐步带动起有机畜牧业的发展。

2.2.3 国内市场走向更加有序规范,消费群体不断壮大 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优质性与安全性要求不断提升,目前国内外有机农产品所占的份额增长迅速,虽然有机农产品价格比普通农产品贵20%~50%,但依然受到许多消费者青睐,这无疑成为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有机农产品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有机农产品国内市场需求即将进入快速成长期,有专家预计中国今后有机食品消费市场将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认可和接受有机农产品,中国有机市场规模有望位列世界第3位,其将很快成为有机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市场规范化是未来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国有机农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通过对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可以预判未来制约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将有3个主要因素:即政策支持、管理机制以及技术创新。就此,要针对这些因素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制定规划、精准施策,以促进我国有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 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1 市场端投入成本高与销售溢价低的矛盾

无论是“生态农业”模式还是“有机农业”模式的规模化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其生产的食品都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等[10]。有机农业源自欧洲,在有机农业中国化的过程中,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于乡村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山区,将有利于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山区剩余劳动力就地创业问题。但与此同时面临的主要矛盾则体现在因人多地少以及近年来劳动力价格日趋提升且偏远山区物流成本偏高等导致的原始有机农业发展成本过高,而农产品销售价格却没有同步增值之间的矛盾。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的概念和措施不断呈现。实际上,目前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依然是生态农业,尤其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耦合原理,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手段,并整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体系已日趋成熟,其既能发挥 整体功能,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3,5]。现代化高效农业作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生产方式,其最大优点在于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来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有利于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视域来全面规划区域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的统筹协调,进而提高区域持续发展能力,全面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融合发展。

3.2 政策端认证成本较高与补贴不足的矛盾

中国乡村地域广阔,具有农业生态多样性优势,各不相同的区域生态条件,有助于发展各具特色的有机农业模式。尽管目前中国仍是以依赖大量化学品的常规农业为生产主体,但在广大贫困山区,场地洁净、空气清新、生态优势十分明显,许多农民在耕种过程中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加上具备进行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条件,发展山区有机农业成为了可能。但这些区域申报有机认证,转换期较短。当前有机农业认证成本高于绿色食品认证,且政府的补贴倾向于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由于受众面小所获得的支持并不多。因此,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如茶叶等更倾向于进行有机认证,而附件值一般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则更愿意进行绿色食品认证。

3.3 生产端技术推广与组织化程度低的矛盾

在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尤其在种养结合、地力培育、生态循环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模式与技术正是现如今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土壤学科学原理,进一步集成应用现代的科技创新成果,将有助于优化与改造传统农业,有助于深入探索并合理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往往采取了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应用联合组织统防统治的比例极低。

3.4 管理端涉及部门多与有效服务缺位的矛盾

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往往涉及到自然资源管理、农业、工信以及市场监督等多部门。以米为例,许多优质稻种植合作社无法取得QS认证的问题在于米的加工不符合生产要求,因而委托代工是合作社的首选。但是这些代工企业又不愿意将商标权给种植合作社,造成现实中有机米认证困难的局面。由此可见,部门多头管理已经严重阻碍了有机农业产业链的孕育与发展。

4 新时期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4.1 强化市场端消费引领

现如今,人们日益重视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促进了有机食品走向高端消费者餐桌,因而很多企业都开始涉足农业,而在其生产的农产品中,“有机”成为一大卖点[11]。虽然有机食品价格比普通的贵20%~50%,比如日本经过政府认证的农产品价格是未通过认证的农产品价格的10倍,但食品安全性更高,有助于保障人类健康,进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尽管目前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并不高,但其呈现了迅速增长态势,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也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建议通过以下4个方面引领消费,进一步提升有机农产品的价格:

4.1.1 树立良好发展形象 现在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制约食品购买力的因素已经不是单一的价格问题,而是更加注重品质与安全。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已经开始把眼光投向有机农业产业化生产了,一方面从源头上防控产品污染并保障质量安全,另一方面重视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创立与品牌体系建设,包括优质产品的外观设计,加大宣传与普及力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19]。开发区域性小而美、小而优的有机农产品已成为山区乡村的特色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绿色活力。当前的农产品市场,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价格或质量的竞争,更多转向到以品牌为主导的知名度、美誉度等综合实力的竞争[12-13]。

4.1.2 形成农产品产业链 政府加大投入以强化农产品分拣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企业解决平台问题,并以租代收的方式提供服务,整合渠道运营团队,提供高效服务。

4.1.3 生产经营日趋完善 谋划产销对接,将有助于降低销售环节的诸多费用,实现直接产销供货,有效解决渠道费用让种植户不堪重负的问题,保障作为生产者的农民能取得良好经营收益。数据显示,近年来有近100个国家的乡村农场或农民在集成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与技术,种植面积和从业人员正在逐年增加。全世界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已超过3000万hm2。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优良品质是制约其出口的瓶颈,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业,将是我国农业立足持续发展并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之一。

4.1.4 利用新兴媒体宣传 现在大多数群体接触新兴媒体的时间较长,企业在新兴媒体上的运营也更加普及,传统营销手法已收效甚微,新思维、新方法已经开始显现,因此,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与使用有机农业产品,让更多的新技术服务支撑有机农业生产,将能有效助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

4.2 強化政策端顶层设计

就政策层面而言,有机农业发展的宏观决策要强化以下5个环节:(1)深入分析和总结发达国家有机农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从顶层设计规范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法规[14],助力富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有序转型与升级发展的体系的创立。(2)统筹协调国家涉农补贴政策,要着眼于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视域,优化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的有机农业的优惠政策与补贴标准体系;(3)改革并完善有机农产品认证管理体系,鼓励发展山区特色有机农业,对乡村有机农业农场等实施补偿与奖励制度;(4)启动新时期全国有机农业发展与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及其行动计划,从区域层次对有机农业进行整体布局,并对场地环境进行统筹与配套建设;(5)结合中国国情与优高农业发展实际,因势利导地制定区域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构建土壤、水体、大气等综合监测网络,并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14]。

4.3 强化技术端体系建设

就技术层面而言,构建新的替代技术体系是当务之急。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以生物农药加物理方法替代化学农药,虽然减少了环境损害,但其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资源,劳动成本高、生产见效慢、收益效果差,其综合效能是低于化学农药的。如何寻求更加有效、更低成本的生物替代品和高新技术,已成为现代有机农业从业者追求的目标。但是寻求生物农药替代仍是以毒杀病虫为目的,依然属于后端治理的方法,而合理利用与优化构建生物多样性体系,利用自然界生物链的统筹协调关系来优化生态平衡,或者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原理来实现对病虫害的前端治理,或将是寻求有机农业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理论上的不确定性,实施生物多样性是否能够平衡生态与生产关系以及大面积实施的防控效果如何,无疑都是需要进一步攻关的命题,只有深入探讨寻求解决对策,才能优化构建并不断完善有效替代技术体系,保障有机农业的健康与有效发展。新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容:(1)重视与强化国家层面有机农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设立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组织科技人员协同创新与创业,促进有机农业技术突破,有效引领我国区域性有机农业产业化高效开发与持续发展;(2)涉农高校或者农业专科学校要注重培养有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强化科技普及培训,培养乡村技术人员;(3)强化协同创新体系或者联盟建设,强化有机农业相关替代技术的攻关研究与集成推广,包括优良品种选育、高效有机生物肥料研发与机械设备及其关键技术、高效生物农药及其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各类生态循环化技术集成应用,通过区域有机农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4)促进国际有机农业技术交流,特别是中日韩等亚洲国家之间有机农业技术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扬长避短;(5)强化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有机农业技术引导与推广职能,联合建立不同层次的行政监督与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并协调相关科研院校机构,联合创立技术创新研发与集成推广支撑体系。

4.4 强化管理端机制创新

就管理层面而言,有机农业发展机制创新应强化以下4个环节:

4.4.1 严格过程管理工作 近年来,以“过程认证”替代“产品认证”是国外先进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主要经验,其核心是对场地选择、作物耕作、病虫防控、产品处置、加工过程以及仓储运输等过程运作进行严格核查,不仅检验有机食品是否符合标准,而且核查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标准。正是这样重视过程认证,让美国的有机农产品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想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基础上,力求将有机农业作为新的引导者和制高点,这就需要在技术创新上要有新突破,产业发展上要有新机制,乡村家庭农场建设上要有新举措。在现代化农业的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体制下,发展有机农业应当摆脱惯性思维误导,仍以常规农业原有框架体系为蓝本而提出的发展有机农业方案显然是有缺陷的。通过调研发现,国内现有的有机农业生产基本上属于化学农业改良版模式,尚未形成独立或者有特色的生产标准体系,大多数仅是将原来模式中的投入物由化学物质改为生物物质,采用“换方式”和“打补丁”的措施。因此,应当要因地制宜地创立有机农业发展新模式,依托区域资源与洁净场地优势,构建并形成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达到效率和效果、产品与产能以及高产与优质的统一;要统筹协调关联技术和投入物效的内在关系,当替代技术和产品效能达到正向效应之时,才能避免出现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

4.4.2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已经开始加入到发展有机农业的行列中,在着力提高有机农业生产质量的同时,十分重视有机农业的品牌建设。生产企业一方面要从源头上预防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有机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树立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让更多人认识与使用有机农产品。当前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不但体现在产品质量与销售价格上,而且更体现在以知名品牌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25]。实际上,就有机农产品而言,我国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消费群体,也拥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禀赋,未来有机农业定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注重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更好地推进富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

4.4.3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有机农业旺盛生命力在于持续的经济利益驱动力。有专家的调查资料显示,日本城市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有机产品付出高于常规农产品20%~30%的价格来进行日常消费,优质需要有优价来支撑才能得以持续。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除了技术创新与应用之外,还需要在组织管理层面进行创新,加快技术、市场以及信息的整合和联动,同时要鼓励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有机农场之间的统筹协作、有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密切合作,鼓励成立有机农业创业联盟和产业经营平台。也需要进行产品销售模式的创新,例如通过构建买卖双方相互提携的经营模式、创立社区售卖有机农产品网络、根据居民购买意愿而自行商定合适价格等方式,维持有机食材长久而稳定的供应,这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也能尽可能地避免生产者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让农民可以专心生产有机农产品。

4.4.4 强化基础条件建设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从理念上摆脱传统常规农业的束缚,更要注重农业基础生产条件的建设,尤其要重视土壤的生态改良和利用,注重耕地地力(指土壤持续产生矿质养分和其他养分的能力)的培育与建设。以往由于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有限,难以了解地力的本质,更多的只是进行现象观察和结果描述。有机农业并不是古代農业的复原,也不是“懒汉农业”,一部分有机农场沿袭模仿古代农业做法,也有部分有机农场不耕作、不施肥,顺应自然,做等收成;这些都是典型的低生产力模式,难以维持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只有科学地培养地力才是解放有机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方法。因而需要强化场地选择与基础地力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有机农业生产场地生态环境的保育与建设。

参考文献:

[1]滑艳利,杨泽慧. 《GB/T19630.1-2011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国家标准的新特性[J]. 认证技术,2012(5):40-41.

[2]李伟. 推广有机农业的障碍与对策[J]. 经营与管理,2007(2):41-42.

[3]曹斌. 两型农业发展状况及其生产效率的评价[D]. 长沙:中南大学,2011.

[4]张星杰. 内蒙古有机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

[5]陈钦华. 湘西山区生态农村建设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6]汪李平. 新版有机产品标准和认证实施规则解读[J]. 长江蔬菜,2012(13):5-10.

[7]陈静. 农田抗旱保墒能力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 农民科技培训,2011(9):34.

[8]孟凡乔.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贡献与启示[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2):198-205.

[9]马俊贵,孙宗发,王平. 有机农业发展趋势及物理技术体系的应用[J]. 农业工程,2013,3(S1):35-38.

[10]李哲敏,信丽媛.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07(3):241-244.

[11]吾谷. 中国农业发展的4大趋势[J]. 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11):59 -59.

[12]孙正,张焘,李华夏. 农超对接视角下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构建[J]. 农业经济,2012(3):119-121.

[13]佚名. 我国农企未来五个发展趋势[J]. 甘肃农业,2015(4):46.

[14]李季. 有机农业:未来怎么走?[N]. 农民日报,2015-09-21(5).

猜你喜欢
技术对策有机农业发展战略
中国有机农业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浅谈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游梁式抽油机平衡标准判别与优化调整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