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地区如何带动文化的内外交流

2020-06-04 20:59邹颖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东南亚戏剧

邹颖

【摘要】南宁地处中国华南地区,面向东南亚,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国家“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在“中国——东盟”这一有利的文化传输纽带下,中国——东盟戏剧周自然得益于国家的优良政策,为戏剧产业带去闭环的文化沟通,让戏剧不再仅仅是舞台上的戏剧,是“大数据时代”的艺术重构,此文从多元视角出发,在借鉴东南亚文化的同时,探究边境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符号如何带动螺旋式的内外交流。

【关键词】东南亚;戏剧;跨文化传播;新视界

邻近东盟国家具有先天地理优势的南宁,自然是享受东南亚艺术的饕餮盛宴。在此传播优势的基础上,如今的文化交流比如电视剧、戏剧、舞蹈等艺术展现不再是单单采取IP翻拍等艺术形式,而是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注入“开放共享”等新理念,搭建起了多元化创新等新平台,东盟戏剧周不仅具有戏剧展演项目,更是有学术研讨会、非遗展览、剧目评论会、戏剧工作坊、戏剧大讲坛、微电影展览、中粤曲大赛、曲艺歌会、戏曲票友会等项目,实现了多渠道交流,在交流中共享,在共享中共赢。国家政策的推动,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足以使产生艺术文化传播新形式、新视点。

1. 打开戏剧艺术新思路

国家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在新时代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依托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基础上,国家对世界前途有了新倡议和新思考,借助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以来,2013年东盟戏剧周就在南宁打开序幕,汇聚了中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柬埔等9个国家44个戏剧团体的优秀剧目演出,在以往已经有东南亚国家借中国戏剧IP完成非华语、非华族的戏剧影视传播的基础上,如今的中国-东盟戏剧周达到了更积极的文化交流與共享共赢,把本土的戏剧直接带到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演绎出了自己的特色。

正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对世界前途的这一新倡议,打开国门,感受到东南亚国家的戏剧盛宴以及不同国家的戏剧魅力。新丝路产生对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国家文明的奠基石“丝绸之路”总是引导国家对外吸收不同的艺术给养,放到现在的“大数据时代”也能大放异彩。这样的新丝路开辟了国家间的经济政治交流通道,经济繁荣,也推进了文化传播能力的建设,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南宁也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优势。在举办中国——东盟戏剧周以来,南宁人民的文化自信整体提升,而东南亚国家的的文化也得到了泱泱大国——中国的认同,这种文化传播形式,不可置否其所表现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是集体认同的重要部分,文化认同对内形成共同体的一种成员资格,它表现的是一种精神纽带,成员通过这种纽带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文化认同与特定的传播方式相联系,呈现出新丝路成员国之间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国家间认识自我,了解他者,加强自我和他者的文化资源共享,戏剧艺术交流的创新凝聚成共同的愿景。

2. 边缘人群的话语权

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中国聚焦点都在北上广深这样高楼矗立的城市,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到边缘化人群,不再单单是城市中心来回奔波的人们,在边境地方也有着数不清被边缘化的人们。南宁得益于东盟渐渐增添了国际化色彩或者说东南亚色彩,但是相比中国其他城市仍是有些欠缺的地方,信息停滞,除了地理位置上相邻东南亚国家的优势,大弱势就是所处国内的边缘地带,无法第一时间吸收时代信息,远离国家核心点,远离发达国家,所以只能剑走偏锋,聚焦边缘人群的话语权,聚焦边缘地域艾滋病群体,关注弱势群体等非主流群体。大时代人们的焦虑已经全面覆盖,而身处边缘地带的人们也被生活、身体的失意而苦苦哀求着要活下去,想要被世人看到,被国家重视。戏剧作为文化传播手段,在面向东南亚国家跨文化传播的同时,聚焦特殊地带的特殊人群,使全世界产生共鸣,让全世界看到遥远的远方这样一群人也正努力的活着,戏剧研究者更应将言语对象聚焦在特殊个体上,为他们发声,争取边缘人群在这个世界所拥有的话语权,跨文化传播不仅传播的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现代艺术,更是艺术所展现的现代性,最高艺术就是源于日常生活,戏剧艺术正是再现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所处南宁,我们有跨地域文化传播的输入点和输出点,要传递现社会语境的内容,具有尖锐的视点这是戏剧研究者应当深刻探讨以及走访的必修课程之一。

3. 现代性下戏剧观

文化现代性意味着艺术是大众的艺术,而不复是天之骄子们的专利。放眼望去,现代大众更加倾向于不遗余力的欣赏电影,这种沉浸式体验来的更快速更刺激,所凸显的是艺术的商业性和消费性,而消费者也沉迷于这种现代艺术所带来的快感,戏剧讲究的则是直观性,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能带动观众来想象并且思考,但是更加的费脑力,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生活足以让大众没有精力再细细品味这大众艺术,戏剧正是这样在市场上或冷或热的被欣赏,戏剧研究者及行业工作者也正寻求一个突破口。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强调后现代将日常生活无边审美化的倾向根基是在现代性之中,应是可信的看法。后现代主义不是现代主义的终结,而是它的新生状况,而这一状态将是恒久的。在接收东南亚国家戏剧文化的同时,不但戏剧本身多样的呈现方式要给予戏剧研究者创新灵感,而且内容上也应更加具有现代意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交融中,新作品不是过去作品的终结,而是新生。在本就限制的语言及族群,导致东南亚国家对中华戏剧的理解力有所偏离,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结果,对熟通多国语言戏剧艺术工作者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纵观中国戏剧发展走势,就东盟戏剧周的举办情况来看,大多是带少数民族色彩的剧目作品,正是发挥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广西的少数民族精神发扬壮大,但如不知其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实则也只是带些广西地区与东南亚国家互相表演的自娱自乐意味。我认为在艺术创作上,发扬我国边境文化固然重要,并且将多年积累的舞台演出及艺术研究经验向外展出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跨文化传播不仅要发扬“典型”,更是要发扬“经典”,互相欣赏戏剧艺术的同时,传播其文化背景和底蕴是成为“经典”的根本。我国大量的优秀戏剧作品早年被翻拍,有越南版的《雷雨》等,但是由于限定的语言和族群,华人自己在欣赏越南版《雷雨》时,即使越南台词不通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对于他们对华人戏剧理解的不充分,所以东盟戏剧周等传播形式是展示我国戏剧文化的有力渠道,但是想要突破语言障碍和族群限制,跨地域传播需要新思路,戏剧文本不仅仅要有少数民族典型文本代表,更多的是展现中国历史上经典戏剧,普及一部戏剧的创作背景才有利于他国的理解,从而展开创作。在充分利用南宁这个优秀的地理位置的情况下,展现的不是戏剧点而是整个中国的戏剧面,东南亚国家所接收的不是广西戏剧,而是中国戏剧。

4. 结语

研究东南亚与中国戏剧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新文艺创作,这不仅需要在各种巡演和展示中获得新能量,戏剧研究者需更独具慧眼,聚焦边缘化人群,展现大中国经典剧目以及特色民族戏剧,不仅要对现代社会语境具有充分认识,对边境地带更具独到视点。将戏剧无限延伸传播,不但传播戏剧文化的表演样式,文化内涵,而且要传达华夏五千年文明社会发展形态。我们不需要“概念传播”,而是在新丝路的倡议下,发展一个个新思路,不仅展现文化共享的新趋势,也不断展现中国精神,让外来文化感受到的不是点,而是中国的四面文化,开了一个口,我们必会用发展的眼光壮大戏剧,树立我国的文化自信,与邻国的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文化创新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兵.2017年中国—东盟戏剧周青年电影展述评[J].电影文学,2017(24):19-22.

[2]龙运荣.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

[3]胡杨,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1.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东南亚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活捉一只“怪怪虫 ”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美俄聚焦东南亚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本 期 导 读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