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卫平
幼儿文学对韵律有着特殊的敏感,这种敏感不仅表现在幼儿文学文本的语音搭配上,也表现在其故事语法的处理上。幼儿文学作品的接受大多是通过由成人朗读或讲述给幼儿听的方法来实现的,它既是一种文学欣赏,也是一种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一、幼儿与韵律
幼儿是伴随着对韵律的天然感觉而出生的。婴儿还在胎儿时期就感受到母亲有节奏的心跳;婴儿期出于本能的吮吸行为,也是一个具有节奏感的动作。实验发现,如果对哭闹的新生儿播放与母亲心跳频率相近的声音,会使他们安静下来。婴儿也很享受像摇篮那样有节奏的摇晃运动。早期儿童发展研究发现,具有听觉能力的婴儿对于周围环境中节奏分明的声音,更容易表现出注意。这种幼儿期的节奏感包含着原始和天然的审美成份。美国发展心理学家H·加登纳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一书中写道:“在制作领域,一个一岁的幼儿有时能获得规则的节奏或制作出非常原始的绘画,虽然那也许只是胡乱的练习而不能算作品,然而开始作画的笔触都是有节奏的;它使我们感到,与生俱来的熟练行为的运动成份从一开始便构成了原始的审美活动。”
幼儿的这种天然的韵律感,或许与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生命、甚至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内在韵律感有着深刻的联系。四季轮转、昼夜更替、草木枯荣、候鸟迁移,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似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某种节奏规律,而我们人类正是生活在这样一张巨大而又无形的节律场之中。这意味着,幼儿期对于韵律的特殊敏感,很有可能是长久以来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留存下来的节律原型的表现。这使得幼儿期的韵律感觉也具有了深厚的人类精神的底蕴。
幼儿期的韵律敏感也与幼儿对秩序的敏感有关。有规律的声音或语言的节奏代表了一种可以预期和把握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可以带给幼儿安全和愉悦的舒适感。因此,幼儿会不厌其烦地重复某些动作,以此来建立和巩固一种广义上的节奏规律。二、三岁的幼儿特别喜欢这样的游戏:
一个孩子爬到一张桌子下面,桌子上盖着垂到地面的桌布。小伙伴们看着他爬进去之后就走出房间,然后再回来掀起桌布。当他们发现桌子底下的同伴时,就会高兴得大声叫嚷。这个游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他们依次说:“现在,我来藏。”然后爬到那张桌子底下。
不停的重复意味着节奏规律性的叠加和强化,这是幼儿对于韵律的需要的其中一种表现。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不断地碰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幼儿在听完一则短小的故事之后,不断地要求成人反复地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为自己可以开始参与其中一些动作或情节的预测而感到无比开怀。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幼儿期是一个从身体到心理都富于韵律敏感的发育时期,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迎合、肯定幼儿对韵律的需求,并巩固这种韵律感,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
二、幼儿文学的韵律特征
幼儿文学是一种十分重视显在的语言韵律感的文学样式,而这种重视与幼儿的韵律敏感有着必然的关联。在所有语言类作品中,富于韵律感的歌谣、故事等作品能够迅速赢得幼儿的好感,并促进幼儿对这些语言对象的记忆。“押韵的文字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出生之前。在一项研究中,妇女在怀孕的最后3个月反复诵读苏斯博士的《戴高帽的猫》,结果婴儿出生52小时后,可以从其他未押韵的书中分辨出苏斯博士的韵文书。”
幼儿文学的韵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声音的韵律
幼儿文学的韵律性首先体现在语音方面。对于幼儿期的阅读来说,韵文类幼儿文学作品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其中既包括传统童谣、儿歌和短小简单的儿童诗,也包括采用韵文体手法的故事、童话等。
儿歌是以语音上的韵律为第一审美要素的幼儿文学作品,其韵律特征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其中既包括韵脚、双声、叠韵、连锁等语音上的韵律效果,也包括对偶、排比、回环、重复等结构上的韵律效果。传统童谣中的绕口令、连锁调、问答歌等,大多同时综合了上述多种韵律手法,其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琅琅上口的音韵特点,使得幼儿早在理解这些歌谣的意义之前,就已经记住了它的语言。研究证明,韵文作品的听诵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显在的促进作用。
考虑到幼儿对富于韵律感的语言的敏感和喜爱,许多散文体的幼儿故事也常常將韵文手法融入其中,它成为了幼儿文学创作的一个特色。让我们来读一读下面的这篇小童话:
小花瓣
张秋生
在碧绿的草地上,开着一朵花。
一朵金灿灿的小花,像是一张美丽的小脸蛋。
小花有10片花瓣,她们紧紧地挨在一起,手拉手,肩靠肩,围成一个小圆圈。
风姐姐吹过这里,她说:“小花瓣,小花瓣,让我看一看,哪瓣最好看。”
10片小花瓣都摇晃着小脑袋说:“我们是平平常常的小花瓣,谁也不好看。”
风姐姐笑着说:“奇怪真奇怪,10片并不好看的小花瓣,围成了一张美丽的小脸蛋。”
在碧绿的草地上,开着一朵花。听了风姐姐的话,10片花瓣笑得多么甜……
尽管这则小童话并没有采用韵文体的形式,但它在许多地方使用了含有“an”韵的字,它们有的放在句子的末尾,比如“蛋”、“肩”、“圈”、“看”、“甜”,有的则嵌在句子中间,比如“灿”、“脸”、“片”、“圆”,从而带来了声韵上谐和的节律感。与此同时,这些字也与作品中含有“a”、“ai”、“ao”、“ang”等韵的字——像“花”、“她”、“拉”、“开”、“挨”、“在”、“袋”、“怪”、“草”、“小”、“靠”、“好”、“笑”、“脑”、“像”、“张”、“让”、“晃”、“常”等——构成了声韵上的隐约呼应。这些声韵上相关的字词在如此短小的故事篇幅内的高密度集合,给这则散文体的童话带来了一种齐整而又错落有致的韵律感。为幼儿朗读这样一些富于声韵感的故事,特别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听觉敏感,从而使他们更易于记住和复述故事的内容。
2.结构的韵律
幼儿文学的结构韵律体现在大量散文体幼儿文学作品中。
我们来看下面这则小童话:
甜甜的手掌
冰波
住在北边的小黑熊,用大手掌把大苹果捏碎,揉呀揉呀。小黑熊说:“我要让手掌变得甜甜的,有股苹果味。”
住在南边的小棕熊,用大手掌把草莓捏碎,揉呀揉呀。他说:“我要让手掌变得甜甜的,有股草莓味。”
有了甜甜的手掌,两只小熊去冬眠。
小黑熊住进了一个大树洞里。
一会儿,小棕熊也住进了大树洞里。
两只小熊头碰着头,躺下来。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只小熊都在想:“是苹果味的好呢,还是草莓味的好?”
小黑熊说:“我的苹果味给你尝尝。”
小棕熊说:“我的草莓味给你尝尝。”
舔着甜甜的手掌,两只小熊都睡着了。
这则童话中关于小黑熊和小棕熊的叙述采用的是相同的句式,只有少量一些词语的替换,它们在故事里的轮流出现,造成了故事结构上的一种韵律感。它使短短的故事就像一支回旋的曲子,沿着幼儿可以把握和理解的节奏,有规律地向前推进。这样节奏分明的故事结构有利于帮助幼儿读者顺利进入故事的情境,也有利于其听读注意力的集中。
在另一些幼儿文学作品中,三段式的回环结构是经常被用到的手法。比如下面这则童话:
大海那边
[日本]冈本良雄著季颖译
早晨,大海对面的天空呈现出美丽的玫瑰色。静静的海滩上,三只早起的小螃蟹,挥动着大钳子在做体操。
一,二,咔嚓,咔嚓,三,四,咔嚓,咔嚓,五,六,七,八……就像是聽从指挥一样。随着小螃蟹钳子的挥舞,玫瑰色的天空,渐渐变成了金色。
“瞧!瞧!”小螃蟹停止了做操。这时候,海面上突然冒出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太阳。这里,那里,到处都像撒下金色的粉末一样。
“啊,海那边是太阳的故乡。”一只小螃蟹说。
中午,三只小螃蟹在热得发烫的沙滩上比赛吹泡泡。噗噜噗噜,噗噜噗噜。这时候,一只白轮船鸣着汽笛,飞快地朝海对面开去。
“那条船是去美国的。”另一只小螃蟹说,“所以,海那边是美国。”
到了夜晚,三只小螃蟹在漆黑一片的海滩上散步。这时候,海对面的天空忽然一下子变亮了。小螃蟹们觉得波浪上仿佛架起了一座银光闪闪的桥,从海那边一直通到海滩上。噢,月亮升起来了。
这时候,第三只小螃蟹说:“海那边是月亮的故乡。”
真的,大海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显然,这则带有知识性和哲理性的幼儿童话在结构上很清楚地分为三个部分:随着时间从“早晨”到“中午”再到“夜晚”的三次时间变化,大海边的景色在发生变化,关于“大海那边是什么”的问题也有了三个不同的答案。童话的三个结构部分存在着故事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之处,但又有着基本相同的故事语法和许多形式相近的句子。这样,在每一次故事的推进中,它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新的阅读挑战,另一方面又保持着十分整严的结构韵律。绝大多数幼儿可以十分顺利地发现和把握这一规律,从而顺利地理解故事。
对于幼儿文学作品来说,语音和结构的韵律性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这种韵律性能够使幼儿读者愉快、方便地进入到作品的听读过程中。此外,它的韵律感也有助于增强幼儿读者对于身边世界的一种稳定的秩序体验。
三、幼儿文学的阅读桥梁功能
幼儿文学是“听”的文学,它最早总是由成人“读”给幼儿听的。然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增加,幼儿有必要逐步经历从“听大人读”到“自己读”的过渡,由此发展起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文学也可以成为幼儿从“听”向“读”的阅读能力拓展的桥梁。
事实上,儿童对于语言阅读的兴趣在很早就开始露出端倪。许多父母注意到,他们年幼的孩子对一路上各种大招牌上的文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会不知疲倦地要求父母把这些文字念给他们听。由于语言本身代表了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对幼儿来说,能够指认出那些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符号,也就意味着获得了对于世界的又一种新的把握能力。因此,幼儿期所表现出的对于数字和语言符号的兴趣以及吸收记忆的能力,是幼儿天然的学习本能的一种表现。
但是,如果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迫不及待地向幼儿灌输关于这些语言文字的辨认和书写知识,那么效果通常会适得其反。面对印制在各种材料(包括书籍)上的文字符号,“如果我们匆忙地给孩子们讲解这些印刷体,就可能扼杀他们的兴趣和热切的观察”,同样,“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相反地,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幼儿对语言文字所怀有的那份鲜活丰沛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那些富于韵律感的迷人的语言现象,便成为了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促进幼儿独立阅读的最佳途径之一。
如果我们能够在为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让他们也一起坐在图书面前,看着大人一边翻页,一边将书上的文字逐一念出,那么它会令幼儿对语言和文字的“魔力”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在幼儿心里激发起对于掌握文字阅读和语言运用的某种奇妙的内在愿望。在这样的内在情感驱动下,幼儿将开始关注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与他们所看到的文字符号之间的特殊关联,并尝试把握住两者之间的这种联系。这个时候,幼儿独立阅读的欲望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因此,对于幼儿文学图书的合理使用,可以成为促进幼儿从“听”向“读”的语言能力拓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奥地利作家涅斯特林格为低幼儿童读者所写的“弗朗兹系列”儿童故事中,有这么一则幽默的故事:还没开始学习识字的男孩弗朗兹,为了在他的小女朋友佳碧面前保住面子,决心要向她展示自己识字的本领。他让保姆把读故事的声音录下来,对照着图书一遍遍地播放,居然记住了整整三本幼儿图书的内容,并能够指着上面的文字,一个一个地读下来。这个虚构的故事反映了幼儿在内心愿望的驱动下所具有的真实而又强大的语言潜能,也暗示了幼儿文学读物在幼儿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图书富于韵律性的语音和结构,最有助于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天然兴趣。对我们来说,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富于韵律性的幼儿文学作品来促进幼儿从“听”向“读”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幼儿文学听读应当致力于完成的一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