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强 甘光宇 王飞
摘 要:为解决南湖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对南湖水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水质各项指标检测和藻类种类鉴别2方面,化学分析分为pH、COD、总磷和总氮4个方面,藻类检测主要采用显微镜观察法。结合已有的湖泊治理经验,提出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3类治理办法,根据南湖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治理建议,以期恢复南湖优良水质。
关键词:南湖;水质分析;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530043
南湖,地处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水磨镇阿坝师范学院内,四面环绕建筑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一共分为3个小湖,地势由高到低,小湖间有水流流动。湖中种植有睡莲和荷花,湖近岸水草生长旺盛,湖中养有观赏鱼类。观赏者投入食物喂鱼、扔弃垃圾,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湖水的白色污染。南湖一类的静水人工湖泊具有水不流动、面积小、自我更新慢和自我净化能力弱等特点,形成一般而言的“死水”。在这种水域条件下,微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湖中氮、磷等营养盐类元素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影响湖泊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
本实验旨在为解决南湖水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法,同时也为静水湖泊营养化问题提出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1 南湖水质检测分析及结果
检测分析按照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玻璃电极法(GB6920-1986)测定水质pH,重铬酸钾法(GB11914-1989)测定水质COD值,过硫酸钾消解钼酸铵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3-89)测定水质中总磷含量,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89)测定水质中总氮含量。
检测结果显示,南湖水平均pH为7.12,呈现中性偏弱碱性;水体COD(化学需氧量)平均值为127.765mg/L,是国家V级水质标准(GB3838-2002)的3.2倍,表明湖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总磷平均含量为3.821mg/L,是国家V级水质标准(GB3838-2002)的19倍;总氮平均含量为1.90mg/L,基本符合国家V级水质标准(GB3838-2002)。结果表明,南湖水质为劣V类水,属重度污染,需采取措施治理。此外,指标表明南湖已面临富营养化的危害。
2 南湖藻类监测与结果
利用显微镜的光学放大原理,得到藻类显微示意图。将藻类显微示意图对比已知藻类图片,得出南湖藻类种类。
观察结果显示:藻类多为绿藻门、蓝藻门,少数为硅藻门,种类单一,分布不均匀,并且可观察到种类不一、活动力极强的微生物。
微囊藻(Microcystis),属蓝藻门蓝藻纲色球藻科,可产生微囊藻藻毒,普遍分布于富营养化淡水湖泊。对南湖多点进行检测,均发现此类藻,由此可见南湖富营养化程度严重。
平裂藻(Merismopedia),属蓝藻门色球藻目色球藻科,多生活在静水水体,喜肥沃或有水草的沿岸区。藻类检测结果表明,南湖沿岸水质肥沃,水草生长旺盛,且为静水水体,这和实际观察结果一致,证实南湖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小球藻(Chlorella),属绿藻门绿藻纲绿藻目小球藻科,营养丰富的水体中尤为常见,是多污带和甲型污带的指示种。此类藻的检出,说明南湖水体营养丰富,已经呈现为多污带或甲型污带。
念珠藻(Nostocales),属蓝藻门,可作食用和生物肥源,其中一些种类会引起水华,具有重要生态意义。这类藻的检出,预示着南湖未来可能出现水华现象。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种属丰富度以及均匀度指数都可作为判定水质优良的依据。实验结果显示南湖藻类种类单一,多为水质较差中生活的种类,说明南湖水质差,存在富营养化现象。氮磷的超标是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影响水生生物(如观赏鱼)的生长,使湖水散发腥臭味,某些藻类甚至释放有毒物质或产生令生物窒息的气体,给水生环境带来严重影响[1]。
3 南湖污染原因分析
3.1 水质逐渐恶化
湖水来源未经处理,携带大量的污染物;人为丢入的垃圾;死亡的鱼类未得到及时的清理;水不流动后大量微生物繁殖,产生难闻的气味;大量藻类疯长,造成水中溶解氧下降,水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等,是水质恶化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3.2 南湖面积逐渐缩小
地表尘土的流入,淤泥的堆积,动植物残遗物和排泄物的累积,再加上水体不流动,进而造成湖体的萎缩。
3.3 水不流动
南湖为静水人工湖,长期的水体不流动,水体交换造成湖泊自我修复能力下降,进而导致湖泊的污染加重。
4 治理建议
目前,针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解决的办法主要有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学法。
4.1 物理法处理
根据目前南湖的实际情况,较为有效的方法为定期清理挖掘底部沉积淤泥、引入流水冲洗湖底部和人工捞藻。
4.1.1 定期挖掘湖底部沉积淤泥,清除潜在污染源
刚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首先是沉积进入底泥,之后经过微生物分解,分解产物对水造成污染。定期清理底泥,既能维持湖的深度,还能有效遏制污染物产生,较大程度改善水质。此法见效快,效果明显,但投资大,且不能彻底清除富营养化的根源。氮磷的来源未被彻底根除,总体含量只是暂时下降。
4.1.2 引入流水冲洗湖底部
经常换水或长期供给清洁水源,缩短换水周期,可减少营养物质的滞留或降低水体浓度,限制浮游藻类等的繁殖与生长,达到改善水体的目的。长期新鲜水供给,可增加底部水体溶解氧,有效抑制底部污染物产生,有利于湖水环境的稳定及修复。
4.1.3 人工捞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