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法治 高校 安全 多校区
作者简介:程宇,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15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扩招等客观因素的出现,异地办学和多校区办学模式逐渐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运作和發展的重要途径。也正是由于办学机制多元化的原因,校园安全才会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如何更加有效的实行多校区办学管理、如何更加有效的防范校园事故的发生、如何实现新旧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承,这些都是高校相关人员需要仔细和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我国高等院校多校区模式下安全工作的实施重点,尽可能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实现多校区模式下高校安全管理体系从“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的转变,逐步实现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我国法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国高校规模的扩充,高校多校区的稳定工作存在大量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
(一)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高等院校会出于自身考虑而逐年扩招。放眼望去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城乡结合部,都存在大中专院校的身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为了克服高校模式普遍单一、技术性结合不强、产学研分布不均等问题,国家鼓励高等院校进行管理制度及校区布局的改革重组。至此以后一大批高等院校呈现一校多区甚至一校多城的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共享,也给当地众多科研单位和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由此带来的弊端和因此产生的不良效果。我国很多高校校区呈现了“多足鼎立”的特点,仅在一个三线城市居然有多个校区且校区之间的距离较远,教师学生来回之间成本较高。在新时期下学校又欲将办学规模扩大,很多高校形成了“双城双校区”的办学特色。上述等情况加剧了高校内部的管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法制化管理的成本,以及增加了管理的投入。
(二)校园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的一些问题日渐凸显
随着高等院校社会化改革的稳步推进,一些不和谐因素也随之产生。改革之前的高校多数呈现出一种“家庭式”的相对封闭教育状态,相对来说人员结构较为简单,商业模式较为单一。此外由于高校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校内呈现“长途拨涉”大军。据不完全统计很多高校的学生在宿舍出门上课步行走到上课的教室最长时间需要30分钟,而从实际来讲抛开准备出发时间和到教师稍作休息的时间,其实大大超出了合理地时间,而这些不和谐因素也极容易导致校园犯罪和相关法制问题。长此以往学生身心疲惫自然产生厌恶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健康,无形中增加了校园的不和谐因素。
(三)校园管理人员与安保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正是由于高等院校规模快速扩张,受经费和体制的制约各个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欲保持自己的优势,普遍将人力、财力、物力集中投入在学校核心竞争力重要指标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和人才引进、培养的工作上。对安全保卫工作不系统、不完善、不准确,没有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的拿出解决方案,更多的是从言辞角度阐述对校园安全的观点。多数情况下校园安全往往成为忽略的对象,因为高校的发展依靠的是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乍一看貌似和校园安全没什么特别关系,但是一所高校的发展应当全面、协调、可持续,不能没有战略眼光的单向突出发展,这也是科学性要求。我们高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相对比较淡薄,缺乏相应的安全责任意识,也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意识。更是缺乏相应的安全培训与法律知识培训。总体来看各高校对安全因素的重视程度往往在最后的时候稍加点缀,对于管理人员或者安保人员的培养也是相对滞后的。但我们应当清楚的是安全大于一切,一切应当以法治为基础。没出事不代表没问题,出事后的悲痛换不来惨重的损失。我们更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高校管理人员往往处在校园安全的第一线,更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要有较高的预判能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高校与其他力量之间协调联合不到位
在多校区模式下的校园安全问题绝不是单纯一个单位的问题,现阶段在区域内的高校众多,人数庞大,但由于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依靠本单位的官方与公共安全力量和社会安全力量的“高层”交流,很少涉及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就导致了所谓的联合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解决安全隐患。例如聘请一位法学家或者公安干警来高校做相关的普法或安全讲座。普及一下校园相关法律及相关常识等,对学生的参加也并无强制性要求。新建设的大学校区多为大学城、教育园区的形式存在,一般都是由当地政府牵头,集中时间,集中财力,集中区域建设,这片区域普遍远离市中心,相对来说较为偏僻,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而导致校园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不可否认的是新校区的建设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正是由于人数的增多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问题较为显现,增加了校园内部法制相关问题的隐患。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或者城市边际,在新校区的周边由于公共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导致公共安全力量作用难以发挥,同时对社会力量的联合不到位,由于初来乍到的原因和当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联系还没有系统建立起来,导致在一些问题上的协调难度较为突出,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合力共同维持和保护区域安全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