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华详 陈宏
〔摘要〕 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较低是制约西部乡村振兴的突出问题。西部加快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应坚持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和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着力对接市场、建品牌、增活力、促发展。坚持提升劳动者的产业发展能力,重培训、促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让农民分享乡村产业振兴收益,激发发展产业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补短板、强弱项,应更加重视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力,增强在解决矛盾问题中推进工作的动力与能力,确保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 制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深化改革;营商环境;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94(2020)01-0048-08
〔作者〕 顾华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 乌鲁木齐 830002陈 宏 教授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哲学教研部 乌鲁木齐 830002
产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解决就业的根本载体,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中央要求“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鼓励各地积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办好农村‘双创基地。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1〕与此同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準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西部地区(以下简称“西部”)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是尽快实现稳定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发展扶贫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是增强西部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西部贫困群众就地创业就业发展致富的长远之计。因此,西部应围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等重点,持续加大政府投入,不断提高执行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坚持按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3〕具体来说,西部应推进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计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重点,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乡村产业的生态链,努力造就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乡村产业工人队伍,优化乡村创业发展的环境;全方位激活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活力,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促进乡村产业稳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1.坚持大力发展西部乡村产业
1.坚持大力发展西部乡村产业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加快形成,这为西部发展乡村产业带来了新优势、新动力、新机遇。西部应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聚焦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加快发展和壮大特色种植养殖业、特色设施农业,支持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服务业等发展,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如新疆莎车县依托万寿菊产业,2018年实现3万贫困户脱贫;阿合奇县利用当地优势发展大果沙棘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和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仅沙棘采摘一项就实现贫困户平均增收2500元左右的增收目标。〔4〕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就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逐步发展起了盘绣园、酩馏酒庄、养殖场等,2017年底整村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达到23万元,为西部少数民族乡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了典型。〔5〕四川省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快飞地园区建设、实施人才振兴工程等,着力攻克藏区贫困堡垒,实现藏区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1%。〔6〕条件极其艰苦地区能够较好地把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以稳定的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彻底摆脱贫困目标的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2.坚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西部应抓住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等发起“万企帮万村”的机遇,充分发挥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按照“重培训、抓产业、铺道路、谋长远、图振兴”的思路,积极完善产业体系,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西部特色农业发展关键是要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和企业集中,按照多模式推进、多要素聚集、多主体参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通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跨界配置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盘活、激活、放活乡村各类资产资源,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的态势。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景区农区联动、特色项目消费拉动、城市乡村互动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变特色农业优势为旅游业发展优势。围绕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科学实施“旅游+特色城镇”产业发展项目,深度打造宜商宜游宜业宜居的特色小城镇。抓好国家规划建设康养产业的战略机遇,前瞻性地实施“旅游+康养”产业项目,积极与国内知名康养医养企业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特殊地理气候、特色物产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争取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共同打造面向全国的高品位产城融合、游学兼备、医养结合的特色消费与健康养老服务区。培育和振兴西部特色农业非一日之功,特色产业也决不可能一“特”就灵,而是要健全从田间到市场的产供销一体化的利益链,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使特色产业真正扎根并振兴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西部已有许多乡村正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能力和探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路径,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突出对口支援中的产业帮扶作用
西部应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深挖广拓发展潜力,努力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多方面的资源,促进对口支援省市与受援地深入开展优势互补型产业发展合作,切实从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信息等方面带动自身乡村产业发展,共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及经营体系,持续提升对口支援的产业扶贫效果。如地处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为了确保让户户有营生、能脱贫、可致富,充分发挥深圳市对口援建和鞍钢集团帮扶的力量,积极采取先上产业后搬迁的发展方式,探索“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模式,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培育壮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实施产业、就业、帮扶、培训、服务“五个全覆盖”,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目标的实现。〔7〕西部还应建立对口支援省市与受援地双方各部门、各系统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大协作体系,明确各方面的责任,任务落实到人、部门,做到既强化分工责任,又确保通力协作。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品牌、增活力
1.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长期以来,西部从事种植业的仍然是小农户。当前,西部小农户面对大市场,存在着生产规模小、发展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难题。而当地政府在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中,也面临着如何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从而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西部应积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各方面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积极营造各种农业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8〕引导其积极发展有助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灵敏度高、市场竞争力强、规模化生产等优势,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收集市场信息,避免小农户盲目生产,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坚持将小农户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帮助小农户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2.积极完善乡村产业品牌体系
西部乡村不缺少优质农产品,但有品质、无品牌,以及品牌价值较低的现状亟待改变。西部应着力因地制宜抓好产业选择和培育,彰显地域产业比较优势和特色,着力在“特、新、优、绿、实、强”等六个方面下功夫。积极完善价值链治理模式,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抓好乡村产业品牌的质量管控生命线,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标准化生产;抓好市場认知与认同的品牌建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特色产品品牌,锁定目标消费群体,着力培养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和忠诚度。同时,西部还应做好乡村特色产品品牌监管与保护。
3.激发乡村创新创业发展活力
西部应通过灵活的政策扶持与发展方式,把乡村剩余劳动力与广阔的全球市场联系起来,理顺乡土社会基础,充分利用乡土社会资源,激发乡村社会内生性动力。〔9〕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为大批乡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和优秀民营企业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才等人员返乡创业发展,为“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的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夯实乡村产业振兴的社会基础与制度基础。
三、提升劳动者的产业发展能力,重培训、促转型
1.千方百计吸引乡村产业人才
发展西部乡村产业,产业人才短缺是最突出的问题。除自己培养外,还应采取其他措施,可实施引导、鼓励、支持各类人才下乡服务计划,畅通人才到农村去干事创业的绿色通道。应更加便捷地组织动员城市科研技术团队以及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机械师、建筑师、律师、教师、医护等各类人才下乡服务,为缓解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规划设计工作无人搞、技术创新能力非常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等现实问题提供人才支撑。积极用好中央对口支援政策,启动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对口支援培训计划。
2.努力加强乡村产业人才培训
西部应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加强就业创业培训,让更多的人能够凭借技术技能之长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和人生价值。西部中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应成为技能型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建议制定“西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为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提供法规支撑。出台西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措施,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技能型产业人才成长需要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用好中央对口支援政策,启动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对口支援培训计划。要善于运用制度保障,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创新要素交叉渗透,实现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式发展。应坚持以重点带动全局,在各地有针对性地培育若干产教融合型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与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为西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3.探索培育农村产业工人队伍
西部应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改革导向,采取以点带面,加快建设乡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民营企业是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产业工人集聚之处。西部应充分发挥党组织、工青妇等在民营企业中的领导与组织协调作用,通过每年评选示范单位、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式,构建“党建带工建、青建、妇建,共同助力产业振兴”的发展格局。坚持持续提升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扎实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大力实施“赋能成长工程”,围绕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工实现由“产业工人”向“产业工匠”的转变,实现技能“质”的提升。
四、让农民分享乡村产业振兴收益,激发其发展产业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1.完善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
遵循乡村产业组织形态呈现的新特点,注重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平台经济,积极顺应新产业新形态的发展,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优化涉农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企业间分工合作的关系,推动乡村产业范式向创新发展转变,向提升发展能力转变,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引导民营企业全面开展商业模式、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经营管理、人才使用方式等创新,大力支持行业商会和区域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完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链,实现西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优势。
2.完善乡村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機制
积极持续深入地用好用足产业扶贫政策,优化西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条件;坚持以发展西部特色产业为基础,促进更多贫困村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发展,助力更多村民走上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统筹健全西部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让贫困村民多层次地融入产业发展,确保能够更多分享发展的收益,增强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动力。把绿色发展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与标志,统筹推进技术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努力促进西部乡村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并确保产业发展最大程度地惠及当地贫困村民。围绕提高农民的参与度,谋划好当地扶持发展的产业项目,切实增强产业发展对脱贫攻坚的普惠性和支撑力。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完善就业带动、订单农业、保底分红、股份合作、托管服务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长期稳定合理分享产业发展收益。
3.完善农户融入产业链的共同发展机制
西部应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并通过产业链形成吸收农民融入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让农民成股东,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每一环都与农民收益密切相关。打破制约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藩篱,使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起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成员,赋予成员更多的集体资产权能。推行“折股量化”模式,即财政资金注资入股龙头企业,每年按比例保底分红“折股量化”配给以土地入股的农户。依法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10〕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效益。建立企业和农民、村党支部、村集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引导无技术专长的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由村党支部提供组织协调服务,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股权联盟合作模式,确保村集体经济实现同步发展壮大。
五、补齐西部乡村产业振兴的短板,强化关键环节的保障措施
1.提高领导干部掌握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善于用好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要用全力找出主要矛盾,〔11〕善于分析具体情况,〔12〕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在解决矛盾问题中获得推进工作的不竭动力。
2.坚持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
发展壮大西部乡村扶贫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努力拓展中高端供给,消除无效供给。防止忽上忽下、一哄而上,损害贫困户的利益。
3.发挥市场主体的重要作用
振兴产业应注意处理好发挥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主体作用与政府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当地资源禀赋和客观条件出发,按市场规律办事,重视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引导、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避免依靠行政手段搞“硬落地”。
4.用政策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用地难的困局
中央政策已经明确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建的保鲜冷藏、晾晒存贮、农机库房、分拣包装、废弃物处理、管理看护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政府编制(或修订)国土空间规划时可安排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应积极盘活村集体的土地资源,如村集体的建设用地可以探索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乡村产业发展。
5.提升培训这个关键环节
努力把贫困人口中的劳动力培养成思想新、观念新、技能新的“三新”脱贫致富主体,使他们成为推进新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注重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
6.严格项目运行管理
保障西部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应建立“激励融合、自我造血、增量取酬”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明确由社会资本负责合作项目投入的责任,从机制上避免政府陷入投资、担保、融资、兜底、负债等问题的纠缠之中。这既有利于促进西部各级政府部门主动转变职能,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倒逼民营企业提升服务能力,达到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资本两方面积极性的目的。
7.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导致西部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系统性难题的根本原因是深化改革的明显滞后。因此,破解难题的根本之道是更加重视运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更加注重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民营企业的参与,更加重视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顶层设计,更加有效统筹金融、财政、土地、人才等多方面的资源,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促进西部乡村产业与社会资本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2-06(01).
〔2〕〔8〕中共中央關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4〕南疆产业扶贫:各具特色显身手[N].新疆日报,2019-05-06(A5).
〔5〕挪出穷山窝 致富门路多(总书记来过我们家)——回访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吕有金家[N].人民日报,2020-02-03(01).
〔6〕政策支持 产业扶持——四川藏区全部脱贫[N].人民日报,2020-02-20(06).
〔7〕搬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来自深度贫困县的一线调研[N].新疆日报,2019-11-29(A01).
〔9〕付 伟.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乡村产业及其社会基础——以浙江省L市偏远乡村来料加工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8,(06).
〔10〕多措并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N].人民日报,2019-08-13(09).
〔11〕〔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312.(责任编辑 王 娟)
Research on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Path in Western China
Gu Huaxiang Chen Hong
Abstract: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key point.The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basic ability and chain modernization is the outstanding problem that restricts the revitalization of western rural areas.To speedup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in the western region,we should persist in creating a better development environment,vigorously fostering and supportingprivate enterprises and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and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connect the market,building brands,increasing vitality 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We shoul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labours,emphasize training and promote transformation,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We should ensure that farmers share in the benefits from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in developingthese industrie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ability of leading cadres,improve the motive power and ability of promoting work in solving contradictions,and ensure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rural industry.
Key words:system;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bility;deepening reform;business environment;private enterpr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