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员太
说天鸡
〔唐〕罗 隐
狙氏①子不得父术,而得鸡之性焉。其畜养者,冠②距③不举④,毛羽不彰⑤,兀然⑥若无饮啄意。洎⑦见敌,则他鸡之雄也。伺晨,则他鸡之先也。故谓之天鸡。
狙氏死,傳其术于子焉。乃反先人之道,非毛羽彩错、嘴距铦⑧利者,不与其栖,无复向时伺晨之俦⑨、见敌之勇,峨冠俯步,饮啄而已。
吁⑩!道之坏也,有是夫!
(选自《谗书》)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家三代养动物的故事:略写祖辈养猴,详写父辈和孙辈养鸡。不过父辈和孙辈的养法截然相反:父辈注重鸡的本能,不注重鸡的外在形象;孙辈注重鸡的外在形象,不注重鸡的本能。因此,父辈的鸡是斗敌之“雄”、伺晨之“先”,孙辈的鸡则是“饮啄而已”。
读到此,有人也许要问:这篇文章仅仅是写“养鸡”的故事吗?我们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一下就知道并非如此。
先说说“知人”。罗隐,晚唐诗人,年轻时有着匡时济世的远大抱负,但因秉性耿介,蔑视权贵,仕途不顺。他应进士试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理解了作者的经历和遭遇,我们再揣摩这个故事。原来,罗隐在这里写的就是自身的经历和遭遇。只是,作者施展才华把怨恨深深地隐藏在文字之中。只要努力寻找蛛丝马迹,就能有所发现。比如“峨冠”仅仅是描写那“高耸的鸡冠”吗?难道我们不会联想到那些达官贵人所戴的“高耸的官帽”吗?
再说说“论世”。罗隐曾作《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这首诗写的是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西逃路上随行弄猴人飞黄腾达,一跃而当上了大官的事。诗人把自己屡试不第与耍猴人平步青云的事实同时提出,形成强烈对比,揭露了封建社会压抑贤才、重用庸才的不合理性。同时,抨击了封建皇帝的昏庸腐败和不理国政的荒唐之举。
一个养猕猴人的儿子,没有学到他父亲驯养猴子的技艺,却掌握了鸡的习性。他畜养的鸡,鸡冠和鸡爪都不突出,羽毛也不鲜艳,昏沉得仿佛连吃喝都很不经意,等到见到敌手,就成了群鸡之雄了;早晨报晓,(也)是比其他鸡要先,所以人们称之为天鸡。
这个擅长养鸡的人死后,他养鸡的技艺传给了他的儿子。而他儿子却反其道而行,不是羽毛色彩艳丽纷呈、嘴和鸡爪锋利的鸡,都不畜养,他养的鸡不再像原来他父亲养的鸡一样报晓比其他鸡早,遇见敌人勇猛无敌,只不过是有高耸的鸡冠、气派的步伐,能吃能喝而已。
唉!培育之道被败坏,竟然到了如此的地步啊!
1.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感悟到了什么道理(请用一句谚语回答)?
2.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说“这种人”是怎样的人。
1.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2.示例:形容骄傲自满的人,不扎实做事,偏好虚名浮利;嘴上浮夸刻薄,而肚子里没有学问和真功夫。
①狙(jū)氏:养猴人家。狙:猕猴。②冠:鸡冠。③距:雄鸡腿后如脚趾样的突起部分。④举:耸起,突出。⑤彰:明显,显著。⑥兀然:昏沉的样子。⑦洎:等到。⑧铦:锋利。⑨俦:同类。⑩吁: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