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启
(莒县桑园镇水利站, 山东 日照 276525)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生命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工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水是社会平稳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农村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饮水问题不仅体现在水量[1-3]、水质[4-5]方面,全面分析造成农村饮水工程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十分重要的。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指的是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它包括两类,一类是公共池塘资源,另一类是俱乐部物品,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分类见图1[6]。
图1 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分类
公共物品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且在使用过程中具备非排他性,因此,农村饮水工程是显著的纯公共物品。农村饮水工程的成功建设可以保证该村所有居民平等享受用水的权利。因此,在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时必须要求辐射范围内的每个居民参与,在享受工程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任何居民都不能排除在外。农村饮水工程安全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供给、水污染治理、饮水工程建设、区域医疗保障等。水资源在物品划分中属于公共池塘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排他,但是水资源在消费过程中往往具备一定的竞争性,新增一个人消费使用必然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因此,通常采用收费的方式实现排他消费。水污染治理则是纯公共物品,水污染治理取得了效果后,辐射范围内的居民均可享受水污染治理带来的收益。
桑园镇全区农村供水人口5.4万人,饮水工程总数量43处,千吨万人以上集中式工程数量3处,受益人口2.5万人;百吨千人以上千吨万人以下集中式工程数量9处,受益人口1.3万人;百吨千人以下集中式工程数量31处,受益人口1.6万人。
总体来讲,桑园镇整体用水情况较好,基本能满足饮水安全要求,但饮水安全仍然存在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一是极个别村存在水源地污染、水质尚不达标,水源消毒设备跟不上,泥沙较多、水质有异味,水源在枯水期供水水量不足,个别户直接饮用地表水,供水保障率低。二是少量工程供水管线管道埋设较浅,甚至裸露,未设置防护措施,致使断裂跑水现象严重,冬天在冻土层以上无法供水,因年久失修个别水池存在渗漏情况,个别村存在水泵变频损坏,因资金不足无法维修影响供水正常运行。三是农村供水工程运行费用高,农户用水量低,供水成本上升,维持工程运行困难。四是农村单村供水由于受村集体干部管理能力的制约,供水管理混乱,造成用水浪费甚至工程管理不善甚至工程停摆。五是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低,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不能适应日常管理工作。六是部分村镇各类村镇建设导致原供水系统遭到破坏,但未严格履行“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村里只知道坏了找政府,找水利管理部门。七是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和管网老化严重,原有供水管网满足不了现在村民日益增加用水需求。部分村镇因地下水开采过量导致水源干枯,原机井水源现已无水,村民只能饮用自备井或挑水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部分村民饮水不正常现象。
3.1.1 水资源利用负外部性导致用水短缺
农村饮水工程具备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农村饮水工程水资源利用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性。根据曼昆《经济学原理》水资源利用的负外部性经济图见图2。图2中,曲线D表示农村水资源需求量,MCS、MCP分别表示社会、私人用水边界成本。在水资源的负外部性作用的影响下,社会边界成本略高于私人边界成本,在完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私人用水消费与其边界成本曲线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私人消费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往往会造成私人用水量大于社会平均用水量,这就造成区域内水资源供水量不足。
图2 水资源利用的负外部性经济图
3.1.2 水污染治理正外部性导致水质污染
水污染治理是农村饮水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水污染治理属于纯公共物品,工程辐射范围内的居民可以平等享受水污染治理带来的效益,但对政府来说,水污染治理是一项巨大的投资,带来的收益却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政府对于水污染积极性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同时,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短期的效益,而忽略了水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具有长远效益的工程。同时,桑园镇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加大了农村饮水工程水污染治理的难度。
3.1.3 其他方面的诱发因素分析
(1)后期管护制度不完善。在“十一五”~“十三五”三个五年的建设中,桑园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经基本实现全区覆盖,但由于桑园镇是山区乡镇,村庄数量多、人口少、分布零散、工程规模较小。建设完成后除镇驻地周围地势较平坦的31个村搞联村集中供水外,其余村庄以村级为单位进行管理,但在实际管理中,由于村情不同,管理能力差异,维修养护不到位,造成个别村庄已建饮水工程损毁。
(2)运行经费短缺。目前大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水价标准低,有的为1元/t,甚至有的村庄不收水费,收水费的村庄,村民用自来水意愿不高,用水量较少,平均每户用水每月仅1~2 m3,再加上村民用水缴纳费用意识不强,收取困难,更存在一些村民为规避缴纳水费,严重影响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维修养护所需的费用。
(3)保护水源意识较弱。由于部分村民群众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爱护公共资源的意识,时常发生故意或无意不规避管道设施,造成输水管道设施破坏严重的情况。在水源地或者水源周围搞养殖,建设污染企业,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破坏水源保护设施,水源保护意识不强。
(4)水质监测难度高。缺乏专业的水质监测人员,水质保障上存在严重管理缺陷。
3.2.1 增加投入,解决水资源短缺
增加投入主要包括资金和政策两个方面的投入。众所周知,山区地质条件差,工程建设难度大,这在工程上限制了饮水工程的修建,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造成了饮水工程修建经济条件的缺失。因此,可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地质部门之间的联系,为农村饮水工程的修建提供最有利的技术支持。此外,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财政资金的申请,完善资金配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体系,限制水资源负外部性造成用水资源短缺现象的出现。近年来,山东省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有利于保证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3.2.2 扩大集中供水,减少单村供水
坚持大水源,大管网,大水厂的原则,高标准的科学布局,改变过去单村供水的模式,提高管理水平,解决水资源短缺,水质不达标,管理混乱的问题。
3.2.3 从公共物品角度明确政府职责
一般来说,区域受益的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支持。对于桑园镇来说,有全省性的公共物品也有全区性的公共物品。针对区域内的湖泊、河流来说,省内其他区域均缺乏治理水污染的积极性,对于辐射范围在全省、甚至全国的河流,则各区域均有治理的职责。从公共物品角度准确划分政府职责,是保证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举措。
3.2.4 加强政府在农村饮水市场的监管力度
一般情况政府的监管体现在法律、经济两个方面。法律手段一般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法律的强制性是限制水资源、水污染治理中负外部性的有效手段。经济手段的一般表现手段为对个人(单位)采取征税、罚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个人(单位)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根据曼昆《经济学原理》经济手段对水污染负外部性的限制见图3。图3中,曲线D为社会边界收益;S、S′分别为个人、社会边界成本。Q2、Q1表示税收前、后企业排污量;通过征收企业税T,使得S上移,私人排污成本的增加将会降低私人排污量,可有效限制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负外部性。
图3 经济手段对水污染负外部性的限制
3.2.5 农村供水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从公共物品角度确定了饮水工程中政府应当承当主体地位。但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主体是可以满足多元化的。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主体,可为桑园镇农村饮水工程提供水质监测数据以及相关的水污染治理工程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公共物品。同时。一些制定性的公共物品,如法律法规、政策等利于农村饮水工程安全的公共物品也应当由政府提供。
桑园镇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如:水污染严重、资金短缺、村民配合程度低等。利用公共物品理论,分析了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水资源负外部性、水污染治理正外部性造成水资源浪费、污染加剧,同时制度不完善、资金短缺、农民意识匮乏也是造成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难度高的原因。因此,提出采用增加投入、明确政府职责、加强监管力度、吸引市场资金等手段改善桑园镇饮水工程安全建设难度高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