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贻艳,姚秀芬
(徐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属于医院重要的部门,主要职责为医院各种医疗器具和器械的回收、消毒、清洗、灭菌、包装、发放、存储等[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不直接与患者进行接触,但消毒部门的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临床医疗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水平直接体现了医院的整体实力和综合能力[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针对性质量控制模式的应用效果。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共38名,年龄为22-56岁,平均年龄为(39.69±3.21)岁,其中男7名,女31名,本科学历12名,本科以下学历26名,工作年限为2-31年,平均工作年限为(9.38±1.62)年。
实施针对性质量控制模式前,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取常规质量控制模式,即根据建立的管理制度实行既定的操作流程,自觉履行岗位职责等。
2018年1月起,我院实施针对性质量管理模式:首先加强物品回收环节的管理,对于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初步清洗和消毒处理,详细标注特殊污染物品。单独浸泡处理医疗用锐器,在取拿、清洗、擦拭过程中保证注意力集中。其次加强清洗环节的管理,为保证器械和物品携带的污垢和细菌能够有效去除,需要严格依据操作流程进行清洗,使用纯水进行漂洗,保证PH值为中性。同时需要加强对包装环节的管理,检测彻底清洗和消毒完成的器械和物品,配备专用的环境净化设备,保证包装操作准确合理,所有器械物品建立包括数量、种类、名称等内容的信息卡。检测清洗质量和器械功能需要2名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完成上述操作后使用无菌物品专用密闭运输车送至存放室。最后加强灭菌和发放环节的管理,无菌物品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为25cm,详细标注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灭菌时间、包装人员、失效期、操作温度、灭菌压力、灭菌处理时间等指标。所有物品在检测合格后发放,及时将无菌保证送至相应科室,工作期间消毒擦拭工作台,佩戴护目镜、口罩、帽子、防护服、面罩等。并且进行信息化追溯系统的应用,能够准确获取器械的去向消息,便于回收和整理,并对各类消毒器械分类。
比较不同管理模式消毒中心工作人员操作考核分数、理论分数、消毒灭菌质量、清洗质量。
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针对性质量控制模式消毒中心工作人员操作考核分数与理论分数明显高于常规质量控制模式(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不同管理模式消毒中心工作人员考核分数
实施针对性质量控制模式消毒中心工作人员灭菌合格率和清洗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质量控制模式(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不同管理模式消毒中心工作人员灭菌质量和清洗质量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对医院物品和器械进行消毒、清洗、灭菌处理的重要场所,对医院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重要作用[3]。影响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的因素包括清洗和包装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为因素,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各科室不同,工作内容相对固定,工作成效无法短时间显现,加之日常工作量繁重,引发很多人员工作热情降低,工作失误增加。在清洗过程中单纯采取高压灭菌的方式,不重视清洗过程,同时将多种医疗器械使用多酶洗液浸泡,部分器械清洗不彻底。在进行包装储存过程中也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灭菌效果。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保证消毒供应中心各项工作依据医院相关规定开展,由护士长负责消毒供应中心的整体工作安排,明确所有人员的工作职责,选派专人负责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灭菌包装、去污清洗等工作,在不同区域设置负责人,定期检查,保证各项操作规范进行。通过追溯系统,及时发现出现问题的环节,确定具体操作人员,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全面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与必要的奖励,提高工作热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针对性质量控制模式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显著提高,清洗和灭菌合格率显著提高,因此采取针对性质量管理模式能够全面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对医院消毒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