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萍
(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神经外科,江苏 常州 213003)
重型颅脑外伤后脑组织损伤,多存在意识、活动、语言、吞咽等功能障碍。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活动障碍,极易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限。此外,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脱水后易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黏稠度增高,并可导致血管壁损伤[1]。因此,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由于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及血液黏度高等因素引起的血凝块阻塞性疾病,严重者可形成肺栓塞。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是由英国学者Autar[2]于1996年编制,可帮助预测患者发生DVT风险。本文将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有效预防并降低了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且Autar评分≥11分的患者80例,其中男49例,女3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评分纳入标准为:(1)经实验室检查,凝血指标无明显异常;(2)无严重内科疾病;(3)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4)既往无血栓史,无血管病变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Autar评分、凝血指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该量表包括了年龄、BMI指数、活动能力、创伤风险、高风险疾病、特殊风险及手术方式共7项内容。将各项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总分≤10分为低危,DVT发生率为10%;总分11~14分为中危,DVT发生率为11%~40%;总分≥15分为高危,DVT发生率>4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者下肢同一部位周径,与第一次测量值相比,所测得周径差≥1cm即为下肢肿胀。对于下肢肿胀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是否发生DVT。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应用SPASS22.0统计软件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下肢肿胀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协助患者抬高下肢呈30°,并在腘窝下垫软枕。不能主动配合的患者,协助患者或指导患者的陪护人员进行被动踝泵运动,即进行踝关节屈、伸、内翻、外翻及旋转运动,每个动作保持5s后放松,所有动作完成为一组练习,每日锻炼2~3次,每次15~20组,促进静脉回流。对卧床患者进行被动按摩,即按摩大腿、小腿的外侧、内侧、前侧及后侧,每个部位按摩2min,每日按摩2~3次。可主动运动的患者,指导其进行踝泵运动,即踝关节的跖屈和背伸,各保持5s后放松,然后内外旋转脚踝各一周。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即平躺后伸直膝关节,绷紧大腿肌肉,保持5s后放松,以上动作每日练习2~3次,每次15~20组[3]。病情允许者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表1 两组患者下肢肿胀及DVT发生率比较
嘱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高脂肪食物,注意纤维素的补充,以防便秘。吞咽困难或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应留置鼻胃管或鼻肠管,予营养丰富的流质鼻饲。使用脱水剂期间应注意水分的补充,吸烟者应戒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高危患者,应穿弹力袜,必要时使用间歇式充气压力仪。同时汇报医师,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测量并记录患者大腿围及小腿围,观察并询问下肢有无异常疼痛、肿胀,深静脉走向有无压痛。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做好动态评估,中危患者每周评估一次;高危患者应每周评估2次,病情变化或出现异常应及时评估。
DVT是重型颅脑外伤高发且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发现并治疗,不仅可能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堵塞肾静脉,导致肾功能障碍。血栓脱落甚至可造成肺栓塞及脑梗死,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本文采用Autar量表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评估和筛查,对深静脉血栓中高风险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体现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有效预防并降低了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