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学习期间,一些地方的学校除了要求日常网课学习以视频、拍照的方式交作业,还要求将显示孩子多才多艺的“成果展”上传到微信群。这些“别出心裁”的作品背后,是不少家长内心的无奈哭喊:“快被小学老师折腾疯了!”
眼下,部分学校对小学生作业的技术难度要求越来越高,年级门槛越来越低。虽然学校鼓励孩子锻炼动手能力,拓展综合素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手抄报、短视频、思维导图等技术化作业大大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畴,难免沦为形式。“每次做幻灯片展示花费一上午,每天画一张疫情人数统计图要两小时”,家长代劳尚且如此耗时耗力,遑论小学生们?思维导图本是一种图文并重的发散性思維训练工具,近年来风靡各地小学。有的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将各科知识画成思维导图。事实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思维导图比较抽象,并不容易理解。到头来,不仅增加了学习负担,而且起不了多大实际作用。
此外,华而不实的作业,也大大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工作劳累一天回家还得帮孩子完成各种花样作业,可谓不胜其烦。
因此,家庭作业反形式主义,也不妨开出一份负面清单。有关部门应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意见,明确各年级不宜布置的作业形式,从而规范学校教学工作,推动作业减负增效,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