铎印
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不久前印发通知,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推进“非遗+扶贫”,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一年多以来,全国39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50个省级贫困县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2310个,带动46.38万人参与就业,带动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各地各部门应支持县市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积极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参与就业,让“非遗+扶贫”促进就业增收。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人才培养,支持研培高校为贫困地区有意愿、有一定基础的非遗传承人群提供免费研修研习培训,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帮助他们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非遗保护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新途径,支持高校、企业或相关单位在条件成熟的贫困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升设计水平和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引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吃“文化饭”,走致富路,鞏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