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若干思考

2020-06-03 17:20张革华张飞凤
青年时代 2020年9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媒体融合安全

张革华 张飞凤

摘 要: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将变得更为复杂,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要准确把握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此,要统筹规划,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领导;健全机制,加快构建科学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体系;正本清源,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监管力度;行为引导,重视高校意识形态的正能量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意识形态;媒体融合;安全;高校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推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随着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意识形态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正确有效应对媒体融合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对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乃至国家中的主导地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这个思想活跃的场所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所以其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必须被牢牢掌握。

一、媒体融合视域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意义

意识形态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确保我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局势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源源不断,这“三个确保”明确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事关办什么样和怎么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国共产党对我国高校的领导,事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三个事关”再次明确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明确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同時也明确指出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来推动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二)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不能忽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是题中应有之意。意识形态在国家文化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其核心和灵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高校是创新、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在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高校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熏陶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一份力量。进入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高校必须担负起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走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战略

高校是为国家提供人才的摇篮,是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输送人才的基地。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家国情怀,那么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学生在网络媒体平台上获取的信息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这些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目前仍是缺乏理性思辨的群体,这些混杂的信息无一不在提醒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成为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如果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出现问题,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甚至是国家的走向。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战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时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发展态势,在新时代更加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宣传教育,以大学生易理解、感兴趣、能认同的方式推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领大学生不断进步,使其越来越符合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最终成长为这一时代合格的建设者。

二、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党对媒体融合发展越来越重视,2019年提出媒体融合要纵深发展。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确保我党能够牢牢把握我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在促进我国意识形态更好建设的同时,也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困境,首当其冲的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一)社会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一方面可以做强做大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另一方面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如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这些社会思潮冲击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对我国人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各种社会思潮代表了一定社会利益集团的功利性色彩在社会中传播,以歪曲事实、煽动舆论、诋毁主流意识形态等形式来诱导人们。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基本离不开网络,所以他们最容易接触到这些社会思潮所传播的不良信息。各种社会思潮的持续传播,会逐渐降低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混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次,大多数社会思潮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相悖。社会思潮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让更多的民众接触、了解、认同它的价值观,从而曲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动摇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再者,社会思潮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双刃剑的消极作用覆盖了它微乎其微的积极作用,它的消极影响对社会进步产生了阻碍,其通过逐渐消解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以宣传自身的观点,达到它背后社会集团的不正当利益。最后,社会思潮发展的长期性、隐蔽性会于无形之中冲击人们已有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是在长期潜伏之后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过程往往是不易被察觉的。社会思潮自身具有的这些属性阻碍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宣传,冲击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二)高校运行机制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性

高校作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不仅扮演着宣传者的角色,更需要成为意识形态的创新者。目前,我国高校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工作普遍做得比较到位,但在意识形态创新方面还需下大功夫。首先,高校侧重于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削弱了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我国高校普遍追求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十分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认为科研创新是高校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因此,对社会科学的支持力度也就明显低于理工科,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创新被忽视。其次,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削弱了意识形态的创新性。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者多为非专业的教师,他们完成上课任务后在不熟悉的领域进行研究和创新的实效性是较难估计的,也就鲜有创新性。最后,高校把自己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为宣传者,忽视了自己创新者的身份。高校会设置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评价体系,而忽略了意识形态工作评价体系的创新。在缺少激发意识形态创新的机制体系的情况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性也就随之被削弱。

(三)教师队伍影响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中普遍缺少积极性。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高校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教师作为高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然也会遇到更加严峻的挑战、承担更多的教书育人之外的任务。首先,教师的发展方向被限制,影响他们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性。各高校争先恐后建设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对教师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导致出现重职称、重学历、重论文的片面发展观,由此往往在注重提升教师职称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本职责任——育人,因此,教师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缺少积极性。其次,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他们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对于教师是否有自觉把主流意识形态融会贯通到其他课程体系中没有硬性要求。这就造成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提及有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认为教授好自己责任内的课程即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高校教师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缺少积极性。再者,教师的教学方式老化影响他们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性。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为“放养式”教学,他们认为与所授专业关联度不大的知识体系应由学生自主学习,其自身理念导致他们缺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性。最后,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影响他们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性。教师自身知识体系不完善,对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很多教师并未作深入研究,还停留在学习状态。这导致其不能很好地为学生讲授意识形态的内容,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

(四)学生自身缺乏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主性

高校学生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主性是指学生能够自觉学习,而不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的强制要求进行学习。目前,高校学生学习主流意识形态普遍缺少自主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高校讲授有关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课程有限。高校学生在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的成效是不明显的。学生在不能很好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内容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也兴趣不大,因此平时能够自主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况就少之又少。其次,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不足,对其重要性不清晰,认为其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人生发展关联性不大,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再者,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进入大学后,结束了高中紧张高压的学习模式,学生突然有了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就把学生的主要职责抛之脑后,自觉学习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成了一件奢求之事。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老化,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自己也能够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到,或者在以往已经接触到,因此不能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的内容必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尽管高校对最新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是到位的,但学生主要是从课堂中学习的,而课堂知识的老化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主性。

三、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道:“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2]媒体融合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需要面对的新情况之一,其发展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社会思潮的涌现、价值体系的多元化等变化。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也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要不断探索、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应对策略,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开展。

(一)统筹规划,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思想宣传会议中明确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3]。同时,习近平在其他会议中又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4]。我国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领导。一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方向引领。党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防止社会多元化思潮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思想引领。高校的意识形态内容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的内容,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并结合大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教导大学生能够理性思辨各种问题,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探知的积极性,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三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行为引领。高校党委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位,根据不同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多与教师、学生接触,了解基层群体的想法,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发挥模范作用,对主流意识形态做到知行合一。

(二)健全机制,构建大数据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体系

媒体融合视域下要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认真摸清媒体融合传播的新特點、新规律。要基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求,把握好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构建大数据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体系。在大数据下,面对大量、多变的意识形态内容,以新型的处理方式更好地解决意识形态问题。一是运用大数据为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排查隐患。大数据是一种新的能源,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整合、分析与运用,可以发现新知识,增长新智慧,创造新价值[5]。高校师生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容易被存在的潜在隐患误导,因此,要积极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大数据信息中心,以掌握其意识形态的动态发展,并进行及时调整,同时也要制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大数据规章制度,以保证师生的个人隐私。二是运用大数据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进行融会贯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领导层的工作指示下达给基层工作人员,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只能掌握自己工作范围内有限的信息,所以不能高效推进工作。这时就要通过大数据建立意识形态工作网,强化平台联动、机制统筹,形成意识形态安全的数据共享和融汇聚合机制。

(三)正本清源,加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监管力度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利益调整、制度欠缺等问题都影响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需要从根本和源头上加以整顿清理,化解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消极影响,不断加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监管力度。一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厘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消极影响,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媒体融合视域下,要努力构建电子监管平台,通过对高校信息的接受和输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不合乎事宜的信息并进行处理。二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凸显意识形态的正能量作用。在媒体融合下,高校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五花八门,高校的相关工作部门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到正本清源,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四)行为引导,发挥高校意识形态的正能量作用

意识形态凝聚着一个国家的核心思想,发挥好意识形态的作用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师生学习意识形态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能否把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外化为自身行动是检验意识形态是否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要发挥意识形态的正能量作用,对高校师生进行行为引导,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在我国整个意识形态体系中居于重要位置,高校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引导教师和学生自觉与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作斗争。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能够引导和帮助高校师生约束自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适应性、创新性和导向性[6]。三是坚持以中国梦为引导。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这是中国几代人的梦,也是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要坚持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发师生奋进的动力,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师生对中国梦的认同,坚持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多元思潮划清界限,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五)与时俱进,注重高校意识形态体系的创新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意识形态体系也要与时俱进。意识形态产生于社会存在,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高校的意识形态体系不仅要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体系,更要积极创新,把新鲜的血液注入意识形态体系,为意识形态工作增添新动力。一是高校要不断创新其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要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课堂上,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高校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把宣传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易理解、感兴趣。二是高校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运行机制。正确权衡意识形态工作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立公平公正的意识形态工作评价体系,培养专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对学生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材施教,在工作过程中要保留好办法、改变老办法、创新新办法,保质保量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参考文献:

[1]董洪亮,赵婀娜,张烁,等.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16-12-09(00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J].有线电视技术,2018(9):7-8.

[4]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5]覃红,许亨洪.试论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2018(7):19-23.

[6]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政教育研究,2014(6):29-33.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媒体融合安全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