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笛
自行车扎胎,我到路的下坡拐弯处去修。
去时是下午近两点钟,店铺前扳手、废胎、盛着脏水的盆和碎小的零件摊了一地。门前没有坐着修车人。我迈过台阶去喊他,阶前的地面被染得泛黑,腻腻的油黏在上面。头顶夏日的阳光炽烈灼人,近处的树狠狠地吮吸着阳光,墨绿色的叶子饱满发亮地站在枝头。屋内是暗的,捕捉不到光的气息,寄生着冷清和凉意。我朝屋里喊,却在门前缩住了脚。
用非常细腻的环境描写开篇,仿若油画一般,为读者呈现了夏日里一间修车铺的景象,引发读者的好奇,为后文的展开蓄势。
一个男人走了出来,褪色泛白的綠短袖上衣长及大腿,卷着裤脚的小腿上沾着不对称的黑点。他趿了双人字拖,捏着半个鸡蛋,手指像烙干的黑树枝。这个男人应该就是店主吧,因为他和门外那堆东西散着相同的气息。他吞下半个鸡蛋,一言不发地跟着我往外走,随后指着门外的自行车问我要补哪个胎。
“好像是前胎。”我并不是特别确定,爸爸只告诉我自行车扎胎了。
“别来这不确定,问好是哪个才能修,不然两个胎都拆了又费力气又要收你两倍的钱。”他独自念叨着转身进屋,留我在原地打电话确认。
旧短袖、人字拖、黑树枝般的手指、吞鸡蛋、不甚客气的口吻……作者的观察很仔细,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个不修边幅、大大咧咧的修车匠的形象。
电话挂断,我回头叫他,他正倚着里屋门口的桌子,提着半瓶酒,冲咽下最后那口鸡蛋。
“叔叔,是前轮!”
“嗯。”他随后又趿着人字拖出场了。一手扶把,一手扶座,车子放倒,拿起工具放气,顺着轮胎摸索。等我回过神,他已经撕开胶条,开始修补了。
“是这儿被扎破的吗?”我实在没想到他找漏气的洞能找得这么快。
“不是这儿我补它干吗?”他的反问让我哑口无言。
“上什么学了?”他接着又问我。
“在上高三。”
“那明年要去念大学了。”他语气竟难得地变得温柔起来,“这补胎就和你学习一样嘛,哪里不会才要补哪里,不然光学那一点会的有啥用?考试也得这样,不要在那里光和几道难题死耗着,要是都会还考啥?就是要先把自己会的题做好,不然你不会的题没做上,会的题又没时间去做,还有啥分?”
他来来回回讲这个道理,而我的确没想到一个修车匠居然还懂这些。
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进一步丰富修车匠的形象——不仅手艺精湛,而且还能从生活中总结出一些道理,出乎作者的意料,也让读者改变了对修车匠最初的印象。
“吃饭了吗?”路过的叔叔笑着和他打招呼。
“刚吃完一半,一顿饭得分好几次啊……”
洞补好后,他开始将车胎重新装回车里去。我看到他快速转动着车胎,树影恰到好处地挡在他额前,他熟练的动作和平静的神态仿佛把时间都拽得慢了下来。
等我回过神来,他正起身擦手。
“多少钱?”我问。
“五元。”
我拿出钱递给他,并说了声“谢谢”。他“嗯”了一声,接过钱,转身走进了屋里。
我骑上车离开,这时才发觉原来街道两边有那么多小小的、暗暗的修车铺。而铺子里的修车匠们大都是中老年人,他们半生的时光,也许都在守着一间四季暗光的小店铺,在飞速前进的社会的边缘地带,把时间打进圆滚滚的轮胎里。
他们在文明的洪流中摇摇晃晃地跟随着,哪怕现在开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他们仍然努力跟随着。
岁月在他们身上被煮得沸腾后又冷却下来,一升一降,已是坚守半生的距离。
暗光不暗,寡味的半生也可以很厚实。
最后升华主旨,描述对象从个体扩大到群体,并探讨群体的生命价值,不仅呼应标题,还凸显了作者的思考深度,给了文章一个漂亮的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