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如何挖掘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利用地方高校这一宝贵资源,更好地借助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传承和保护传统的音乐文化,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高校 传统音乐文化 传承 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112-02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增强地方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使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必须注入新鲜血液,依靠新生力量使之焕发青春。必须通过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源源不断的加入。因此,如何挖掘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高校的社会功能也逐步形成。主要包括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以及传承创新文化的四大功能。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式的象牙塔,而是以开放的姿态逐步与社会接轨,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尤其是地方高校,它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而且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阵地。众所周知,文化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地方高校在服务文化发展特别是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引领文化进步,推动文化建设是地方高校的天然使命
高校的本质就在于文化,其中包括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创新。脱离了这些本质性功能,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地方高校更是与当地的文化起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传统音乐文化,更需要当地文化的积淀和滋养。
例如极具地方特色的怀梆、二股弦、火龙舞等传统音乐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地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传统的音乐文化形式传承保护下来并发扬光大。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地方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地方高校通过人才培养,为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培养合格的人才,地方高校通过区域文化研究,处理好地方文化保护、开发、挖掘、传承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责无旁贷。高校既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文化高地。我们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文化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文化传承、育人服务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作用
中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原传统音乐艺术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传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其中,贾湖骨笛的发现堪称世界奇迹。它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华音乐史,而且将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到900年前。这是中原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令人自豪,令人骄傲。然而这些都已成为历史,如今的河南虽然是文化大省,但不是文化强省。目前,河南对中国传统古乐的整理、创作与演出亟待开掘,市场潜力巨大。但省市县国有专业院团囿于专业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创作动力不强、精品佳作不多等问题,乏善可陈。更重要的是,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没有一所音乐类专业院校,并且现有音乐专业的学科门类不全、教学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形势不理想……这些问题,都将制约地方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作用发挥。
要想使我们的传统艺术形式重放异彩,首先要在学校建立文化阵地。培养和发掘人才。以焦作师专为例,其不仅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而且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校不仅将怀梆艺术引进课堂,而且还面向全校开设戏曲课程赏析等选修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储备了人才。
三、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努力实现传承与发展的双赢
近年来,由于焦作师专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大量了田野调查。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累累硕果。焦作师专音乐学院的王建设教授在对古戏楼方面的研究可谓全国知名,在《中国戏剧》《戏剧文学》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撰写了多篇相关论文并成功申报了国家级课题。焦作师专覃怀研究所所长程峰教授在古戏楼碑刻方面的研究也是颇有建树,出版了多部专著,并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以及省电视台的采访。大大提高了本校的知名度和社会的关注度。他们的执着与坚守也带动了一批年轻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每周四晚上,覃怀研究所都会举行学术沙龙,全校各个专业的老师们都会齐聚一堂,大家在一起讨论学术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分享各自的科研成果。近两年,焦作师专音乐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45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主持厅、局级项目13项、参与教材、著作的编写5部、公开发表或创作指导的艺术作品或省级奖励20余项。真正形成了传承与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加速了地方文化特色课程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音乐在安邦定国、教化人群、启迪心智、滋养人心、愉悦生活等方面具有其他领域和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历史文化教科书。相较于其他专业门类,音乐专业容易展示、代表一個地方的形象、风采与风貌。因此,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亟需以打造特色品牌、特色项目为抓手和突破口,实现“异军突起”“弯道超车”,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先行先试者,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的改革之路。既立足于本土,又辐射于全国。
五、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正因为这一特点,使得它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人才的匮乏。随着老一辈艺术人才的年龄增长,传统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窘境。焦作师专的《怀梆》课程,由于怀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玉清老师的年事已高,而不得不被迫停课,改为《豫剧演唱》课程。而《豫剧演唱》课程的薛丽灵老师也到了退休年龄。其次,宣传力度不到位,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缺乏了解,不愿意潜心研究,使得这些传统音乐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遭遇瓶颈。再次,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领导没有意识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资金、师资等各方面政策支持不到位,使得广大艺术工作者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缺乏创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笔者非常关注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本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以河南省为例,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的艺术同仁也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专门成立了“勋”的制作演奏研究基地;黄淮学院组建了弹拨乐团。
六、结语
文化决定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不仅要建设经济强国,更要打造文化强国。高校是文化载体,同时是文化高地,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天然使命。笔者认为:必须精准定位,选好项目,找准突破口,借助地方高校的资源,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优秀人才在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今时代,任何一個国家和民族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先进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仅要提高经济实力,更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不能一蹴而就,但积淀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创造活力,定能厚积薄发。地方高校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积极努力,让传统音乐文化焕发光彩;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EB/OL].2002-07-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EB/OL].2006-03-08.
[3]张建忠,黄丽娜.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02):18-20.
[4]赵侠,张海洋.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3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