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点线面”相结合整休学习模式的研究

2020-06-03 08:42王蕾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点线面

【摘要】点线面是平面艺术造型的三种基本形态。点线面相结合的美术学习,强调学生在学校美术学习的“整体性”,探索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即找准“链接点”、打通“衔接线”、把握“多层面”。始终以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由点及线再入面,始终在“场”中学习的过程,让学校美术学习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追寻主体性、融合生活美感、体悟生命的过程。

【关键词】链接点 衔接线 多层面 整体学习

在新一轮新美术课堂的转型过程中,“美术核心素养”成为热点话题。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是美术学科独有的素养培养。长期以来,小学美术学习主要以课堂学习、社团提升、参加比赛、主题活动等多元形态存在,其间的关系相互并行,联系不够密切,缺乏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校文化建设,缺乏审美,不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是活动为主题服务,学生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关联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深度学习。

三是课堂变得有生机,但更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探索,缺乏综合的体验,没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且缺乏持续性。

四是在美术活动中评价一直以“作品或作业呈现促学”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不能适用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是多元形态之间缺乏联系,呈碎片化状态,缺乏整体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需要是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从解决实际的问题出发,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学校、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学习。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指导,小学美术学习学生需要的是综合的感受、体验和领悟。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习过程中带有主观的烙印,从而形成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创造性的结果,这就更需要“整体”美术学习。

一、强化顶层设计,找准“链接点”

美术整体学习就是通过多元化、多角度、多载体的视觉体验,在顶层设计时秉承整体着眼、主体着力、形成合力的整合观,使呈现的视觉素材、实践的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方式,既体现审美价值,又在统整的过程中发展美术学习的生命价值。 链接点首先是锁定“静态”,建审美体验场。学校不仅是一个地方,也不只是一个场所,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意义的体验场。校园内物与物的关系和秩序,反映的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视觉享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术学习便发生了。

例如,学校的艺术长廊里中外美术大师及其作品,会成为大家共同的艺术话题和培养必备的美术素养方式之一;摆放融合度、关联度高的可视可触的艺术雕塑,不管是米开朗琪罗的优雅流畅,还是亨利摩尔的抽象表达,都传达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与艺术理想,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更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设计一面“鱼鳞亮片布料拼接”的涂鸦墙,上下半片的铁片在学生手中灵动闪耀,鱼鳞元素在“睁开闭合”的俏皮中增加了美术的趣味性。

链接点其次是延展“动态”,拓审美实践场。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说过“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

例如,可以創建展览课堂,在“会讲故事的砖石”汉画像砖公益巡展进校园活动中,学生成立“汉画像砖讲解团”自主研究相关知识,在经历了参观展览、观看纪录片、制作拓片等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后,形成了通过图像识读、审美介入、文化理解、多元探趣等体验,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情、趣、意”的综合美术体验。在美术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美术作品的识读,并将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作品中发觉人文内涵。对每一个有关美术作品的欣赏话题,教师还应关注课堂外延的美术学习,从课堂教学的平面层面走向课外的综合层面,以此推动美术教育的综合化进程。

二、关注学生主体,打通“衔接线”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通过积极主动的设计、尝试、感悟、质疑、评价、总结、反思、调整等师生双线活动,实现高效美术学习。

其一,衔接课堂教学,增强综合体验。课堂教学是美术学习的主渠道,小学美术整体学习模式强调要以综合的、整体的方法论为指导,从相互关联的教学元素间的衔接点着手,联结学生的知觉体验、审美经验、视觉识读、表现创想、情感表达等不同的学习点,将其串点成线,从而发展和实现师生的综合素养与生命意义的综合性美术教育。

例如,在一节《借班上课》的导课中设计了这样的“暖场”活动,从“美术表现”人手,起到了“因情入境”的效果。具体情境是:老师问候大家好!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王蕾”,“蕾”字的含义是未开的花朵,我的名字是爸爸妈妈起的,父母期望我的人生像花一样,我名字里有家人的期许和祝愿!接着提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知道是谁起的名字吗?有什么含义吗?知道你名字的故事吗?”在交流后,教师小结:其实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父母和长辈对我们深深的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爱、体会爱、表达爱比学习知识还重要!今天在杭州遇见,愿这40分钟能成为我们彼此难忘的记忆。暖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与美术学科紧密相连。

其二,衔接学生差异,开发学习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需要。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鸟的家》一课时,提问:“鸟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回答:“鸟会飞,”有的学生补充说:“鸟有翅膀……”教师高兴并肯定地说:“同学们说得很好,有翅膀,会飞是鸟的主要特点。”结果,教师的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便站起来提出疑问:“老师,鸵鸟也是鸟,也有两只翅膀,可它为什么不会飞呢?飞机有两只翅膀,还会飞,可它不是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众多课堂未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素养和能力。“核心素养”时代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都将被重新定义,儿童的感受、表现、鉴赏、创造路径也将被重新演绎。

其三,衔接生活密码,提升审美能力。融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美术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的“美术现实”,他们凭借这些“经验”到达“最近发展区”。美术学习应围绕美术五个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和个人兴趣,探寻唤醒学生对艺术情感的诠释和表现,让学生不断认识到美术学习的价值及其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椅子”这个和我们生活密切相连的物体,教师对“椅子与人生、椅子与身体、椅子与我们、椅子与赏析”的设计推陈出新,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椅子与人生”环节中,观看了日本设计师岩仓荣利的视频,学生很受感动,在体会中写道:一个人能一生专注地设计椅子,并把设计的对象当成朋友一样对待,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他使我对设计、对美术、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椅子与我们”环节中,教师设计了“立体盒子找适合场景搭配椅子”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转动立体盒子发现不同样子的椅子,并为他们选择匹配的适合场景。设计是为生活服务的,结合美术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生活。

三、着眼评价过程,把握“多层面”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而对学生的美术作业或作品进行正确、适当、有效的评价,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分析、反思具有重要意义。在美术活动中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以“作品成果促学”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教师往往以个人的审美倾向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美术整体学习模式中,评价应重学习过程轻呈现结果、重全员参与轻个体行动。在学生层面,重点把握“研究和解决”,引导学生通过美术自主体验、探究、实践去主动发现、创造、反思,开展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的评价;在教师层面,重点把握“搭建和创新”,如通过微信公眾号对美术活动及内容形式进行发布或作品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热情;在家长层面,重点把握“参与和交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统一布置美术实践作业,通过各类体验和探究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走向社会;在学校层面,重点把握“指导和评价”,可以结合学校的升旗仪式进行表彰奖励,也可以在学校设置“美术格子”进行平台展示,还可以共享智慧,制作PPT、结合视频等影像资料进行立体作业交流展示。

小学美术整体学习模式,在教学观念方面关注美术核心素养,关联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美术学习还给学生、还原生活。学生的美感经验会转换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未来的生活和职业,那么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参考文献】

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点线面
吴冠中的点线面
点线面
点线面
淮安市淮安区“点线面”结合 构筑百日攻坚“大安全”格局
结构之美
勾股定理应用“点线面”
基于Baja电车点线面动态仿真转向设计
东郊记忆——点线面
例说无交点线面角的求法
绘画点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