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清华
摘 要: 一个社会要良性运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不断前进的动力;一个是在前进中要保持平衡。二者要相互协调,保持有机统一。而要让社会既有动力又有平衡,就必须建立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并且要适时保持这两大基本机制必要的张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总体上看,没有较好地处理动力和平衡的有机统一关系,整体上处于动力不足、平衡有余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词: 制度建设; 动力; 平衡; 统一
中图分类号: D6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20.02.012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ystem Construction: Unification of Dynamic and Balance
——A New Perspective Based on Soci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TAN Qing-hua
(Party School of Liuzhou Committee of CPC, Liuzhou 545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un a society well, two basic conditions must be met: one is the driving dynamic for continuous progress; the other is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in the process of progress. They should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and keep organic unification. To make the society have both dynamic and balance, we must establish the power mechanism and balance mechanism, as well as maintain the essential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basic mechanisms in tim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on the whole, some problems appeared, no better handling of the organic unity of power and balance; insufficient power and surplus balanc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established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generally realized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power mechanism and the balance mechanism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people to create the two wonders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social stability, which are rare in the world, and fully demonstrat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system construction; dynamic; balance; unification
黨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我国之所以能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发展“两大奇迹”,根本原因在于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注重全面把握并处理好动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社会良性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机制
一个社会要良性运行必须具备动力和平衡两个基本条件。而要让社会既有动力又有平衡,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有效机制。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两大基本机制。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方式就好比自行车前进过程。当自行车要往前运动时,必定会涉及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动力机制的问题,即自行车要往前走,骑车者就必须通过自己的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旦先前的动力导致的惯性消失了,又没有新的动力补充上去,自行车也就无法再向前运动了;另一个是平衡机制的问题,即自行车在向前运动时,必须保持好自己的平衡。通常,假如骑车者是新手,缺乏良好的平衡技术,他的自行车就有可能在行驶的过程中倒下来;反之,假如骑车者是老手,具有熟练的平衡技术,他的自行车的行驶就会既快又稳。也就是说,一个社会要良性运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不断前进的动力;一个是在前进中要保持平衡。二者要相互协调和保持张力,有机统一,失去了动力,社会就不能前进,平衡也难以维持;失去了平衡,就会破坏动力,社会就会失序甚至混乱和解体[2]。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3]17
所谓动力机制就是指由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及其作用机理。动力机制的基本体现是社会活力。经济领域表现为生产效率;政治领域表现为政府效能;文化领域表现为创新精神;社会领域表现为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功能是解决社会赖以发展的动力,即既让一切创造财富和创新能力的源泉充分涌流,又使每个人各尽所能。衡量动力机制的标准主要是速度、效率和活力。考察一个社会的动力机制状况,就要考察它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创新能力;能否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使社会各要素、各领域和各方面充满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所谓平衡机制就是指社会各基本要素和部分之间保持协调、和谐且稳定有序运行的机理。平衡机制最重要的体现是和谐。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公平分配利益;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公平正义;文化领域主要表现为和谐思维;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人们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平衡机制的基本要素是: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公正和谐、稳定有序。它既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全面协调,又注重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人的身心之间的和谐。平衡机制的功能是通过平衡利益分配和整合价值取向,使速度与稳定、效率与公平达到均衡,形成一种稳定有序、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状态。考察一个社会的平衡机制状况,就要考察它能否使全体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能否使社会各要素、各领域、各方面的关系处于协调状态[4]。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他们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平衡机制问题放到唯物史观中进行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一系列相应的变化,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同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否则,社会就会出现停滞或混乱,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只注重动力机制发展,而忽略平衡机制的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于封建制度,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但是由于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互相展开激烈的竞争,竭力争夺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极为深刻和形象的描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5]405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过分重视动力机制,而忽略平衡机制构建,结果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5]406“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5]40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必然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也就是说,社会财富日益在少数人手中积聚,大多数人却受到贫困的威胁。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占有从总体上看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结合处于畸形状态,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总体上看,没有较好地处理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关系,整体上处于动力机制不足、平衡机制有余的状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实现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统一奠定了根本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我国开始过分重视平衡机制,而轻视了动力机制。经济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绝对统治地位的确立,使利益关系单一化、僵化,分配上实行近似于平均主义的制度;政治上,随着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加强,国家权力逐渐向党的系统移动,党政不分,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监督作用削弱;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强调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忽略了地方权利;由于司法制度和行政监察制度的削弱,使法律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严重弱化;思想文化上,强调通过意识形态的批判对人们进行控制,造成人们思想僵化。另外,通过单位制和人民公社等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严密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些因素导致社会内在矛盾逐渐暴露,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减弱。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上制度体制进一步向“左”发展,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甚至出现了社会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相互“负向”发展的倾向。一方面,社会平衡机制阻碍社会动力机制激发。社会平衡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明显缺乏发展取向,也就是说是一种僵化的平衡机制。例如,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等导致社会的平均化,压制合理竞争,不利于社会分化和有序流动,消解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使社会缺乏应有的活力。而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需要有合理的社会分化和流动以及合理的竞争,从而保持社会有持續的、强劲的动力,特别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发达,这种动力的需求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社会动力机制缺乏又强化了社会平衡机制。社会动力机制缺乏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使社会缺乏基本的物质基础,使得在人口众多且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追求的大国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主义,势必走向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社会平均主义,更强化了社会平衡机制。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也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逐渐确立。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之所以实现如此快的进步和发展,从社会运行机制的角度看,就是通过体制改革,建构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总体上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
动力机制激发了社会活力,既为社会平衡机制奠定了基础,又满足社会平衡机制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激发社会活力,建构动力机制是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社会需要动力。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活动,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2]这种动力主要包括物质动力、政治动力和精神动力。物质动力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利益分化。这种机制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产生了人们之间普遍的利益分化,同时使人们的行为与其利益之间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根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人们可以合理合法地用自己的劳动、经营和创造,得到应得的报酬和收入。劳动、技术、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都可以按贡献参与分配。任何人只要付出了劳动,实现了价值,就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和财富。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压力普遍增大,不管是企业职工,还是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如果工作业绩平平,就有可能下岗,这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克服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病,实现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6]3。当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也对社会活力的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活力的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平衡机制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发展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实现社会平衡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对社会平衡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取决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全面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当代中国社会平衡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任何社会的混乱以致解体,不能单纯地从社会物质利益分配中去寻找,而且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社会物质财富匮乏这个根源中去寻找。如果一个社会整体生产力落后,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那么,该社会必然会出现两种情况:或者由于各方面利益不能满足,甚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能满足,导致人们为求生存的斗争愈演愈烈以至于不可调和;或者靠强有力的政权进行强制性分配(如平均主义式的分配),这样做只能是共同贫穷下的低层次的公平,治标不治本,因而也不会有长久的成效。
当然,不仅经济发展为社会平衡机制奠定了基础,而且政治民主化等也是社会平衡机制的重要基础。因为民主实质上是确认社会成员平等、自主地参与社会利益分配和国家政治决策的过程,它使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成为国家的主人,从而支持和拥护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它也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为人民群众提供政治表达和参与的渠道与机制,使人民的利益要求、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能够通过合法、正常的途径向决策者表达,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客观的、科学的、全面的依据;另一方面,它为人民群众监督政府及其权力行为提供了相应的机制,使人民能通过多种方式监督政府行为,保障政府权力在正确的、合法的轨道上运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社会成员平等、自主地参与社会利益分配和国家政治决策,对社会平衡机制起到重要作用。当然,也适应了社会平衡机制的内在要求。因为社会平衡机制不是要实现僵化的平衡,而是有机的、动态的平衡,是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平衡,是确保民主权利基础上的平衡,也是社会结构分化基础上的平衡。也就是说,动态的有机的社会平衡就是社会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统一,其表征是分化和谐。只有人人有别,才能产生相互依赖,和谐统一才能以某种方式实现[7],只有在此基础上,社会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平衡机制促进了社会稳定,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保障。历史实践证明,没有社会平衡就没有社会秩序,没有社会秩序就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就会停滞、倒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立社会动力机制,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社会平衡机制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一是重视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称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体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提出“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从而把和谐社会目标提高到新的历史高度,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模式的转变。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二是重视社会共同富裕。不仅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要坚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同时,采取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就是先让有条件的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另一部分人和地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过程中高度重视防止两极分化,尤其强调完善利益分配、协调和保障制度,注重改善民生,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9]三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包括处理城乡关系、区域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个人和集体关系、局部和整体关系、当前和长远关系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四是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是利益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麦克贝思认为:“社会政策关切社会里共同生活的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之正确秩序,或关切各种管理个体和群体活动的原则,而这些活动对他人的生活和利益则构成影响。”[10]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應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等,并进一步规范这些制度的运行。正是由于对社会平衡机制的高度重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了各种有利于社会平衡的制度体系,从而保证了中国社会的长期团结和稳定,为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3]17。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实现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以及其他因素影响,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在某个历史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或客观存在一些差异。当前主要存在动力机制发挥良好,但平衡机制尚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问题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客观规律的制约,即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平衡首先要有社会动力,要实现社会发展,尤其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应该注重经济发展。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的,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由于平衡机制本身存在不足和缺陷,比如有些制度体制滞后,有些制度体制缺失,有些制度体制运行不规范等。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6]4。
三、结语
作为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治国理政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注意全面把握和处理好动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按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紧密结合的要求,制定和实施好治国理政的纲领、战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防止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向[2]。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6]3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11]总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以及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2]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4-15.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韩庆祥,王海滨.动力、平衡、调整的机制——一种哲学的社会分析框架[N].学习时报,2014-05-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吴忠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4.
[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156.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12.
[10]〔英〕理查德·蒂特马斯.社会政策10讲[M].江绍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6.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