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昊元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是大势所趋,也是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从理论上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有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也有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必然结果。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中也面临着思想观念难以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诸多困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正确的实践取向: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多元的师资队伍;建设兼具应用型与通识性的课程体系,建立分类评价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理论逻辑;实践取向
一、引言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可以看出,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已为政策所需,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也是大势所趋。然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也是如此,其在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经验的不足、硬性条件的限制加之转型中重新衍生出的各种问题,一部分学校和一些学者见此状况之后产生了“能不能转”“怎样转”“转了之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多学校便会一直处于观望状态,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也会面临阻力。本文正是基于这些问题,试图阐释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的理论逻辑,揭示转型中出现的种种困境,最后指出在实践中应该有怎样的取向。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由于扩招的原因和体制的变化,由几所本科院校合并或由专科升格而产生的新型本科院校。截至2015年,新建本科院校已有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理论逻辑
(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变动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很多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亟待调整。与此同时,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这些产业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数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现实中的情况却是出现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岗位又出现“缺人”的现象。
(二)政府政策的导向
从“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战略部署再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已经成为政府明确的政策导向,转型的号角已经在顶层设计中吹响。面对新形势下的产业转型,国家政策对于高校转型的及时跟进,为高校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注入了新的动力。因此,面对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普通本科院校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转型的过程中谋取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普通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新建本科院校把办学定位设置为研究型大学,在办学策略上盲目扩招,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甚至达到5万人以上,但是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空间和场地有限,难以承载如此多的在校学生,导致学生人均资源占有量极大缩小,办学质量难以提升。同时,还存在师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师资要么是原来的专科院校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进修成为高校教师,要么是刚毕业不久的硕士、博士到学校任教成为教师,这就决定了其在师资方面与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生师比较大,办学经费有限,使其无论在研究实力与还是培养质量都无法与老牌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若要谋得长远发展,必须寻求自身发展特色,而不应随着研究性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亦步亦趋。
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困境
(一)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本科院校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现状,认为这种定位才是“大学”的定位、应用型高校只是职业学校的一种说法,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就是“大学”降格为职业学校;教师方面,一部分本科院校教师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将学者降格为技师。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赞同转型,认为转型后自己便和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什么区别。而现实中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实力上比不上老牌的研究型大学,其培养的学生在研究能力方面也处于弱势,与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相比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这就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处在了“夹心层”,长期这样下去,必然丧失发展的活力,浪费大量的资源,对学校、学生和社会都非常不利。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一环,能否迅速转变思想观念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考验着一个学校的综合管理理念,也决定着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师资队伍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原来专科院校的教师升格而来,这部分教师往往重視实际操作,基础理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师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是刚毕业不久的硕士、博士,他们主要经历了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校门,基本就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应用经验。而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大量既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部分教师较少,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重要因素。
(三)课程设置中的困境
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课程,这部分课程是国家在相关文件中规定的课程,是应用型高校无法回避、必须开设的课程。同时,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还与师资有关,有的课程需要开设但是缺乏相应的师资,而有的课程可开设可不开设,但由于师资大量存在,便开设了相关课程。这就使得课程的供需错配,不仅影响了整个學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受其影响最大的最终还是学生。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必然要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于是有关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课程便自然而然地要通过通识课和公共课来实现,这种为了转型而大量开设通识课程的做法是自上而下的,在教师和学生中并未得到认可,那么实施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实践取向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办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是国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抓住时机,迎合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才有可能进入继高校扩招以来的又一次大发展时期。为此,必须明确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是类型的调整而非层次的升降,应用型高校是自立于高等教育行列的一种类型,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培养的人才需求量将会大幅上升,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迅速做出反应,从思想观念开始对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系列调整、超前规划,促使国家战略与学校规划有效对接、渐次落地。与此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要避免与传统的本科院校趋同。传统本科院校“千校一面”,同质化较为明显,要避免这一点,就需要在校本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专业群。校本设计是引领新建本科院校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灵魂,是转型建设之“纲”,规范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1]。在应用型高校层面也要尽量避免趋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二)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多元的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应用型高校需要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操作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以本校师资为基础,建立师资动态考评流动机制和继续教育进修制度,鼓励本校教师经常外出学习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可以在校企合作中聘任一部分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在学校担任教师,并建立与其岗位有效对接的机制,使其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长处,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目标。面对当前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要引进学校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不能再坐等人才“主动上门”,必须从原来的“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出击”[2]。除此之外,应用型高校还应转变用人观念,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选聘兼职优秀“双师型”教师、专家,盘活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三)建设兼具应用型与通识性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高校应当以培养适合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为此课程的设置必须更加突出应用性。在具体策略上,可以采取企业参与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的方式,充分吸纳企业的合理建议,建设与企业能够有效对接的实用性课程。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决定了高校教育要为育人服务,通识课与公共课便承担了这一重任。因此,应当合理设置专业课、实践课、通识课的比例。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已成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出路,新建本科院校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思想观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方面综合施策,不断提升自身办学实力和育人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区繁荣培养更多有用、可用、实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斌.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困境、动力与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5,3(6):66-70,75.
[2]张乂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转型”视阈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建设办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394-39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