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寒烟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闲来无事,读宋人张元干的《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相比之下,古代文人的雅逸,不仅仅在于寄意浪漫,更在于善以简约生动的语言禅点生活。“湖光潋滟,山色青葱,飞云渡月,柳影朦胧,微风翻荷,露珠闪烁”,寥寥几笔,词人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秀美而宁静的湖光山色图。突显在文字里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笔墨意趣,大风堂传人于振莲的水墨作品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于振莲,1950年生于山东文登,现居西安。20世纪70年代因机缘巧合,不但有幸成为“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何海霞的儿媳,而且因其天资聪慧、敏而好学,继而成为何海霞的入室弟子。于振莲不但深得其师何海霞、其师祖张大千的艺术精髓,更在博采众长的同时,深谙石涛所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其作品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既不失传统文人画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格调,又融入了时代精神,形成了鲜明的绘画艺术风格。其笔下林泉丘壑,立意雄奇、笔力雄健;花鸟鸣虫,格调新颖、清雅脱俗,花鸟作品尤以荷花见长。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清初学者魏禧在其著作《答施愈山侍读书》中亦提出过:“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
在恩师何海霞的教导和鼓励下,于振莲以谢赫的“六法”为理论基础,在坚持临摹经典、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登山临水,饱游沃览,目识心记,常年坚持写生和训练,做到“搜尽奇峰打草稿”,丘壑内营,走着纯正的笔墨道路。其把对山川、草木、鸣虫深刻的爱通过匠心经营绘著于笔端,赋予了自然万物独特的艺术情怀。
于振莲笔下的山水画作品,秉承师风,既有泼墨和水墨浅绛,又有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泼彩,同时在界画等诸多领域均有所涉猎,面貌多样。既有宏幅巨制,也有精致的小幅作品。其作品立意高远,构图或宏阔大气,或清峻秀丽。不论是全景式构图,还是取山水的一角,皆能“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所营造的作品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铺排有序,草木敷荣,溪水潺,间或有草庐绰约、舟子远钓,静谧中溢出诗情,雄浑中蕴有意趣。在技法上,于振莲着力强调以线造型,以墨辅之,用笔酣畅淋漓,干净利落,用墨浑厚松活不失秀潤。在骨法用笔的基础上,在干、湿、浓、淡的变化和点、线、面之间流荡着无限生机与气韵。风格上既有北派的粗放雄强,又有江南的苍润灵秀,笔墨精微、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大有“明月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明·沈周《写怀寄僧》)的星天月夜迥绝世尘的幽人境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颇得五代及宋元的风骨,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得不承认,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莲喻人,把莲花高洁的品质歌颂到了极致。而周敦颐应该没有料到,一千年后,以爱莲、画莲又以“爱莲说”为别称的于振莲,在长安画坛以水墨图的形式将莲又推向了新的高峰。
众所周知,在近代中国画坛,画莲花的大家首推张大千和潘天寿,潘天寿得荷之神,张大千得荷之魂。张大千画荷,早年多水墨写意,亦兼用浅绦法;中年受敦煌壁画之影响,兼作工笔重彩荷花,并作巨幅的墨荷和用没骨法画荷;到了晚年将山水画的泼墨技法运用到画荷上,开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其笔下,钩金荷花富丽堂皇,没骨荷花清妍秀丽,写意荷花水墨淋漓。于振莲画荷,虽然是受教于何海霞,然却颇得一代宗师张大千的风骨。
长期以来,于振莲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以目睹物,以心塑象”,用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构思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姿态万千。其所绘荷花,多以没骨法和泼彩法为主,彩墨并用。荷秆常以篆书的手法,一笔直下,气脉畅通,干上打点,上下相错,左右揖让,体现出一种清深雄厚的风格。荷叶以写意的笔法写出,或淡墨晕染,或先用大笔蘸淡花青扫出大体,等色干后,再用绿汁层层渲染,在筋络的空间留出叶脉的空隙。其用细笔勾勒花形,再根据荷花的不同颜色加以敷彩晕染。荷花的精工与大刀阔斧画成的荷叶两相对比,各见精妙。同时,在构图上其注重虚实节奏的变化,“实处密不透风,虚处疏可走马”,提按顿挫间,荷影婆娑,相映成趣,整个画面更是张弛有度,动静相如,洋溢着一种浑然天成的韶秀之美。而在作品中,也隐隐寄托出于振莲“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孟浩然的《题大禹寺义公禅房》)的隐逸情怀。
“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经过不断的艺术锤炼,于振莲把中国写意画中“花欲言,鸟欲语”、融诗入画的笔墨意趣融汇在作品间,给花鸟画赋予了更多的笔墨内涵。其笔下作品不但格调淡雅,而且意境空灵。同时,她通过对大自然中梅、兰、竹、菊乃至池鱼、游虾等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给人以酣畅淋漓的美学享受。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多年以来,于振莲秉承师训,在绘画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凭借深厚的文化艺术学养、扎实的笔墨功底,以技入道,将大风堂的绘画艺术不断传承的同时,技艺正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