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翔
摘 要:民族舞蹈的编排需要重点凸显出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如果舞蹈编排技法存在问题则会导致作品创新缺失,因此急需找寻到促进民族舞蹈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基于此,文章将主要针对当前民族舞蹈编排技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然后从多方面去研究分析民族舞蹈的编排技法与创新性问题。
关键词:民族舞蹈;编排技法;创新性
一、引言
在我国的艺术文化体系中,民族舞蹈属于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也赋予了我国民族舞蹈别样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舞蹈事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进步,大量优秀的舞蹈艺术家涌现,其中很多民族舞蹈作品享誉全球,凭借着多元化的编排技法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民族舞蹈的光彩。然后从近年来我国民族舞蹈作品的质量来看,在编排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存在编排创新乏力的情况,另一方面表现生活素材匮乏以及对文化背景了解的缺失,甚至出现了与人民大众生活相互脱节的情况。在这一环境背景之下,民族舞蹈的编排需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同步提高,紧握创新本质去不断整合,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二、民族舞蹈编排技法中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方面略显缺失
从舞蹈艺术的表现方式层面来看,许多舞蹈在编排技法方面存在高度雷同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2点。首先,大多数创造编导者对民族舞蹈中的民族背景不甚了解或是存在了解误区,尚不能精准地辨别具体特征。虽然舞蹈主要通过肢体动作去表达情感,但是不同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生活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在编排创作中一定要照顾到民族的地域性特征[1]。其次,大量效仿作品出现以及对成功的追捧,导致在民族舞蹈創作中难以找寻到个性化的创作道路,仅仅是“拿来主义”会导致民族舞蹈停滞不前以及抑制民族舞蹈创作灵感的涌现。创新是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根本,民族舞蹈的编排技法不仅仅要灵活运用扎实的知识储备,更要学会如何创新,找到民族舞蹈之魂。而创新也一定要坚守民族之风。从近年来中国的民族舞蹈作品来看,受到西方现代舞蹈影响较深,在创作方面也出现了方向偏差,表现形式更多强调渗透动作,与民族形象和精神不符。
(二)表现生活素材匮乏
许多文艺团体在民族舞蹈的素材创作方面极为匮乏,并且大部分还停留在民族习惯表现方面,所以会看到许多民族舞蹈作品仅仅是对民族生活的模仿再现。所以,我们需要对“再现”与“表现”的概念理清楚,其中“再现”属于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模仿,意在真实反映基本的生活面貌;而“表现”则是要求编者对生活进行观察与积累,然后将生活中的原始素材进行收集、整理、提炼与升华,最后以艺术化形式呈现出来[2]。舞蹈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既要再现,也要表现,更要充分认识到民族舞蹈对民族、对社会、对艺术的巨大推动。
(三)对文化背景了解的缺乏
在现阶段许多民族舞蹈的编排过程中,缺乏对本民族风俗、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必要了解,致使民族舞蹈编排技法能够反映出民族传统和文化内核的作品锐减,也倒是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创作的发展进入迟缓阶段。身为舞蹈创作者,一旦脱离生活实践则无法从中提取到生活因子,在舞蹈编排当中也将难以体现创新。
三、民族舞蹈的编排技法与创新
(一)兼具现代与传统意识
舞蹈编排者在民族舞蹈编排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创作理念的创新,在民族舞蹈富有的传统内涵基础上灵活融入现代文明内涵,并且以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确保民族舞蹈能够在现代环境中散发出传统文化魅力。以原生态民族舞蹈为例,这类舞蹈表现形式在历史文化价值表现方面尤为突出,大量这类舞蹈作品蕴含着我国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与多元文明形态,但是社会时代的变迁并未给此类文化经典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而且思想理念的转变也导致这些艺术瑰宝面临着传承无人的局面[3]。不难看出,永远活在人们记忆中的民族舞蹈终将被时代所淘汰,作为民族舞蹈的创作者与编排者,在作品创作中一定要重点考虑现代与传统意识在民族舞蹈作品中的交融,从而满足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实现民族舞蹈编排的创新。
(二)深入民族生活
民族舞蹈的根本在于真实的民族生活,而生活作为劳动人民最真挚的情感表现,同样也是民族舞蹈需要表达的核心。虽然民族舞蹈源自于民间,但所表达的却是人类生命意识当中最为纯粹自然的东西。这种艺术形式集合了情感、观念、信仰与文化等要素,无论民族种类也无论人民阶层,都能够用最直接的身体语言去表达出他们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主张,并且也表现出来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维护。所以,在民族舞蹈编排过程中需要深入民族生活,扎根于现实生活去积累更多素材,利用好所有对民族舞蹈创作有用的信息。以蒙古舞编排为例,在对该民族的舞蹈作品进行创作时就一定要对其本身的舞蹈风格进行精准定位,不可在展示蒙古族人民劳动生活的舞蹈当中加入不属于该民族的舞蹈动作,盲目追求的混搭会稀释本民族生活的本色。因此,民族舞蹈的编排与创新归根到底要结合本民族特色,与本民族人民生活实际高度贴近,才能够编排创作出更具价值的民族舞蹈。
(三)把握舞蹈动律要领
不同的民族舞蹈作品都有其显著特点,唯有把握住舞蹈中的动力特点,便抓住了舞蹈编排的灵感,这在民族舞蹈编排创作中属于重要环节。以朝鲜舞的编排创作为例,朝鲜族舞蹈的“动律”有着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也就是顿、抻、伸三个动作[4]。具体来讲,朝鲜族舞蹈中呼吸表现主要以“顿”作为开始,但是实际的表现形式并非停顿或静止,而成为了舞蹈呼吸中极富力量感的节点,跟随舞者的情绪起伏能够感受到“顿”的时高时低;呼吸中另外一个动作“抻”与“顿”进行比较来讲,“抻”的动作幅度更大且持续性更久;而“伸”则主要作为朝鲜舞呼吸结束使用,所以“伸”的动律感非常柔和。这3个动作便是朝鲜族民族舞蹈中的三大动律要领,倘若我们将“顿”视作为点,那么“抻”与“伸”便能理解为线。通过欣赏与分析朝鲜族舞蹈代表作《长白祥云》,能够看到这一民族舞蹈作品主要以拟物化的表演方式向受众呈现出来祥云在长白山间飘逸的景象,并且舞蹈动作的编排也牢牢把握住了朝鲜舞蹈中顿、抻、伸的动律特征,从而助推这一民族舞蹈作品价值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四)灵活运用编排技法
通过对民族舞蹈的编排技法进行合理且灵活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舞蹈的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还能够完美弥补民族舞蹈在叙事方面的不足。在舞蹈意境与情感表达上巧妙运用编排技法,保证内容的统一,则需要编排者对内容进行分解,以连贯动作进行表现,积极运用双人舞或是群舞的组合模式,通过点、线、面要素的运用去丰富作品。此外,在民族舞蹈编排过程中,还应重视音乐的配合与肢体语言的运用,通过静态与动态的变化协调以及对外部装饰、基本舞蹈结构编排的组合,从而打破思维局限去灵活运用各种编排技法。
(五)重视点、线、面的融合
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属于基础元素,这一理论在现代造型艺术的平面设计中起到重要指导作用,而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对于其他艺术门类创作也有一定的启示,可视作为所有艺术创作者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内容。民族舞蹈的编排创作同样需要重视点、线、面的融合,唯有科学的编排技法才能够让舞蹈表现得更具有视觉冲击力,通过这些技法的运用能够保证民族舞蹈拥有良好的叙事性,而且内涵也会在点、线、面当中有全面的表达。
以《长白祥云》这一民族舞蹈作品为例,在其中不仅有丰富的动律特征表现,而且点、线、面融合也得到了全面表现,其中穿着蓝白色舞裙的长白山朝鲜族姑娘漫步在长白山之间,由单个舞蹈演员的“点”逐渐演化为多个舞蹈演员营造的“面”,瞬间将长白山飘逸的景象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5]。又如在表达中国人民在地震面前坚韧不拔的舞蹈作品《废墟上的赞歌》,该舞蹈作品同样通过对点、线、面的运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汶川大地震时的震撼场面,舞蹈演员时而定格在舞台某一区域,时而用大开大合的动作去展示出地震的震撼场面,时而用无法琢磨的线条去呈现地震中众生情境。舞蹈编排者设计了横线、竖线等动作去模拟地震发生后山石掉落的情境,设计了斜线动作去呈现学生面对困境时的艰难境地。所以从这一舞蹈作品中,能够明确看到点、线、面的高度融合,彼此之间有承接、有连贯且有画面,高度还原了地震情境与人们的悲痛之情,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四、结语
民族舞蹈属于专业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编排技法的合理与精准使用能够为舞蹈作品增色不少,所以在民族舞蹈的创作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舞蹈编排技术,扎根于生活去创造出更多理想化作品。当然,民族舞蹈的编排技法进步与创新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需要舞蹈编排者大胆借鉴和充分吸收,结合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勇敢走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睿偲.民族舞蹈编排技法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艺术科技,2017(4):192.
[2]李欣.民族舞蹈的编排技法研究[J].戏剧之家,2014(16):170.
[3]万哲旭.关于民族舞蹈的编排技法与创新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3(4):141.
[4]段亞勋.民族舞蹈编排技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2(9):248.
[5]高伊依.民族舞蹈编排技法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1(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