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工
1月17日至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缅甸进行了为期2天的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也是他作为国家主席首访缅甸,还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9年后再度往访,并且又恰逢两国建交70周年的特殊时点。可以说,这是中缅交往史上一次堪称里程碑式的外交活动,对中缅关系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也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缅两国是山水相连、比邻而居的世代友邦,两国人民胞波(在缅语里“胞波”意为一母同胞的兄弟)情谊底蕴深厚,双方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4世纪,两国人民的先祖就打通了贯穿川滇缅印的商贸通道。近代以来,中缅两国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剥削,共同携手反抗殖民统治、一起反对霸权压迫,在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后努力探索富强道路,境遇相似。新中国的成立和缅甸的独立掀开了两国关系的历史新篇章,缅甸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率先承认新中国,也是第一个同新中国签订边界条约的亚洲邻国。20世纪50年代,中缅共同倡导并主动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树立了大小国家间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60年代,两国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顺利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不仅缔造了国际关系史上处理划界争端的一项重大创举和一段美好佳话,也为相邻国家间遵照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方式,和平解决边界矛盾、公正协调双边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和经典案例。
1月13日在缅甸皎漂马德岛雅玛小学拍摄的学生。
现今,中缅都已进入国家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自2015年新政府成立后,缅甸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中缅同处发展新阶段,让两国传统友谊站在了新起点,使“胞波”情谊再度焕发新生机。特别是,随着习近平主席此次对缅甸访问的圆满成功,两国进一步达成合力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开启了双边关系的新时代,给两国关系和“胞波”情谊增添了新动力、赋予了新内涵。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同缅方领导人就加快“一带一路”倡议与缅甸发展规划的融通对接,提高两国人民特别是缅甸民众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将双方资源潜能的互补性转化为现实发展和成果收益的互助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并达成新的重要共识。“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和发起,以提高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和永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实现中国与沿线及相关各国互补共进、协调发展、多方共赢为归宿的国际合作倡议。
缅甸地处南亚、東南亚结合部,位居亚太地缘板块与环印度洋区域交界处,毗邻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扼守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一侧的出口,并与中国、泰国、印度、孟加拉和老挝5国互为陆域邻国。缅甸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突出,既是陆上连接东亚、南亚和西亚关键通道,也是海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经航线。因而,缅甸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具有特别的战略意义,是“一带一路”沿线非常重要的国家。
事实上,缅甸也是最早响应和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之一。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缅甸立即行动、迅速跟进,积极探索、主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缅甸国家战略对接耦合的方式和路径,希望通过借力“一带一路”合作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昂山素季国务资政还分别于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先后两次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在2018年牵头成立缅甸“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领导委员会并亲任主席。
可见,对中缅来说,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有效带动沿线地区就业和经济发展,极大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既给两国关系带来了新契机,也为“胞波”情谊注入了新内涵。根据此次两国达成的共识和协议,双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在如下方面共同努力。
一是聚焦龙头项目,加强互联互通建设。两国同意着力推进皎漂经济特区、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仰光新城和公路铁路、电力能源等互联互通骨架建设,标志着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向实质铺展阶段转入。未来,一个北起中国云南,经中缅边境南下至曼德勒,再分别延伸到仰光和皎漂,三端支撑、三足鼎立的“人字形”合作大格局呼之欲出。
二是积极对接发展战略、全力落实产能合作。中国与缅甸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的客观差距,双方以加快落实“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产业对接为契机,以重点推动“中缅经济走廊”为抓手,既有利于缅甸深入参与全球生产链再分配、提高实体产业附加值,还有助于培育和扶持缅甸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改变缅甸长久以来技术更新停滞、经济结构落后的面貌;更有益于进一步释放各自的潜能和优势,促进“一带一路”合作成果更好地造福和惠及两国人民。
三是深化人文交流,强化民意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缅开展人文交流应当积极利用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先天条件和显著特点,通过加强教育、文化、旅游、宗教、媒体等社会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传统友谊,涵养打造“胞波”情谊的舆论氛围和坚实支撑,助益和促进历久弥坚的“胞波”情谊更加深入人心。中缅开展人文交流需要充分发挥跨境民族“同文”“同种”“同宗”“同源”的独特优势,“常见面”“勤串门”“多走动”,以“探亲戚、访邻居、聊家常”的方式促进民心相通、拉近情感距离,夯实筑牢中缅世代友好的社会根基和群众基础。
此外,缅甸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客来源地,双方在开展旅游合作方面具有巨大的互补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双方将2020年确定为“中缅文化旅游年”,并启动一整套相关后续推广活动,无疑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来到缅甸观光旅游,从而为两国人民之间深交友、广结谊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媒介。
展望未来,中缅关系具有实现更大发展的潜力和条件,相信在两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以中缅建交70周年为契机、以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为起点,双方将继续弘扬和传承世代友好、相亲相融的“胞波”情谊,巩固和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构建中缅友好交往和合作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实现推动中缅关系迈上新台阶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