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艳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国家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主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7年6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把乡村复兴作为一个大课题来谋划,提出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规律、契合实际的乡村发展与复兴的新路子,使“繁华都市”与“田园乡村”交相辉映[1]。
对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大浪潮来说,特色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怎么样彰显自己的特色,怎么样达到“一村一品”避免千村一面,这需要对村庄本身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快速推进,特有的地域文化景观受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在我们的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把地域特有的文化元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使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能够巧妙的融合。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地域因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方式的不同,建设人类文明程度的差别,从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所以它不再是局限于传统意义层面上的文化的概念,也不再是特指某种经济基础下的物质状态,而是受制于该地域的特定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表达出来的文化形态[2]。
图1 塘马墙绘戏台
地域文化作为乡村文化景观的核心和灵魂,在村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渗透融入到文化景观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乡村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躯壳”,而是带有文化内涵和灵魂的“生命体”。
图2 牛马塘薯文化小品
“特色”体现了村庄的竞争力。为了建设好特色田园乡村,必须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走多元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乡村是我们文化传承的最大载体,必须要充分挖掘地域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保护集体情感记忆,重构承载乡愁记忆、充满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
“田园”则呈现的是意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出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就是保护山水基底、历史肌理以及空间形态,协调乡村建筑、田园景观、自然风光,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关系,延续田园牧歌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乡村”凸显的是可持续。乡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镇和农村之间未能实现均衡发展,乡村失去了吸引力,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通过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创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农民的幸福感显著增强,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职业农民愿意留下来创业致富。乡村不仅要美丽,要宜居,更要有活力,只有三者统一成整体,乡村建设的发展才能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1]。
特色田园乡村景观的营造,最主要是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对消失的文化,加快恢复和补救;对现存的文化,重视保护和复兴;对隐形的文化,注重提炼和升华。在尊重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村庄原有的形态,对乡土文脉和乡贤文化要进行传承和弘扬,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从而丰富乡村的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
乡土景观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经济建设,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构成的环境综合体,比起城市景观设计所要关注的方面更为复杂,它是集土地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民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3]。
乡土景观存在这样几方面的特点:传统的本土材料的运用;本真的乡土色彩的体现;朴拙的民间工艺技术。在乡土景观设计中,地方传统材料是设计的首选,它们产自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下,是对地方特色的诠释,如自然石材,砖瓦,木材等能够和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宁静的景观。乡土景观中的色彩基调全靠材料及植物本身的颜色和质感来表现,具有鲜明的乡土朴素自然之美。民间的乡土工艺技术对当地的材料进行重新刻画和组合,将地域元素和符号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营造出乡土景观特有的主题和意境[4]。乡土景观的精髓是传统地域文化,离开了文化,也就让人记不住乡愁。沉淀了千年的民俗文化、传统节庆,生活方式等,都是乡土景观中独一无二的底蕴,同时也是乡土景观有别于其他景观的最重要的识别之处。
图3 乡土材料艺术铺装
后圩组地处浦口区西北部,位于老山山脉以西,隶属于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距离南京市中心约30km。后圩组西与安徽滁州接壤,东邻汤泉温泉旅游度假区、浦口高新区,南邻江苏省浦口经济开发区、桥林新城,作为南京的西大门,拥有“两省交界、三县接壤、五镇相连”的独特区位。
图1 后圩地形地貌
后圩背山面水,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其有着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其中以“文化”为核心文化。“”意为山谷,位于山林之间,内有溪流井泉,外有圩田平原,半封闭、半开放、易生产、易避世,“”的居住形态更显智慧,是理想的宜居之所。
3.2.2 滁河文化
后圩南枕九峰山,北靠滁河,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滁河风光带不仅是浦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串联美丽乡村示范区的一条重要动线。滁河后圩段拥有7.8km的滁河湿地风光,是苏南地区著名的白鹭栖息地。
3.2.3 宗教文化
深山藏古寺,云里听梵音。九峰寺是九峰山片区重要的宗教活动空间。九峰寺包含大雄宝殿、配殿、明代古银杏树、铭文铁铸香炉等内容,寺前溪边有九龙槐,树干屈曲自成龙形。另外,观音庵遗址、翠云峰摩崖石刻都是九峰山宗教文化的物质遗存。
3.2.4 状元文化
状元指焦竑,是明朝以来南京第一个状元,是九峰山片区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民间相关传说证明焦竑的故乡是九峰山,焦竑父亲焦文杰虽是武官,却性尚风雅,常与进士张文晖交游并诗文唱和,并对焦竑寄予读书成才的厚望。焦竑的品格特征、思想成就与故乡家族密不可分。
3.2.5 乡风民俗
后圩除了众多文化之外,还有许多的传说,如斩龙桥、龙难冲、河蚌仙子等传说。 京剧在星甸享有盛誉,每年三、四月是星甸京剧演出的最佳时节。在这里经常演出的京剧剧目有《二进宫》、《南阳关》、《苏三起解》、《打渔杀家》、《钓金龟》、《甘露寺》、《薛平贵回窑》等。星甸的一班老前辈不仅是演唱京剧的行家,也是扎灯、玩灯的高手,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是传统的上灯日,灯会从上灯一直要持续到二月二龙抬头之日收灯结束。
3.4.1 特色产业——打造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
后圩拥有万亩水产养殖区,以螃蟹和虾为主,已带动一千多人就业,是区农业局积极建设的家庭农场集中区,并与南农大和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形成“家庭农场+合作社+科研机构”的产业模式。
村庄旅游具备一定基础,通过整合众多的山水人文历史资源,构筑集“文化游览、美食体验、农业观光、精品民宿”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三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山水田园观光线路、人文景观游览线路和美食休闲体验线路。
后圩有着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独特地域文化。规划通过文化+来打造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以文化为核心文化,打造“里桃源”、“水墨滁峰”、“状元福地”、“禅修圣地”四个文化品牌,构筑文化产品,展现文化特色。并依托蟹体验馆、文化广场、胡老街、焦竑展览馆等载体来传承和展示特色文化。
后圩拥有依山傍水、美不胜收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有名的长寿之村,理想的诗意栖居之所。规划通过生态技术手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增设景观小品、构筑物等,植入圩田美食体验项目,塑造圩田风光;围绕山水田园,充分利用滁河和九峰山两大优质自然资源,设置景观湿地、休闲体验、多彩森林游线等项目;整理农田林地,形成具有创意互动的科普园地。此外,对里的山体宕口进行生态修复,远期可引进民宿度假等项目。
图2 后圩旅游资源
3.5.1 入口标识
沿着万后线进入后圩村,沿线有两处醒目的入口标识,标识一设计上融入了文化的Logo 以及山峰山谷的曲线形态,色调上以灰色、深棕色为主,沉稳大气。标识二坐落在山体护坡顶部,以绿树为背景,深棕色塑木格栅组成山形曲线,同时融入了建筑围墙、水波纹、渔网、渔民等元素,把后圩村“山、水、田、园、”几个特色生态资源表现的淋漓尽致。
图3 入口标识一
图4 入口标识二
3.5.2 万后线沿线绿化
万后线作为通向后圩特色田园乡村的必经主要道路,全长约4km,南至环保产业园,北至后圩村。道路两侧大部分为山体,覆盖植物多为绿色,两侧部分段落栽植行道树,尚未成气候。植被种类较少,色调单一,缺乏观赏性。现对道路两侧路肩及部分坡地进行地被补植,利用不同种类、不同色彩的草花混播,打造乡村独有的乡野景观。野花自我更替能力强,自由生长,无需长期打理,与生俱来的浓浓野味最能体现大自然的淳朴之美。
草花选用多年生及花期长的易养护的乡土植物。从春天到冬天,采用不用花期的草花进行搭配,使得万后线道路沿线三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如春天的二月兰、鼠尾草、白晶菊、云南黄馨等;夏天的矢车菊、桔梗、蜀葵、金鸡菊等;秋天的波斯菊、百日草、硫华菊、常春藤等。
图5 胡老街改造
建筑改造在尊重村庄发展的历史痕迹前提下,采用墙绘、微更新的手法对村庄建筑进行整治。墙绘可适当运用在视线焦点处作为点景,彰显趣味性,同时把乡村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微更新采用乡土材料对部分建筑进行微改造,在外立面上适当增加构筑物,体现乡土特征;对具有历史特点的老旧建筑进行微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承载乡愁记忆。
中心节点改造在最终现状基础条件上,运用乡土材料如老旧青砖、瓦片、石头、木头、石磨盘及破旧陶罐等等,通过新的技术手法及工艺,对其重新组合拼接,在给村民增加休憩运动设施基础上,保留那份淳朴民风。
图6 中心节点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