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晶,吕 锋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阳,550002)
在深埋长隧洞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环境复杂,常面临涌水等事故困扰。文章综合夹岩工程水打桥隧洞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涌水,以4#支洞下游主洞桩号11+930段涌水为典型,分析涌水原因,结合超前地质预报结果提出处理方案。现场施工效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控制隧洞涌水的进一步发展,可为隧洞工程涌水处理提供施工经验。
夹岩工程水打桥隧洞总长20.36km,为无压隧洞,纵坡为1/3300,设计流量Q=31m3/s,加大流量Q=34.61m3/s,断面型式采用圆形,净空半径r=2.7m,设计水深h=3.998m,加大水深h=4.356m。Ⅲ、Ⅳ、Ⅴ类围岩全断面C25钢筋混凝土衬砌,厚度分别为0.4m、0.4m、0.5m,特殊洞段厚度为0.6m。隧洞施工过程中设置6条支洞。
隧洞总体走向近东西向,沿六冲河左岸斜坡布置,穿越区地貌为峰丛洼地岩溶地貌,地表海拔高程在1400-1850m,隧洞埋深50-445m。
隧洞沿线出露地层除进口段有1.6km的二叠系煤系地层外,其余均为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和永宁镇组(T1yn)地层,飞仙关组(T1f)地层在落脚河向斜东翼T1f1灰岩成份增多,相变为T1y2灰岩。
隧洞横穿落脚河向斜和大方背斜,两褶皱总体走向北东向,延伸长度20-35km,北部宽缓,南部紧密,交于东西向的马场断裂带上。隧洞线在南部横跨两褶皱,交角70-85°。隧洞线穿越的断裂构造主要有F103、F104、F105、F106、F110、F111,其中F103、F104、F105、F110、F111断层走向北东向,以F103为主断层,迭瓦式地垒抬升,断层北端撒开,南端交于马场东西向断裂构造带上。
整个隧洞可溶性碳酸盐岩分布段较长,约占隧洞总长50%。隧洞大部份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存在岩溶涌水问题。水打桥隧洞洞身段沿线需穿越小田坝地下暗河、水落洞地下暗河,出口段在以那田坝暗河和鼠场暗河之间穿行,对隧洞影响大。
文章阐述的涌水洞段为隧洞桩号11+930处,位于4#支洞下游主洞段,该洞段埋深230m左右,揭露围岩为T1yn中到厚层灰岩,该洞段为岩溶涌水高风险段,预测方法为物探探测的基础上,结合超前水平钻孔、加深炮孔和地质分析进行预报。
2016年8月19日,4#支洞承担下游主洞段掌子面施工至桩号11+930,掌子面加深炮孔超前探孔钻孔时,①②③探孔施工至1.8m深度遇空腔,孔内涌水喷出距离0-20m不等,水质浑浊,涌水量约5000m3/d,水压约0.4MPa;③探孔旁增设的④探孔涌水喷出距离约5m,水压较大,涌水量增加至8000m3/d;4个探孔水量及水压基本保持不变直至8月27日早上除②④探孔未堵塞外,其余孔均被砂石堵塞,④探孔涌水喷出距离约5m,②探孔涌水喷出距离约2m,水量及水压长期保持不变,见图1和图2。
图1 加深炮孔超前探孔布置及涌水情况
图2 ③、④探孔涌水情况
首先采用长距离预报(TSP203探测),针对长距离探测出的异常带,采用探测精度相对较高的短距离预报(地质雷达),再结合超前水平探孔对涌水进行较为精准的预测。
2016年8月28日施作的TSP203探测结果显示,该隧洞桩号11+930-11+954段岩体较完整,局部节理裂隙较发育,地下水发育强烈,岩溶发育;桩号11+954-11+989段及桩号12+029-12+070段裂隙减少,局部节理裂隙较发育,地下水较发育。
2016年9月9日施作的地质雷达探测结果显示,该隧洞桩号桩号11+930-11+933段岩体较破碎,裂隙发育;桩号11+933-11+945段岩体破碎,裂隙较发育。
图3 地质雷达时间剖面图
根据TSP203探测和地质雷达探测结果,结合超前水平探孔进一步探明前方的地质情况。由于保护岩体仅有1.8米厚,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在掌子面浇筑2m厚C25混凝土防渗墙,兼做后期灌浆止浆墙。
随后在防渗墙上进行3孔40m的超前水平探孔,在探孔实施过程中,上部⑤探孔、中部⑥探孔和下部⑦探孔分别在桩号11+938m、11+942m、11+945m出现涌水现象,水压约0.5MPa。
超前水平探孔布置及涌水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超前水平探孔布置及涌水情况
该洞段围岩节理裂隙较发育,为强岩溶透水层,掌子面开挖时对岩体扰动较大,受裂隙切割影响,破碎带作为通道与水量充足的水体(地表水或溶洞暗河水)连通,因而发生流量较大、周期较长的涌水现象。
对已实施的7个探孔除⑥探孔外均进行灌浆封堵,在掌子面中心⑥探孔闸阀前安装压力表以监测水压变化情况。
4.3.1 灌浆材料
富水地层灌浆止水加固,灌浆材料需具备良好可灌性、耐久性,具有早强、凝结时间可控等特性,主要材料如下:①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②开灌水灰比采用1∶1、0.5∶1两个比级,并遵照浆液由稀变浓逐级变换的原则;③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浆液灌浆方式,掺加了水玻璃16°Be'。
4.3.2 灌浆施工
1)灌浆施工顺序:施工准备→1段钻孔→1段灌浆→2段钻孔→2段灌浆→3段钻孔→3段灌浆→4段钻孔→4段灌浆→闭浆封孔。
2)灌浆方式:采用纯压式灌浆。
3)灌浆压力:灌浆压力初定为单个灌浆孔测得的地下水压力值加0.1MPa。根据现场测得的涌水压力为0.2-0.8MPa,拟定I序孔初始灌浆压力灌浆压力为0.5MPa,终孔压力1.1MPa;Ⅱ序孔初始灌浆压力0.7MPa,终孔压力为1.3MPa;Ⅲ序孔初始灌浆压力为0.5MPa,终孔压力为1.1MPa。
4)灌浆孔布置:桩号11+930-11+945段隧洞进行灌浆以封堵渗水。灌浆孔沿洞壁周边环向单排布置,共计24个孔,灌浆分Ⅲ序施工,钻孔直径φ90mm,孔距0.76m,钻孔向外倾斜12°,孔深15.4m,注浆过程中加固最外围为开挖轮廓线以外3m,见图5和图6。
灌浆结束7d后,打开⑥探孔闸阀观测渗水量,若水量明显减少并具备隧洞开挖施工条件,进行9m段开挖施工;开挖过程中结合超前地质预报成果确定超前帷幕灌浆实施循环次数,实施多循环灌浆时,预留6m保护岩盘,灌浆与前一轮搭接1m[1]。
5)灌浆结束标准:在规定压力下,当灌浆流量<1L/min时,持续灌注30min结束该段灌浆。
Ⅰ序孔单位注入量为2201kg/m,Ⅱ序孔单位注入量为1543kg/m,III序孔单位注入量为1040kg/m。随着灌浆次序的增加注入量明显减小,符合各次序灌浆耗灰量变化规律。结合地质情况分析,该洞段岩溶发育,受到压力水冲洗,岩溶裂隙发育,在灌浆过程中,由于浆液灌入量大,部分灌浆孔采取了间歇灌浆的方式,整体浆液灌入量较大,与地质条件基本一致。
隧洞桩号11+930灌浆后通过预留的观察孔验证灌浆效果,超前帷幕灌浆有效的封堵了隧洞岩溶裂隙,开挖达到了无渗水状态。
图5 超前帷幕灌浆孔布置图
图6 超前帷幕灌浆纵向示意图
夹岩工程水打桥隧洞地质条件复杂,节理裂隙发育,局部洞段破碎且富水,桩号11+930洞段为典型代表。该洞段涌水处理方案效果明显,可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施工经验。
1)根据隧洞地质条件,重点辨识隧洞较高及以上风险洞段,结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包括物探探测、超前水平钻孔和加深炮孔等),可以较准确的探明隧洞前方地质条件,针对可能发生的涌水洞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超前帷幕灌浆对断层破碎带、岩体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等不良地质处理效果明显,能有效保证施工安全及工程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