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翁敏华
要不要过传统节日,涉及到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里有一个精神血脉、文化基因的问题。恢复和传承传统节日,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节日的“节”字,原本是竹字头的(節)。节,原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它比竹竿的其它部位更凸出。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是引申义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我们祖先原来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一晃就过去了,节日就好比竹节部分,就是我们不肯让所有的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这么几个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
当然,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一个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叫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り”,突出节日活动;但都不如汉语的“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其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故某月的初一、十五为节日者颇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这就是: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些是“大节”,另外还有些“小节”,如“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百花节”,六月六“晒衣节”,等等,可过可不过,所以叫“不拘小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来成为佛教节日,另当别论。
在奇数复叠的节日序列里,三月三最为衰弱。古人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又名“元巳”“三巳”,据史载,早在西周时即已存在。汉代正式列为节日,魏晋后定日期为三月初三,故又名“重三”。杜甫有《丽人行》诗,记其在唐代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个节日自宋代开始衰弱,直至消沉不彰,弄得现代年轻人不知道三月三为何物,只会答曰:“哦,三月三啊,日本的女儿节吧?”
全球化进程,引起了人们文化的不安感,产生了一种认同危机。所以,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更加普遍和迫切。列宁曾经说过:“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我们今天以什么名义想想过去,看看未来?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复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同窗缘)?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首先,她有时间上的悠长,许多节日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其次,她有空间上的广阔,她可以成为大江南北、港澳台大陆、中日韩越东亚汉字文化圈共同的话题。
这里有一个精神血脉、文化基因的问题。恢复和传承传统节日,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守不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就会成为失忆的灵魂,找不到回家的路。失去根基,一切创造就无从谈起。而这样的创造,是我们新时代的闪光点。
在传统节日序列里,国人过得最为热闹、传统保存得最完善的,要数一年之首的春节。人们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燃焰火,除夕之夜阖家团聚吃年夜饭,欣赏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兼守岁,给小辈发压岁钱。大年初一出门拜年,近年又有利用年节长假外出旅游,可以看作传统“走三桥”“走百病”的现代演化。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过年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不光是居住在中国本土的人们,包括全世界的华人,甚至包括尊重、欣赏中华文化的外国人士,都十分重视这第一节日。此“第一”之谓,既是一年中时间序列排在最前面,更是规模最大、得到人们最大重视的意思。
中国人的新年,民国以后叫春节,以前叫元旦、元日、元辰、元正、正元、新正等等,它是一个个循环往复的年的界线,新旧交替的界线,所以它的主题是除旧迎新,给人以新的希望,给世界以新的目标。因为是一年的第一天,人们非常重视,朝廷要举行朝会,民间则有祭祖、敬老、拜年等活动。
现在过年的习俗,主要体现在吃:北方的饺子(麦作文化),南方的年糕等(稻作文化),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首先要“万众一食”。一年中有这么几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吃一样的东西,实在是文化认同感的需要。
正月初一一清早,大家早早起床,洗漱完毕,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盛装出门去,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把年节气氛酝酿得浓浓的。在家里,全家人按次序排好,桌上摆好年酒年饭,首先向四代以内的祖先叩首祭拜,举行简约的祭祖仪式。接着拜年,年轻的向年长的拜,家里完毕向家外的亲戚、邻居、朋友拜,依次进行,互相以吉利语祝贺、问候。
确实,新年汲新水的习俗,中国自古就有,至今保留在一些乡村。有些地方已经发展成水神崇拜。有意思的是,有汲新水习俗的地方,全部都是水稻耕作文化区域,所以这一风俗,完全可以看作稻作文化的一种。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节就是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现在物质丰富了,节日“特”在哪里?我觉得,可以“倒”过来做文章。现在过日子太容易了,那么在节日里,我们就来它一个不那么容易——我提倡DIY过年节,自己动动手。像我们小时候,过年的糯米粉都是自己在石磨上磨的,芝麻都是在石臼里一下一下捣出来的,猪油都是自己与芝麻揉搓得黑白不分的。这不只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问题,还包含着对人生的感悟:明白人应当感恩,对石头感恩,对给予我们粮食菜果的天地感恩,对养育了我们的父亲母亲以及所有的长辈感恩,对给予自己启蒙深造、培育自己精神成长的师长感恩。
传统节日作为平台,在它自身得到保护传承的同时,还可以发掘和恢复其他一些健康的传统形式。而且,只有一些相关的礼仪文化在节日里得到发扬了,传统节日的内涵才能积累得丰厚。
传统节日是一种广场姿态,一种大型的全民性质的文化聚会。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在过传统节日的时候,“全民性”还不够,缺少一种全民宴饮、全民歌舞、“举国皆若狂”这样的环节。运用传统节日增强地缘情感,应当是今后地区文化建设的重头。
东亚诸国共同的传统节日,都源自于古代中国,这一点不容置疑。节日文化流传到一地,必与当地的土著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东亚传统节日的现状是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非常必要。中国近年在传统节日的复兴重建中,尤其应当重视参照和研究东亚邻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