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令伊
《大自然的语言》拓展阅读——
包围地球周围的空气称为大气。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大气有一张如同人的面孔,时常会显现出不同的表情,那就是千变万化的脸色。
白昼或夜晚,仰望天空,有时会发现日月周围有一圈美丽的光环,这光环朦朦胧胧,仿佛薄纱。这在气象学中称为日晕、月晕。晕是太阳光或月光经过高空中由冰晶组成的卷层云时因折射、反射而形成的,一般为白色环状或弧状,但有时也会呈现酷似彩虹的斑斓色彩,只不过色序相反,是内红外紫。
古人很早以前就用晕来预测天气。中国人说“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枷雨,月枷风”等,这并不一定就是说日晕一定预示下雨,月晕一定预示刮风,只是说风雨即将来临罢了。我们知道,有卷层云存在才会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之前数百千米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往往就成为降雨的先兆。
日出和日落前后,天空的很大部分,特别是太阳附近的天空染上了颜色。当这部分天空有云朵时,云朵也染上了颜色。从地平线向上,色彩的排序为红、橙、黄、绿、青、蓝、紫,有时个别色彩可能不明显,但排序不变,这就是朝霞、晚霞。
霞是怎样形成的呢?实际上,它和天空呈现蔚蓝色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由于空气分子和尘埃、水汽的散射作用造成的。日出和日落前后,我们看到的太阳光所透过的空气厚度远远超过太阳当头时所透过的空气厚度。由于阳光被大量散射,紫色和蓝色的光减弱得最多,到达我们眼中时已所剩无几了,余下的是波长较长的黄、橙、红色光。越是靠近地平线,天空的光线到达我们眼睛所经过的空气厚度越大,所以黄、橙、红色也就越多,那部分天空看起来也就带上了绮丽的色彩。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这种色彩愈是显著。
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认为,满天繁星闪烁是进行星空观测的最佳时机,但实际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呢?
星光闪烁,俗称星星眨眼,是星光在大气中传播时强度发生随机变化的现象。尤其是在寒冬,大气清澈,气温较低,这种闪烁现象格外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同大气层存在不同的温度、密度、水汽含量等条件,当星光穿越不同大气层时,便会发生不规则的折射,其结果便产生了一闪一闪的视觉效果。
由此看来,在这样的夜晚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受湍流大气的影响,即便使用低倍目镜,所观测到的图像也会总是跳动或闪烁的。据天文学家介绍,这种繁星满天的夜晚通常出现在暴风雨或强空气前锋刚刚过境之后。因此,要进行天文观测至少还要再等待一至两天,当本地的大气恢复平静后,才能获得稳定的图像。
值得一提的是,夏夜观星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夏日的夜空虽然常常雾气蒙蒙,星星也寥寥无几,但此时大气运动却相对平稳得多,因而可能会收到最佳的观测效果。
深冬的夜空中,木星已升至南方中天,其光芒使周围的巨蟹星座显得更加黯然失色。巨蟹星座中没有亮星,是黄道十二星座中最暗最小的一个星座。除了它位于黄道带上,唯一值得一提的恐怕就是它拥有银河星团中最为明亮的一个星团——“鬼星团”,也称“蜂巢星团”。肉眼看上去,“蜂巢星团”像一团模糊的白色云雾,直到望远镜发明后,人们才知道它是由500多颗恒星组成的一个星团,距离地球500多光年。
“蜂巢星团”在中世纪曾被用来预测天气,它是极少数在古代曾被提及的星团之一。亚拉图(古希腊学者、诗人)和希巴克所(古希腊天文学家)曾认为它是体积较小的云或雾。虽然当时尚未认清其本质,但亚拉图已经注意到,如果在看似晴朗的夜空中看不到“蜂巢星团”的话,那就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
当然,现在我们可以为这种预测找到科学的根据。我们知道,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天空中都会出现薄薄的由冰晶构成的卷云,这些云层虽然薄得只能使太阳、月亮及亮星的光芒略微暗淡一些,却足以遮蔽像“蜂巢星团”这样的微弱光斑。
(选自2018年第1期《气象知识》,本刊有删改)
大自然有语言,大气也有“脸色”。大气的“脸色”是什么呢?就是大气的不同状况。如同人的脸色一样,大气的“脸色”也是丰富多彩的:日月之晕,色彩鲜明,往往预示着降雨;霞光万丈,色彩斑斓,表明空气中杂质很多;满天繁星闪烁,却并不适合观测;躲藏起来的“蜂巢星团”,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读懂大气的“脸色”,会大大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日晕、月晕是因______而形成的;霞是______的作用造成的;星光闪烁是不规则的______产生的视觉效果。
2.文中说“晕往往就成为降雨的先兆”,还说“如果在看似晴朗的夜空中看不到‘蜂巢星团’的话,那就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请分析这两个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