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邓钺洁
清镇市流长乡围绕刺梨等基础产业做足文章,从一业到多业,不断延伸发展相关产业,达到1+1+1>3的效果,走出一条既促进农民增收又改善生态环境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地处乌江上游凹河河段的清镇市流长乡,结合区域地理、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围绕刺梨等基础产业做足文章,从一业到多业,不断延伸发展相关产业,走出了一条1+1+1>3复合式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绿色山地新农业发展之路。
2019年,流长乡3300余户1.2万余人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增收6000余元;建档立卡贫困户684户1910人全部实现脱贫。
“我家种了50亩刺梨,养了50箱蜜蜂,今年打算增加十几箱,再在刺梨地里种点老虎姜。”3月13日,正在刺梨地里打枝的流长乡黑土村村民张大辉告诉记者。
“别看这些石旮旯地,一块地有几份收入,一年每亩地搞个6000块钱不成问题。”正在基地里放蜂的流长乡油菜村茂根百合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堪茂根穿着防护服,一边查看蜜蜂情况一边信心满满地说,“搞刺梨林下养蜂和刺梨、黄豆套种,效益不错。”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合作社种植刺梨800亩,挂果后刨去成本每亩刺梨可以净赚3000元,加上养蜜蜂的收益分红,比种包谷划算多了。
“遍山石旮旯,泥巴没几坨。要想吃大米,除非背背箩。”这首在当地流传许多年的打油诗,对于土生土长的张大辉来说并不陌生。黑土村和流长乡其他村庄一样,地处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石漠化严重,耕地少,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常年广种薄收,群众生活艰难。
谁能想到,这个长期困在石山里的村庄,依托刺梨特色产业,延展1+N产业复合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以上,部分种养大户年收入突破10万元。
“石漠化严重的喀斯特山区,要规模化发展产业,还得盯住这一座座大山。”流长乡副乡长邱文明说,发展刺梨产业,群众积极性很高。但如何以短养长,也有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乡里请来贵州大学等高校的专家考察指导,经过探索,确定了山上种刺梨、利用刺梨花养蜜蜂的以种促养之路。
“流长乡种植的刺梨,维生素C含量是其他地区的1.4倍,以刺梨花作为蜜源酿造的蜂蜜,比人工授粉和普通花源酿造的蜂蜜品质更好、保健效果更优。同时,刺梨花利用蜜蜂授粉可增加刺梨果产量和质量。在刺梨地里套种本地黄豆,黄豆的根瘤菌含氮高,氮肥对果树生长大有好处。”邱文明介绍,刺梨地里套种的本地黄豆,还可以为乡里的另一个优势产业——沙鹅豆腐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养殖大户胡攀勇家的养牛场。(清镇市流长乡政府供图)
流长乡黑土村刺梨成熟时的景象。(清镇市流长乡政府供图)
“长短结合、产业叠加的模式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多产业并进也降低了单一产业发展的风险。”邱文明说。
截至2019年底,流长乡完成规划种植刺梨1.5万余亩,部分套种本地黑腰细黄豆。蜜蜂养殖由乡政府组织开展免费技术培训,统一以“苗乡送春归”蜂蜜品牌销售,共发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养殖大户示范养殖蜜蜂1000余箱,年产优质蜂蜜5000公斤左右,实现产值150余万元。
“刺梨+蜜蜂+黄豆套种套养模式不仅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风险,也保证了沙鹅豆腐生产原材料的提供。”沙鹅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张军说,沙鹅豆腐是流长乡一大农特产品,在贵阳、清镇等地都有一定知名度。刚过去这个春节,全村就卖出2万多斤沙鹅豆腐。
“刺梨+蜜蜂+黄豆套种套养模式盘活了土地资源,这种因地制宜、向有限土地要空间、‘一地生多金’的做法,拓宽了我们在发展其他产业时的思路。”流长乡党委书记曹兴亮向记者介绍了该乡“养牛+蚯蚓+蔬菜”的种养模式。
“牛粪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是蚯蚓生长的沃土。用牛粪养殖的蚯蚓,产量高、体型大,可以用作鱼饵、制作有机肥等,而且蚯蚓把牛粪消化以后产生的蚯蚓粪含有大量的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用来种植蔬菜可以提高蔬菜品质。”曹兴亮介绍,在探索尝试发展“肉牛养殖+蚯蚓养殖+蔬菜种植”复合型产业的过程中,流长乡积极协调农业企业合作,蚯蚓种和养殖技术由贵州黔农汇公司提供和指导,产品也由企业收购。
2019年9月,在乡干部的指导下,养殖大户胡攀勇的牛场旁开辟了一片800平方米的牛粪地,投放下500斤蚯蚓种。
“预计这次能采收700—800斤蚯蚓,扣除500斤蚯蚓种,其余的全部由企业按7块钱一斤的价格收购,售卖到花鸟市场做鱼饵。”胡攀勇说。
“以前牛粪不好处理,现在用来养蚯蚓,还能有不错的效益。”
胡攀勇养牛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头,“卖牛的收入和养蚯蚓的收入,加起来每年有将近30万元。”
“这种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既促进农民增收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效益互补,真正达到1+1+1>3的效果。”曹兴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