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坚
“四新村、是福地,将你我、来养育,建设好、新农村,本条约、要牢记,国有法、村有规,守约定、共修为……”陈金文老人是纳雍县龙场镇四新村村民,他随口念的《村规民约》,反映了当地探索出的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现乡村治理的新途径。
龙场镇有5万多人口,约一半是少数民族,其中又以苗族居多。“我们村虽然只有795人,但是包括汉、苗、彝等民族。”四新村党支部副书记黄军荣介绍,以前村里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法治意识不强的现象,乡村治理工作是一大难点。
李红是龙场派出所教导员,在当地工作已经超过10年,刚去时发现当地通用语言为苗语,不会苗语的人连最基本的沟通都困难,乡村治理工作很难开展。“为了更好地与群众沟通,我花了6年多时间专门学苗语。”李红说。
如今他能随时随地和苗族群众交流,平时产生矛盾纠纷,也能用苗语顺利调处,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双语警察”。
村里的“警民议事会”和“警务联席会”,大家都能用苗语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村庄发展的大小事务。特别是涉及乡村治理的扫黑除恶、黄赌毒、放管服等重点工作,能及时宣传学习。警民联系微信群里,大家都踊跃发言,气氛活跃,对乡村治理的工作及其他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村民们反映的困难和诉求,派出所民警、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们一起挨个“把脉送药”,探讨解决办法。
纳雍县公安局民警深入少数民族村寨,了解群众诉求。(吴高 摄)
在推进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龙场镇镇村两级探索治安联防、群防群治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把“轮值巡逻”纳入村规民约,构建“你为我值一夜,我为你守一月”的网格管理机制,和谐平安村寨创建深入人心。
村里民风变了,人心就齐了,大伙儿都忙着发展产业奔小康。在县、镇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四新村“借鸡生蛋”盘活300多亩闲置荒地,发展板栗和土豆种植产业,2019年还种植了80多亩辣椒。“村里引进公司负责种苗、技术与销路,我们只需负责辣椒生长期的管理工作,县里联系的销路也有保障,根本没有后顾之忧。”村民吴云华说,这段时间大伙儿抢着动手平整土地、搭架子,2020年准备把种植面积扩大到400亩。
类似于四新村的改变,在纳雍县各地的村寨并不鲜见。纳雍县按照乡村振兴的部署,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与群众主体力量,运用“警民议事会、警务联席会”机制,以行政村、自然村、农家屋为单元,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扫黑除恶、产业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集群智、聚众力、出实招,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模式,创新服务措施,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着力将村民自治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创新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平安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