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如今建筑工程普遍需要大量使用混凝土材料,而混凝土施工中非常容易出现裂缝问题,一旦出现建筑裂缝那么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居民使用舒适度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广大民众,都越来越重视建筑裂缝的预防工作。后浇带技术主要是用于裙楼主体间变形位置的填充,避免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发生混凝土裂缝,该技术的应用将混凝土裂缝问题大大降低。。
关键词:建筑土建;施工工艺;后浇带技术
引言
通过对我国目前建筑土建施工行业在钢筋混凝土的应用情况来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均会设置防止出现裂缝的应对策略,此技术便是后浇带技术。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施工项目的所在地来设置恰当的方案,并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再进行后续工作,确保整个项目的完整性。
1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土建施工中应用的重要性
1.1后浇带施工技术原则
首先,后浇带需要坚持预防的原则,通过在建筑后浇沉降区、后浇收缩区、后浇温度区设置后浇带来达到降低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不均匀沉降进而实现控制裂缝的效果。其次,通过留设后浇带能够将建筑结构施工中短时间内释放的混凝土约束应力降低,在施工完成后可以将后浇带对结构的影响作用减小,避免出现永久变形缝对建筑结构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加强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人员需要在应用该技术前对建筑物结构的强度进行设计和计算,将建筑结构应力精确地计算出来,确保合理选择抵抗应力的方法。
1.2较好地解决地基沉降问题
当前很多建筑工程采用明挖施工方法,但是也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地基沉降问题,这和土建工程施工中地基加固处理不合格有着很大的关系,进而后期出现应力减小以及基础不均匀沉降的现象,甚至会发生建筑墙体裂缝乃至建筑倾斜的严重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地基沉降问题,可以使用后浇带技术来实现建筑物对地基压力的分担,进而将建筑物的间隙减小,将建筑结构的稳定水平提高。
2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作用
2.1建筑物受温度影响力度减少
在土建工程施工时,通常会应用混凝土构件来达到固结的作用,但混凝土构件,就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当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时,到会产生收缩的现象。在混凝土凝结时,还会产生一部分温度应力,而这些外部因素都会对混凝土的产生一定的影响,混凝土温度的应力会比其最大的抗拉力还要大,因此,在这个时候,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概率就会非常大。要想改变这种问题,就可以在土建工程中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施工现场进行实际施工的时候,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来给温度的应力创造一定的空间,从而使温度的应力可以进行自由的消失,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裂缝产生的概率,并且还进一步提高了土建工程的质量。
2.2缓解建筑物的沉降差
在土建工程施工時,通常导致出现差异性沉降问题,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基和重力等而导致的,因此,要重视土建工程中各个部分连接的地方。将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在土建工程中,就会使这种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而在具体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时候,需要把土建工程施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筑,第二部分为群房结构,因此,在实际施工时,要把这两个部分分开进行施工,这种方式在完成土建主体部分施工以后,建筑工程沉降问题也会得到良好的缓解,然后再填充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裂缝,同时,也有效的保障了土建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土建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应用
3.1模板作业
在后浇带工艺操作中,基础底板部位、顶板梁、建筑墙体作为整体模板施工中的重点施工任务,这些关键点可充分发挥自体贯穿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效用;对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有直接连带关系,需成为施工单位高度聚焦的施工内容。在基础底板形式的模板作业中,工作人员应有机结合混凝土建材与快易收网装置,混凝土执行合理浇筑作业后,彰显角形嵌合价值,提高其抗剪、黏结性能,多角度确保接缝施工的实效、可靠性。工作人员科学使用快易收口装置,将会提高建设工作的便捷性,且能够高效杜绝混凝土凝结固化后发生变形、剥落现象,减少裂缝问题带来的众多隐患;在顶板梁位置后浇带性质的模板施工中,建筑领域常利用竹胶板充当模板设施,将其根据现实施工任务的各项具体尺寸制作为梳子板。对木方龙骨实行钢管衔接作业,利用钢丝等连接建材将二者充分固定。同时,工作人员应注重预留相应间隔的施工缝,以海绵条为主要施工材料将其紧密填充于顶梁模板及建筑自体混凝土面的缝隙部位,降低漏浆问题发生概率;对墙体模板开展后浇带作业应建立在加强待施工区域防水能力的基础上,利用钢筋支护与快易收口装置的竖向形式封堵效用,达成高防水成效。
3.2后浇带浇筑
在土建工程施工流程推进至后浇带形式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前,工作人员应将水泥浆均匀、仔细地涂抹于待施工缝隙内部,避免裂缝产生;在后浇带作业中,建筑单位应采购等级、规格、质量、性能等方面均达标的建材、设备,如无收缩、微膨胀性质的类混凝土等;而后浇带衔接点施工环节中,工作人员则需在完成混凝土专业浇筑工作后,对其开展振捣作业,保障混凝土主体的密实度;并根据混凝土实际施工规模,将其静止1~2h的标准时间,随后可将后浇带施工流程推进至抹压收光步骤;在混凝土施工为大面积作业情况下,工作人员在混凝土表层抹压任务达成后可选用塑料材质制成的薄膜对其开展覆盖工作;在混凝土实现固化后,应及时围绕其展开蓄水养护作业。拆模时间应超出后浇带作业完成后3d,继而延长混凝土表层展现出的湿润时长;另外,由于后浇带技术的理论依据为利用工程建设混凝土作业间遗留下的应力、内外界温度以及沉降开裂情况对建筑主体开展的处理作业,工作人员应将建筑物总体架构牢固、稳定作为技术操作支撑点,在此基础上将浇筑作业落实于施工缝,有助于提升土建整体性。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发现,在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土建行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后浇带技术而言,其对土建施工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土建整体的稳定性同样有着很大影响。基于此,要求施工单位能够加大对后浇带技术的重视,确保所应用的技术能够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为其提高施工质量以及稳定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世恩.建筑工程后浇带设计与施工工艺分析[J].四川水泥,2020(3):105.
[2]林跃深.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20(2):181.
[3]王天萌,赫靓.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工艺与应用分析[J].建筑与预算,2019(9):89-91.
作者简介:
李鹏举(1994.03.26),男,吉林省临江市,本科,工程管理,研究方向:建筑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