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象山县立足象山白鹅产业优势,对内夯实产业核心环节,对外输出品牌价值,并着力推进象山白鹅产业扶贫工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象山白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目前,象山白鹅全产业链产值达5.69亿元,已带动200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夯实产业基础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象山县现有种鹅50万羽,年产苗鹅1000余万羽,年出栏肉鹅190万羽(含外延基地)。“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形成了一条从孵化、饲养、加工到销售的闭合式产业链。
着重强化优质种源保护。象山白鹅是我国优质种质资源,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近年来,象山着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立国家级和市级保种场2家,开展象山白鹅基因测序和提纯复壮研究,不断优化象山白鹅品种资源,让种源优势成为产业振兴的强大支撑。
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在“五水共治”环保压力下,象山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探索并推广实施海水养鹅、水禽岸养等创新技术。不断创建美丽鹅场,强化环境建设、污染整治和循环生产,实现白鹅产业稳健发展。为打破鹅苗价格市场波动剧烈困局,开展象山白鹅反季节繁殖技术研究,破解鹅苗“冬多夏少”、价格“过山车”难题,实现白鹅养殖效益成倍增加。
科学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积极争取社会资本注入、政策资金投入、专业人才引入,推动白鹅资源与资本有效对接,建成象山谷斯鹅业有限公司、象山文杰大白鹅养殖有限公司、象山清波鹅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标准美丽鹅场和种苗孵化基地。建立种苗孵化农合联,强化市场竞争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产品精深加工。除进一步强化白条鹅、分割产品、熟食等传统制品在甬、杭、沪的市场外,成立象山亲清鹅食品有限公司,实施象山白鹅集中定点屠宰,开发盐水鹅、卤鹅、泡椒鹅等方便食品,建立鹅绒被、鹅毛笔、鹅毛扇、蛋壳画等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开发鹅风筝、鹅剪纸、鹅国画等文创作品,象山白鹅附加值得到有效开发。
深耕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兴农战略
象山白鹅以“鹅鲜”闻名,因肉质细嫩、脂肪含量低、氨基酸种类齐全,深受消费者喜爱,为鹅品种之上品,可类比于柑橘中的“红美人”、海鲜界的“大黄鱼”。象山立足资源禀赋,以品牌驱动进一步打响象山白鹅知名度,占据有利市场。
强化品牌保护。积极实施象山白鹅品牌化发展战略,先后成功申请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等,并获得浙江省名牌农产品、宁波市名牌农产品等多项荣誉。象山已成功注册“浙东牌”白鹅、“象山白鹅”等商标和相应Logo。
做好“以節为媒”。连续举办八届象山白鹅节,通过鹅王擂台赛、主题歌曲征集、白鹅故事大讲堂等各项创意活动强化宣传效果。其间,推出全鹅宴展示鹅之味美,推出摄影展展示鹅之色美,推出动漫创作展示鹅之内涵美,并举办高规格的技术论坛,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外输品牌价值。象山白鹅特色明显,持续受到各大媒体关注,其中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达7次。除了坚持象山白鹅产业和品牌同时输出,象山还在县外建立规范化种鹅场5个、肉鹅场26个,对所有外延基地加强品种纯化管理,并树立“象山白鹅”品牌和Logo,确保品牌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发挥扶贫优势开发精准帮扶模式
象山白鹅属于草食水禽,容易饲养,前期投资不多,回报周期短。象山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立足“象山白鹅”产业特点,将其作为扶贫产品推向全国,效果良好。
创新白鹅扶贫模式。针对扶贫对象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以象山白鹅为媒介,创建“抱团发展”“点单服务”“风险托管”等三种点单式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户在养殖各环节的实际困难。县内43户低收入农户通过几年扶持养鹅,已全部申请退出低保户名单。
建立联盟多方协助。成立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象山白鹅”扶贫联盟,联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在政策支持、资金争取、技术指导等多个方面参与支持象山白鹅扶贫计划。象山县晓塘乡“石榴籽工程”象山白鹅产业扶贫基地,就是在联盟成员共同助力下建成的。
复制模式全国推广。象山白鹅扶贫模式灵活多样,可复制性强,象山县借山海协作、东西部扶贫协作等东风,顺势而为建立象山白鹅外延基地。与仙居、嵊州、丽水、兰溪等地对接建成5个各存栏万羽以上的扶贫基地;在海南、江苏、山东、安徽、江西、吉林等10多个省份建立了几十个扶贫基地;在对口帮扶地延边州龙井市建立存栏种鹅3万羽、年产苗鹅60万羽的象山白鹅扶贫基地,带动周边1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