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农民工心理健康调试

2020-06-01 18:40马婷
文存阅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民工心理健康

马婷

摘要: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经济收入不稳定,岗位变动大,复工面临降薪以及交叉感染的风险等诸多因素都会引发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和企业必须结合农民工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来促进农民工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农民工;心理健康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自2019年12月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由武汉蔓延至全国。由于疫情原因大批农民工滞留家中,长期的隔离待工,极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消极行为。为了解决农民工返岗就业问题,很多省份开展点对点、一站直达的包车业务。疫情期间除了完善农民工的复工和防护工作之外,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发展,做好农民工心理健康调试工作也十分重要。

一、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也是社会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9亿人,其中有1.7亿人外出务工,包括7500万的跨省务工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大批量的农民工处于待工状态,返岗的农民工也面临各种挑战,总体看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农民工的影响比较大[1]。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城乡基层有效治理的纽带。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但是数量庞大,群体特征明显,在疫情期间长期处于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一旦出现群体性的心理问题,很容易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强烈冲击。因此,积极应对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自身的健康福祉,更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2]。

二、疫情期间影响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农民工在重重压力下极易产生怕感染、怕传染,轻信传言,依赖、抱怨他人,乱用药物等造成精神卫生问题,部分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意识障碍如谵妄状态,甚至出现行为障碍如冲动傷人、自伤自杀、酒药依赖等情况[3]。造成上述危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来源不稳定。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强,大多数农民工并没有固定的劳动关系单位, 缺乏组织依托,待业期间没有收入来源,日常的开销花费无法避免,按照规定返岗复工前要先进行14天的自我隔离,期间产生的费用很大部分都是由自身承担,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使农民工极易出现自杀意念和一系列应激反应。

第二,面临降薪和失业等问题。新冠疫情对很多企业造成影响,由于员工的到岗率低、供应商开工有限,生产计划仍然要延缓,产业链不完整,生产成本增长,对很多企业造成冲击,面临裁员或倒闭的风险,就会导致农民工失业的现象不断增长,情况稍好的也很可能采用降薪的方式来减少企业的损失,这都是导致农民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第三,感染肺炎的风险增高。疫情尚未平息,农民工返岗,大批量人员流动极易产生交叉感染,加之国外输入病例加剧了这种情况,身处易感染的大环境,缺乏专业知识以及没有专业渠道进行心理调节,极易使一部分农民工走向极端危害社会。

三、疫情期间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首先,农民工朋友要正视此次疫情,关注一些权威的机构平台,不要相信一些夸大的不实言论,增大对疫情的恐惧,保持理性的态度,对疫情状况有清晰冷静的认识,情况允许的状态下暂且呆在家里,珍惜与家人待在一起的时光,不过分关注疫情,学会自我疏解心中的恐惧,相信政府,相信党,疫情一定会过去的,目前的损失只是暂时的。已经返岗的农民工更要在心理上正视此次疫情,防护措施做的得当,把好出行关,按照政府和单位的要求认真做好自我隔离和防护,争取将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不给国家添乱,就是对此次疫情的最大贡献,增强自己的参与感。做好自我的心理调节,增强自我承受能力。

其次,相关企业应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按政府补助,企业资助和个人负担三合一的方式降低农民工返岗出行成本。按照疫情期间相关规定,农民工返程一般需要自我隔离14天。在此期间,企业要做好建设隔离房、备好消毒装备,自制口罩等准备,尽量减少农民工隔离过程中的经济负担。企业有困难的可以进行调休来补偿,如果有能力的还是要按照工作日发放工资。要给农民工以周密的防疫防控安排,使他们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对餐饮,生产流水线,住宿,所接触人员都要进行严格把控,缓减对疫情的恐惧,做到农民工安全生产,合理安排职工复工或休息休假,与当地人社局取得密切联系,使农民工得到切实可靠的保障,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经济社会秩序正常运转提供更加有力的人力支撑。疫情防控期间,企业要主动与职工联系,安排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员,及时掌握员工的生理心理状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最后,政府要做好监督职能,确保农民工的权益不受到损害。指导企业和职工通过协商,采取调整薪酬、缩短工时、轮岗轮休等方式来稳定岗位,增强帮扶政策,减少企业的负担,使企业不裁员或者少裁员,对于确实需要裁员的单位,增强监督力度,督促其依法规范裁员,防止违法裁员,以上措施各级政府必须层层推进,增强监督责任制,把好各个环节,杜绝形式主义[4]。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通过各种渠道夸大疫情危害,散布不实信息,引起社会恐慌的机构和个人。另外,酌情在各地增设一些心理咨询部门,为农民工进行免费心理咨询和开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M].新华社,2006-01-31.

[2]于建嵘,何军民.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心理健康发展[J].人民论坛,2019(18):72-74.

[3]杨晨茜,瞿娇,刘怡彤,孟思伟,王冰琳,冯美卿,孙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免疫失衡及干预策略[J/OL].中国药理学通报:1-9[2020-03-13].

[4]游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EB/OL].新华社,2020-02-28.

猜你喜欢
农民工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