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20-06-01 07:26周铁根
群众 2020年9期
关键词:体系建设发展

周铁根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步伐、系统化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具有重要意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特别是给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在疫情冲击之下,新战略、新政策密集推出,新科技、新质态加速孕育,新需求、新模式喷薄而出,新产业、新基建逆势成长,这是行业之间、城市之间重新“洗牌”的重要契机。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冠疫情前所未有之新挑战,我们必须迎难而上、顺势而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保持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加快走出动能转换的创新路径,积极优化精准突破的思路方向,不断完善组织实施的科学机制,特别是运用系统化思路和集成化方法,奋力打好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通过构建“三大体系”,推动产业加速跃迁、华丽蝶变。

精准谋划产业发展体系,完善链条强基础。加强研究论证,分析趋势规律,进一步谋划好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系统化构建完整产业链条。锚定主攻方向保持定力。强化“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鲜明导向,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加速、潜能释放的历史机遇,抢抓国家加大投资、强化支持的政策机遇,善用产业转型升级、居民消费回补的市场机遇,围绕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聚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主攻方向,加速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突出重点环节精准用力。深入梳理重点产业链,加快形成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全景图、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招商引资突破作战图,坚持挂图作战,精准招引主导项目,科学布局配套项目。紧抓中高端产业链重构契机,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主导产业“招大引强”,聚焦科技创新“招高引新”,聚焦产业需要“招才引智”,全面做好补链、延链、强链工作,促进产业成链成群。紧盯发展先机及早发力。深入挖掘数字经济“新富矿”,积极抢占基础设施建设“新风口”,主动拥抱未来产业“新蓝海”,倒逼产业转型跑出“加速度”,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力,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和战略支撑,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创新转型,构建信息化、智能化产业体系,抢占新一轮发展“智高点”。

聚力打造产业集成体系,集聚要素强支撑。积极运用集成化方法,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抓好政策集成、力量集成、资源集成,强化全要素的产业支撑。全面集成平台载体支撑。把平台载体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推进经开区、高新区创新提升,进一步健全运营机制、提高运作水平,做精做细全市30个特色产业园区,打造“2+14+N”产业转型升级园区体系。加快高水平全功能现代化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抓好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管理运营,推进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提升创新、开放、信息、物流等平台功能,形成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平台体系,构筑要素集聚“强磁场”。高效集成科技创新支撑。坚持把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第一动力,稳步推进“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四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承载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强化淮海经济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综合转化功能,努力培育更多科创“加速器”“孵化器”。加强驻徐高校与地方融合共建,吸引在徐高校毕业生留徐就业创业,将更多教育红利、人才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主动对标和学习深圳等国内先进城市,加强科技金融支持,引进创投、风投和产业基金,有效促进资本与产业合作对接。大力集成重大项目支撑。牢牢抓住重大项目建设“牛鼻子”,实施“招商1号项目工程”,全面启动“云招商”,创新“线上招商、视频会议、网络签约”新模式。强化用工、用地、用能、资金等支持,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保障。压茬推进产业项目“765计划”,推动“六项”工作机制落实落细,创新重大产业项目观摩评分制度,进一步强化过程控制和压力传导,营造项目建设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不断完善产业生态体系,优化环境强保障。跳出就经济抓经济、就产业抓产业的传统思维,坚持从优化提升城市软硬环境入手,深化产城融合发展,营造阳光雨露充沛、土壤养分肥沃的产业发展生态系统。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保持每年500亿元投资强度,滚动实施城建重点工程,稳步推进高架快速路、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构建“米”字形高铁网络,系统完善铁路、公路、航空、航道、港口等设施,通过构建立体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产业腾飞修好“跑道”。加快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数字未来城。与中电子集团开展战略合作,编制数字城市建设规划,加强数据平台整合,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努力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实施金融服务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大力提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以筹办国际园博会为契机深入推进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完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高品质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城市要素集聚力、产业承载力、发展带动力。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政治生态和人文環境的战略性举措来抓,连续三年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提升年”“深化年”活动。率先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工作机制,构建以“一中心一平台三项制度”为核心的“113”工作体系,推动营商环境稳步提升。疫情发生后,全面抓好“苏政50条”“惠企21条”落实,有效破解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助推企业生产经营步入正轨,交出营商环境建设“新答卷”。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李佳婧

猜你喜欢
体系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