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教融合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

2020-06-01 10:16范海燕兰国汝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范海燕 兰国汝

引言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与企业招工难问题并存,职业教育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产教融合是国家在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后推出的一项职业教育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它的出台和实施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地方经济腾飞、社会和谐发展、企业有序竞争、个人美好生活的教育事业,学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体,二者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教、学、做”一体,实现产教融合,根据现代化、国际化技术人才标准培养“适销对路”的现代化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行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的全面综合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企业经济和文化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双重问题。通过产教融合,将“产”“教”本身独立的两个事物严格区别,突出各自的特征和各自运行机制,充分体现其本身的独特涵义和职责范围,以其专门性显示其独特性和魅力;通过产教融合,将“产”和“教”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谁也缺不了谁,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融会贯通,以各自的独特性和特殊性补齐对方的短板,实现相互融入、融合,携手共进、相互扶持、相互补充。产教融合本身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既分工,又协调,这是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和行为方式。深化和推动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产业创新发展、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变革的必然趋势与现实需要。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理论的深化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企业和高校双方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運。”[1]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2]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运和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正确的道路、明确的方向、改革创新的决心。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势,顺应国际化、现代化职业岗位要求和发展中行业企业的愿望,以崭新的创新精神和现代化的世界眼光,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产教融合为主题,促进“产”“教”深入交流和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时代走向。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要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教育先行,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四位一体”制度架构,推动产教融合纵深发展。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人才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产业发展和创新发展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需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多高质量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形式和本质上来说,产教融合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形式上看,产教融合是一种跨界融合,是职业学校(或应用型高校)和企业将各自的合作性资源以协商、合同、协议等形式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分享,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一种教育与产业的合作与融合。通过形式上的跨界融合,职业学校(或应用型高校)借助企业的便利条件和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获得其应有的功能和自身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学生高质量就业率、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追求和实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本质要求。从本质上看,产教融合是追求产教双赢,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互利共赢。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顺应国际潮流、符合岗位需求和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专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减少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成本并带来创新型技术人才创造的更大价值;企业通过给职业学校提供实验、实训、实习的设备、场地和机会,提供现代化先进行业、企业发展人才培养标准、企业调研数据、真实工作场景、现实工作和管理流程、企业案例等相关便利条件,促进职业教育有方向、有目标、有质量地实现自己的内涵式发展和应有价值。二者相互成全、互利共赢。这也就从根本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道路。只要路走对了,就不畏任重道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既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一手遮天、一手包办的封闭僵化,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英明领导和正确指引,“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4]。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对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现代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战略部署,教育顺应市场规律、适应全球经济化发展趋势,培养出高质量的,能够担当时代大任、能出精细活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之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深化内涵、提升质量的关键时刻。时代的变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的追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职业院校需要跨专业、跨学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且精湛于专业技术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其知识生产、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本质功能和必然道路。以产教融合为现代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进行产教融合理论提炼与升华,在“一带一路”建设道路上实现职业教育的推陈出新,开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必然道路。

二、产教融合是分工协同的实践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6]

世界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且都处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产”“教”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统一体。“产”“教”各自独立、相互影响、相互对立;“产”“教”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产教融合首先是一个对立的过程。“产”就是“产”,它具有“产”的独有特征和运行机制,“教”就是“教”,它同样独具“教”的个性特征和运作机理,“产”和“教”是各自区别而独立的个体,“产教融合”不是“产”“教”彼此不分或者混为一谈,而是各自首先是其自身而成为其自身,充分彰显各自的独特性和运行机制,使各自的特色更加鲜明,使各自的效用更加充分显现,使“产”“教”自身更有独特性从而更有优越性和吸引力;产教融合其次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产”中融“教”,“教”中寓“产”,“产”“教”既然融合了,产教就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了,“产”“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扶持、彼此协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两条腿走路,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相互协同,休戚与共,命运相连,达到和谐统一。

因而,产教融合是“产”“教”既对立又统一、既分工又协同的过程,产教是一个统一体,产、教各行其是、各成其是而又彼此协同、彼此成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产教融合是“产”“教”各自分工的对立过程

“产”“教”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产教融合,首先必须清晰地区分和明确“产”与“教”各自的独立性与独特性。从“产”的角度来看,“产”有两个基本的涵义,其一指“产业”,这是给它的行业属性的定位;其二指“生产”,这是从其任务和使命而言。产业的基本职责和价值追求就是“生产”,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产业以企业为行动主体,以“成本最低和收益最高”为最高追求,崇尚质量至上、效率优先、稳占市场。从形式上看,产业包含企业、机器厂房、老板工人、企业经济目标、企业管理和文化、企业生产劳动等基本要素,形成其自身的特殊型和独特性;从根本上看,产业追求成本最低、服务最优、利润最大,以创造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从“教”的角度来看,“教”也有两个基本涵义,其一是广义的“教育”,也就是其行业属性;其二是狭义的“教育”,也就是教育行为本身。教育以学校为行为主体,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主要使命和价值追求,以“知识生产、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基本功能。从形式上看,教育以学校为主体,以公平、公益为主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包含教学设施、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学习和学分、考试考核、科学创造和科研发明等。从根本上看,教育以学校为行为主体,追求人才培养质量、追求科学创造和科研发展、服务经济、服务社会,以培养人为根本宗旨。由此可见,产业与教育是不同行业、不同属性、不同使命、不同目的的相互对立、严格区别的两个事物和概念。产教融合,前提就是要做到“产”“教”严格区分、各行其是、各成其是,明确分工、精准定位,成为真正的自身,圆满实现其本真的涵义,把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为产教融合提供前提条件。

(二)产教融合是“产”“教”彼此协同的统一过程

“产”“教”根本对立、截然不同。要使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和提高,需要立足二者的不同之处,解决二者之间实现融合存在的问题,找到二者可以融合的契合点,打通二者融合的渠道,建立实现融合的机制,使得双方能够自觉、自愿、乐意相互合作、相互融入、彼此携手、共建未来。这需要产、教双方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和社会支持,需要产、教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磨合,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凭借自身条件,提供对方之所需,提高自身实力,补齐对方之不足,利用自身力量,成就对方之大事。手相连、心相牵,同舟共济,协同一致,彼此成就,实现互利共赢。

产教融合首先要解决产教融合之间存在的关键问题。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有效沟通、顺利合作。产和教本身就不同,教育不可能产业化,产业也不可能教育化,产教融合不是让自己成为对方,而是使自己成就对方,使对方成就自己,使彼此从对方的独特性和优势中获益。产教融合,就需要在立足各自的独特性的基础上,协调二者的平衡。一是找准教育与产业两大系统共同融合的契合点。这一契合点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是说,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产教融合的“产”和“教”就不仅仅是产业和教育,而更应该是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产业和教育系统要从人才培养的大局和共同点出发,找到双方融合的着力点。也就是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求、标准,学校要结合企业岗位人才标准,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精心打造,企业要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条件,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具体方案和便利条件。二是设计产教融合的实践标准和具体方法。也就是产教融合的合作方案、行动规划、实施办法。校企双方经过商量和策划,详细规划和周密论证产教为什么融合,怎么融合,融合什么,有哪些风险,如何规避,有哪些经验,如何借鉴,怎样发挥各自的优势,补齐对方的短板,使双方降低成本、收益最大。校企双方深入挖掘、科学研究和客观求证,做到有理有据、现实可行、双方满意。三是预期产教融合的预期成果和双方收益。提前考察研究国家产教融合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文件,做好产教融合国内外现实做法、真实案例的调查研究、文献归纳、现实考察、经验总结、交流研讨、具体规划、风险应对、收益计算,论证产教融合对于产教双方的有益性与互利性,促进双方愿意和乐意合作、携手共进。

产教融合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产”和“教”两方的事情,它更需要企业、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通力合作。首先,产教融合需要明确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作用。需要政府围绕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地企业和学校实际,在政府、学校、企业三个层面上建立起相关主体并努力实现有效的产教融合行动标准和调节机制,避免产教融合的盲目化、无序化、形式化。其次,产教融合需要突出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企业要给学校提供用人标准,给学校提供便利的实习机会、科研合作和转化机会,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的程序,课题设计和研讨的机会,以共享、互利的有效行动积聚产教融合的力量。企业同时要在产教融合中勇于变革,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助力产业和教育的创新发展。再次,产教融合要明确学校的基础主体作用。职业学校要实现师资力量、技术设备、应用型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在产业与教育两大系统中的全面共享与互融互通,要通过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为产业系统提供技能人才、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和科研共建。最后,政府、企业、职业学校要同心协力、周密计划、精心部署,做好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扎实有效的创新动力和新鲜的血液。

三、产教融合是互利共赢的有力举措“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本质要求、必然道路,既能带动教育的可持续發展,也能带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产教融合本质就是协同创新,而协同创新就是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深层次的合作,释放彼此能量,对接相互的信息,分享彼此的资源,使有益资源得以充分流通和有效共享。在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全球数字化大潮中,便捷、高效、灵活的全方位协作,可以充分实现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多方人员、资源、能力及创意的有效整合和融通,帮助产业、教育、地方经济和文化在智能化、数字化新时代增强信心,阔步前行。

(一)产教融合带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的行为主体是学校,产教融合的受益者首先也是学校。对于职业学校而言,产教融合有利于“教”与“学”的发展。产教融合带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产教融合有利于“教”的发展。它有利于教学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学校通过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学校和企业文化,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改革创新、调节协同,在企业的参与、指导下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学科调整,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职业学校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管理和方法,科学合理设置实践、实验、实习、实训,科学设计考试考核和考分学分,增加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与测试,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考核发生质的变化,更加科学、灵活、实用、有效。因而产教融合有利于教学的发展。产教融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对教师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能力要求,对教师提出了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技能、双师型职业的新要求,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不断进修学习,提升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断考察实验、研讨精修,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借助企业大数据和大量案例,透过企业工作过程的程序和环节,不断推出科研论文和科研课题,给教师自身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都带来了巨大的提升和发展。因而,产教融合有利于教师发展。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的环境、场地和机会,同时让优秀的技术专家、企业工程师、技术能手走进课堂,亲自演练、亲手指导,让学生有更真实的体验和参与,有更丰富的体会和收获,大大改善了教育环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共建实验室,提供先进的设备,提供大量的科学数据和真实案例,引入先进的科研流程,大大提升了教育质量。从这种程度上来看,产教融合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其次,产教融合有利于“学”的发展。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校企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理念,企业的辛勤耕耘、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学校教育的团结活泼、勤劳勇敢、脚踏实地的精神,这些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时间、吃苦耐劳、勤于钻研、敢于创新、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品质和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乐观进取、幸福安康、造福自身;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提供合理指导,投入有利资源,让学生在校接受的学习、实习和训练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大多数学生在经历专门指导和精心训练之后成为适应国际潮流、具备较强综合素质和精湛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服务社会。因而,产教融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企业里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可以到职业院校亲自演练、亲自指导、实践教学兼职,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教学、管理、科研工作中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工作能力,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青睐和重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人才培养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校的生存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向学校提供知识产权向专利转化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实现科研强校,提高了科技竞争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也给学校带来客观的经济利益、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因而可以说,产教融合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二)产教融合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首先能够推动产业的发展。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培养,大大减短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磨合时间,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企业,企业和学校可以提前签订合同,让学生尽早安心进入工作状态,使产业行业秩序井然;同时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去企业实习、实践,了解、熟悉了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掌握了工作流程,这将极大降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培训和实习阶段,校企合作增加了学生与员工的交流,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有效地减低员工的流动性,使产业行业人心齐、人才队伍稳定;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工作突出的学生,为产业运行发展带来了鲜活的血液和蓬勃的朝气,使企业降低了招工成本和风险,同时增加了有效劳动生产力。另外,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教育环境,借助学校的师资、实验室、实训场地,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与学校形成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培训、生产、产业链,降低企业生产和培训成本,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因而,产教融合有利于产业发展。

产教融合其次能够推动生产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决定企业的命运。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为企业生产节约了一部分成本;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和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培养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给企业生产提供了实力强劲的人力资源;伟大的梦想诞生伟大的企业,那些企业亲自培训、专门培养的大学生,在内心接受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个人发展愿景或规划与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高度一致甚至融合。他们心怀伟大的梦想,想在企业中营造一片明媚的天空,青春激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这一批青春活泼、锐意进取的力量将极大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三)产教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发展

产教融合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带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合作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产业行业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产教融合实现了专业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实现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区域化、国际化交流与传递,开放搞活了地方文化事业和产业,带动了地方文化交流发展和中华文明继承传播。

产教融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推动现代制造业、服务业、人工智能、大数据、养老家政等转型升级;校企之间围绕优势领域,设置新兴专业,定向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性、应用型技术人才支持;产教融合同时推动合作企业发展。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以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合作企业人才需求,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成本,为企业提供现实的劳动生产力,给企业创造现实的经济价值,这一明显效应带动校企合作企业的发展。因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影响明显。

产教融合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校企合作,学校与政府机关相关部门和机构、地方传统文化产业、地方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合作,开设新专业、设置新课程、提供人才服务和免费咨询,实现技艺传承、文化交流、文艺复兴,继承传播,搞活了地方文化。

结语

产教融合建立在“产”的基础上,产业务必真实、有效参与,必须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基本前提,在这样的基础和氛围中进行理论教学指导和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在“学”中“悟”,在“做”中“学”,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实践中出真知,学生学到真本领,教师教出真水平。产教融合的“产”不能是单纯的工厂生产,是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产”,是为了“教”得到更好的实现。产、教要在“融合”的基础上坚持“双赢”原则,实施责任共担。“产”“教”谁也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将对方置身事外,相反,学校和企业要通过产教融合机制体制,形成命运共同体,构成共生型生态系统。

实践证明,职业学校以世界眼光、国际格局、全球战略为引领,借助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设置精品专业、前沿学科,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创办校办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以专业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养教、产教融合”的良好循环。以专业兴实体,育人才兴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造福教育和企业,发展经济、服务社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

[4]胡锦涛.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6]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刚柔并济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破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