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三河坝战役

2020-06-01 08:09李涛
紫光阁 2020年4期
关键词:韩江起义军朱德

李涛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

1927年8月3日起,起义军陆续撤离南昌城,顶着烈日暴晒跋山涉水,准备南下广东恢复革命大本营。由于撤离仓促,未经整顿,沿途不断与国民党追兵作战,再加上饥饿、疾病困扰,部队不断减员。9月16日,起义军进入广东省大埔县时已由2万多人减至1.1万余人。22日,按照前委决定,起义军分兵:周恩来、贺龙、叶挺率主力20军和11军24师,由大埔乘船,经韩江顺流而下,直奔潮汕;朱德率11军25师和9军教育团,留守三河坝,防敌从梅县包抄主力的后路。

三河坝是个不起眼的粤东小镇,因梅江、汀江、梅潭河在境内交汇而得名。从北面飞流直下的汀江,与从西南面奔腾而来的梅江在这里汇合后,向南泄入水流湍急的韩江,史有“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之说。留守三河坝的总兵力不到4000人,其中教育团实力较弱,25师的前身则是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锻造铁军雄风的叶挺独立团,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他们面对的是蒋介石嫡系钱大钧等部3个师10个团约2万人,敌我兵力悬殊巨大。以疲惫之师,阻击五倍于我的虎狼之敌,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革命大局面前,朱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勇挑重担,面对危机挺身而出、坚决斗争,与他早期探索真理的追寻之路有着密切关系。

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前的朱德元帅铜像。

朱德早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从军十几载,浴血拼杀,九死一生,官至滇军少将旅长,足以光宗耀祖,尽享人间荣华富贵,却无法实现“为工农谋利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救国愿望,到头来还是沦为一个军阀打另一个军阀的工具,内心无比苦闷与彷徨。找到马克思主义后,他便义无反顾地抛弃高官厚禄,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遭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陈独秀的拒绝。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36岁的朱德登上驶往欧洲的邮轮。在德国柏林,他见到了周恩来,再次提出入党要求。1922年11月,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和周恩来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

“发扬会昌歼敌的精神,保持铁军的荣誉”

1927年10月1日中午,朱德获悉钱大钧部已进占梅县、正由松口向三河坝扑来。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钱大钧精于兵器学,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在两次东征中曾大败陈炯明,能力不可小觑,且东征战场就在粤东、闽西地区,钱大钧对梅县、大埔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

起义军面前是滚滚东逝的韩江水,对岸为陡峭险峻的笔枝尾山,背后有步步进逼的两万敌军。朱德十分清楚:这是一场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战斗,死打硬拼肯定行不通。为了最大可能地拖住敌人,给主力南下潮汕争取宝贵时间,就要充分利用地形,发挥我军近战优势,以克服火力弱、弹药匮乏的困难。为此,他命令主力横渡韩江,移师汇城对岸的东文部、笔枝尾山、龙虎坑、下村一带布防,准备按照《孙子兵法》所言,对强渡之敌实施半渡而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起义军主力前脚刚刚渡过韩江,钱大钧部就占领汇城,在旧寨、观音阁等地抢筑工事,布置火炮,与对岸的起义军形成对峙,同时,四处强征民船,准备强渡。

一时间,山雨欲来,黑云压城。小小的汇城挤满了國民党军,恶战的乌云密布在三河坝上空。

2日午后,朱德在河滩竹林旁召开官兵大会作战前动员,号召官兵们“发扬会昌歼敌的精神,保持铁军的荣誉,战胜来犯之敌”。

半夜,敌人乘坐20多条小船,在夜色掩护下实施偷渡。等敌船行至江中心时,随着团长孙一中一声令下,早已严阵以待的75团将士一齐开火。强渡之敌顿时乱了阵脚,狼狈地逃回西岸,朱德的“半渡而击”之策大获成功。

战斗间歇中,三河坝周边的农军送来饭菜。看着送水送饭的铁桶,11连代理连长许光达计上心来。他让人买来鞭炮,点燃后扔进铁桶里,“哒哒哒”的声音犹如机关枪扫射。对岸的敌人不知虚实,还以为起义军发起攻击,慌忙胡乱射击,一时间枪炮声大作。就这样反反复复,敌人彻夜不得安宁。

3日,敌军倚仗优势兵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发起数次强渡,均被起义军击退。朱德判断钱大钧在正面强渡失利后会多点进攻、迂回包抄,于是把战斗力最强的73团部署在两翼梅子岽、石子笃阵地,并命令全军依凭滩头、竹林、山麓挖战壕、筑工事,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呈梯形布防的阵势。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清晨,敌军趁着浓雾,发起多路进攻,一部从韩江下游渡江,实施迂回包抄。起义军奋起抗击,殊死拼杀,予敌以大量杀伤,充分展现了勇往直前、敢打必胜、令敌胆寒的血性。在梅子岽战斗中,亲临一线坐镇指挥的25师参谋处长游步瀛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在笔枝尾山争夺战中,敌我反复拉锯,阵地数次易手,75团最终守住了阵地,但团长孙一中、连长许光达等数名指挥员身负重伤。

“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因敌我众寡悬殊,起义军既无火炮又无后援,甚至连子弹、手榴弹都十分有限,三天血战后,梅子岽、石子笃等阵地相继失守,起义军伤亡近千人,弹尽人疲,陷入三面包围。危急关头,朱德并没有机械地等待前委的撤退命令,而是于4日晚果断下令“次第掩护,逐步撤退”。

突围时,黄埔一期生、74团团长孙树成率先头部队冲锋在前,不幸中弹倒下,用生命为后续部队杀出一条血路,牺牲时年仅27岁;为掩护主力突围,断后的75团3营坚守笔枝尾山。面对蜂拥而至的敌军,营长蔡晴川和战友们战至弹尽粮绝,最后拿起空枪、石块与敌肉搏,除连长李泽群外全部壮烈牺牲,悲壮地演绎了这支英雄部队的绝唱。

5日晨,朱德终于率起义军突出重围,于次日晚抵达饶平以北的茂芝。这时,进军潮、汕的南昌起义军主力遭遇失败,数百人撤至茂芝与朱德部会合。他们已然变成孤军,周围麇集着四万敌人,随时有被歼灭的危险。

朱德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在朱德、陈毅等人的率领下,这支队伍“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经过“赣南三整”,保留下七八百人的革命火种,最终于1928年4月下旬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余部会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

三河坝战役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重大军事行动,是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实现革命战略和军事战略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这次战役中,以朱德为代表的起义军官兵所展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大局意识、战略战术和战斗精神,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永怀。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韩江起义军朱德
奇奇怪怪儿童乐园
Characteristic mode analysis of wideband high-gain and low-profile metasurface antenna∗
赦免你的“错”:惩罚的风往爱的方向吹
Vadose-zone moisture dynamics under radiation boundary conditions during a drying process*
历代农民起义军的军民关系初探